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期

造紙工法 封存手感與溫度

創立五十個年頭的老紙廠,仍堅持保留傳統的造紙技藝,並結合手工紙體驗活動,使古老的手感與記憶繼續留存。

造紙工法 封存手感與溫度

記者 陳怡均 報導  2014/11/16

紙張,自兩千年前由蔡倫發明以來,一直承載著人們的記憶與思想結晶,記錄下生命中或喜或悲的片段,以及老祖宗的殷切教誨。即便是在電子用品普及的現代,紙張在人們的生活中也從未缺席。然而紙的廉價與隨手可得,卻往往使人忽略了它背後所蘊藏的偉大智慧。

如今以機器大量生產的紙張,在舊時卻需要透過許多繁複的工序才得以問世。創立於一九六五年的廣興紙寮,在台灣是少數保有傳統手工造紙技術的紙廠。略顯陰暗的廠房內,師傅們各司其職地在機台上抄紙、烘紙,分工將原先堅硬的植物纖維,轉變為一張張柔韌而珍貴的手工紙張。在廣興紙寮內,除了能夠參觀古法造紙的過程,民眾更可親手製作獨一無二的手工紙,而強調親子互動的拓印、紮紙扇,也吸引了許多大人小孩一同動手做。在愉悅的氛圍裡,手工紙的老靈魂在此得到了被世人認識與重新接受的契機。


造紙,著實是一項費勁的功夫。步入廣興紙寮的廠區,師傅們分工努力的身影便映入眼簾。
即使是在寒冷的秋冬時節,汗水仍不時在他們身上閃動。(照片來源/陳怡均攝)

 

從原料變身紙張的前置作業:漂洗。經過初步蒸煮,軟化的植物纖維得以用清水反覆洗滌,才能用於製作
紙漿。(照片來源/陳怡均攝)

 


打漿機旁,師傅攪拌著漂洗過的原料,把打好的紙漿盛裝在桶內,
送交下一項
賦予紙張靈魂的步驟:抄紙。(照片來源/陳怡均攝)
 

抄紙,造紙過程中最奇妙的一環。師傅將紙漿均勻地平鋪在竹簾上,使纖維重組,並細心地在每張紙交疊處放上一條細線,以便烘紙師傅將紙張分離。紙的型體也在這個階段生成(照片來源/陳怡均攝)
 

抄紙後透過壓榨將水分排除、送交烘焙,此時緊實的型態稱為「紙豆腐」。(照片來源/陳怡均攝)
 

蒸騰的熱氣中,烘紙師傅使勁揮起如一面大旗般的紙張,將瀝乾水分的紙豆腐放到平台上烘烤,
再把經過烘烤的手工紙堆疊在一起。紙張一連串的製程,也在此告一段落。(照片來源/陳怡均攝)
 

離開了提供全程參觀的工作區,來到備有各種拓印模具的DIY區。陽光灑落的牆面上,一張張照片展示的並非什麼大人物,而是一群努力不讓造紙技藝失傳,每天在造紙廠內忍受高溫與粉塵、埋首工作的師傅們。
(照片來源/陳怡均攝)
 

DIY拓印區的一角,小女孩與媽媽正聚精會神地在紙張上拓出圖樣。(照片來源/陳怡均攝)
 

在導覽員的耐心協助下,遊客們將自己親手製作、完成拓印的紙張紮成獨一無二的扇子,
留下能夠永久保存的回憶。(照片來源/陳怡均攝)
 

藏身在不起眼的巷弄中,廣興紙寮樸拙的日式建築,正與它為傳承造紙文化默默耕耘的形象恰如其分。造訪過這裡的人們將能知曉,在小鎮一隅,手工紙特殊的氣味與溫度,仍會在師傅們的手中繼續被傳遞下去。
(照片來源/陳怡均攝)

記者 陳怡均
來自不靠海的小鎮埔里、現年20歲的中部女孩。 喜歡讀翻譯小說、看美劇日劇, 超級怕熱,卻嚮往南歐的浪漫熱情。 喜歡大吃大喝、咧嘴大笑, 淚腺也有些過度發達,又偏愛看催淚電影弄得不能自已。  
記者 陳怡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