第200期

棋如人生 人生如棋

從小到大下象棋的心路歷程。棋如人生,人生如棋,隨著年紀的增長,對於象棋的體悟也有所不同。

棋如人生 人生如棋

記者 許翔 文  2014/11/16

《橘中秘》:「棋雖曲藝,義頗精微,必專心然後有得,必合法然後能超。大抵全局之中,千變萬化,有難殫述,然其妙法,必不能出乎範圍。」象棋就是如此精巧的遊戲,雖然只有紅黑雙方各十六子,共九十個交叉點,卻能創造出無限的變化,令人一玩再玩,趣味無窮。
 

初探象棋 一鳴驚人

我第一次接觸象棋是在幼稚園的時侯,有一兩位同學帶了幾副棋盤讓全班一起玩,當時還小,身理與心理的發展都還不完全,規則也不太熟悉,只會依樣畫葫蘆,使用「雙炮將」一招,造成了先手必勝的局面,因此在幾天之後下象棋的熱潮就消退了,不過因為這次的啟蒙,母親幫忙報名了基督教青年協會開設給小朋友的象棋課程,也是下棋的開始。


「雙炮將」示意圖。(照片來源/許翔攝

在基督教青年協會的同學們大都是年紀相仿的新手,靠著對於各子走法的熟悉,便能脫穎而出,針對新手的程度,老師教的東西不多,主要是一些常見的開局定式與殘局,中後盤的變化靠的是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碰到的第一位對手,是一位棋力高深的大哥哥,跟他對奕的過程中,他用馬保兵的防守策略是前所未見的,這是一則意義非常深遠的啟示,從此役之後,明白了防守的重要性,在基督教青年協會征戰的時光當中,適時防守的策略總是無往不利,絕佳的戰績增加了我對象棋的熱忱,開始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小小的棋盤上。

 

棋逢對手 樂此不疲

經過基督教青年協會一年的磨練之後,老師建議我去尋找更具挑戰性的對奕環境,在母親辛苦的一番尋找後,參加了丁逸仙先生開設的象棋班。班上的同學年齡稍大,棋力則在伯仲之間,在這有一定水準的學習環境下,老師開始以較系統性的方法進行教學,我的棋力則開始穩定的持續向上提升,也認識了一班同樣熱愛下棋的棋友,時常在假日時一起參加棋賽,贏棋拿獎品,是一段相當開心的黃金歲月,可惜後來棋友們在升學壓力下各奔東西,老師也決定退休結束教學生涯,這段快樂的時光就此告終,不過這個時期的象棋學習,仍為我的棋力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大學學棋 管道多元

我再一次開始碰象棋,是進入大學之後,考慮了自己的個性與時間管理後,決定加入象棋社,下象棋是一種鍛鍊心智而較不耗費體力的娛樂,適合自己穩中進取的性格。與其他社團相比,象棋社能專注於象棋本身而少了許多的雜務,時間相對彈性許多。在國高中升學苦讀的六年當中,由於電腦與網路科技的進步,學習象棋的途徑變非常寬廣,網路上流傳許多講解象棋的教學影片,還出現了很多以象棋為主題的網站,象棋軟體的進展更是完全超越了人腦的極限,在這些工具的輔助之下,象棋的學習自然與之前大不同。


大學象棋社對奕實況。(照片來源/交通大學象棋社提供

大學社團強調學生自主管理,與以前參加的象棋班不同,沒有老師要求背棋譜或解殘局,棋藝的進步與否主要還是靠個人的努力。象棋社指導老師周旭東先生是高我幾屆的學長,他喜愛攻殺,擅長以棄子取勢奪得勝利,對於社團整體的棋風有一定的影響。象棋社的學長們也對於象棋的學習,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包括象棋記譜軟體與算棋軟體的使用教學、社課外的時間固定約練開局、各種象棋學習資源的分享,都對加強棋力有相當大的幫助,逐漸找回消失已久的棋感,重拾對於象棋的熱情。
 

各人生階段 各有象棋體悟

我在這麼長久的下棋歲月當中,感觸最深的就是在人生不同階段,領悟了不同程度的棋理。在基督教青年協會下棋,開始能熟記各子的下法,且了解子力間要相互照應的道理,但大多數的同學還停留在背誦各子走法,或是死記棋譜的階段,自然能大獲全勝,我靠著靈活的創造力,常有新穎的自創走法。

我在丁逸仙先生的象棋班下棋,開始熟背各式棋譜,棋風轉歸中規中矩,期望每一步都能走的與棋譜如出一轍,以為如此就能成為高手。同學雖然不多,但喜好下棋,能走出一些常見的棋譜,一小群人常聚在一起下棋好不熱鬧。

我在大學象棋社下棋,在資訊充足的學習環境下,開始了解棋的不同層次與境界,沒有哪一種棋風是絕佳的,攻殺型的棋風對手的反擊力道強;防禦型的棋風給對手的壓力弱,明瞭各種棋風以靈活運用才是王道。更不要死記棋譜,在資訊工程的發展下,許多古老的棋譜都已經被破解了,即使在開局階段,棋都是變化萬千的,記憶與理解相輔相成棋力才會進步。
 

棋手銳減 下棋孤寂

「哥下的不是象棋,哥下的是寂寞。」中國象棋特級大師「六脈神劍」趙鑫鑫一語道出象棋現代的困境。從小下棋到大,我總覺得喜歡下棋的人越來越少,從在公園下棋的都是老先生可知,年輕的一代不太愛下棋了。參加大學象棋社也碰到類似的狀況,即使努力的發文宣廣告,新學期能招募到的新生仍然有限,跟其他人數眾多的社團比起來,總有一股淡淡的寂寞。


象棋特級大師「六脈神劍」趙鑫鑫。(照片來源/新浪新聞網

象棋未來 何去何從

我認為下棋人數減少可從幾個面向討論。以時代性來看,經濟發達的現代社會型態,休閒娛樂更加多樣化,分散了下棋的人數。以政策面來看,臺灣長期漠視體育教育的重要性,象棋屬於智力運動的一部分,然而受限於文化的因素,缺少重大的國際等級賽事,更難獲得政府部門的支持。以象棋在臺灣本土的歷史發展來看,缺少一個整合全臺象棋資源的組織,地方上的象棋組織各自發展,力量分散。從經濟利益來看,由於象棋的人氣日益降低,原本商業團體舉辦的棋壇盛事如「陽信名人賽」、「聯合報名家賽」陸續停辦,對於象棋的發展更是一大打擊。象棋如此重要的文化資產竟慢慢消逝令人遺憾,象棋未來的發展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或許只有時間能知道答案了。


象棋是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圖片來源/愛逛街網

我未來是否會繼續投入心力在象棋上還很難說,現在能做的就是把握當下,空閒時多玩玩棋,新學期努力招生,船到橋頭自然直,就像象棋的變化一樣,常常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記者 許翔
我是許翔,以為直白無所堆砌的文字才能表達真誠的心,討厭過度包裝徒具形式的展現,實質內容的深廣度遠比表現格式上的雕蟲小技重要,喜歡在一個人的獨處時光中進行天馬行空的思考,衷心期望這一年能平安的度過。
記者 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