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蠟燭 點亮產業新出路
手工蠟燭 點亮產業新出路
記者 洪詩宸 報導 2014/11/23
一九九○年代正逢臺灣經濟起飛的鼎盛時期,當時經濟蓬勃發展,而手工蠟燭也順著這波潮流,大舉將藝術蠟燭外銷出國,創造一片榮景。然而好景不常,隨著經濟不景氣與產業轉型,傳統產業逐漸沒落,手工蠟燭也理所當然地變為夕陽產業。
為求生計,許多蠟燭產業紛紛遷往工資較為低廉的中國大陸。然而中國大陸的許多政策卻也制約著這群到異鄉求生存的人。其中一名業者考慮到時局困難,加上二○○六年正逢臺灣大力推動一鄉一特色的政策,最後決定返回臺灣。在學者的幫助下,將過去的蠟燭工廠轉型成為DIY觀光工廠,將蠟燭的製作過程介紹給一般民眾,並開放親子製作,實行寓教於樂的觀念。
製作蠟燭的第一步,就是到一旁展示櫃中挑選樣品,換取石膏模型。每個陳舊又帶著髒汙的包裝紙,都訴說著工廠的老舊歷史。(照片來源/洪詩宸攝)
老闆娘呂銀美手腳快速地將石膏模取出,並處理好。
背後琳瑯滿目的石膏模,都是呂銀美與王崇德夫妻倆開業至今的心血累積。
(照片來源/洪詩宸攝)
各色加入精油的蠟塊在空氣中微微泛著香氣。在燈光下透出繽紛色澤的蠟塊,靜靜地放置在桌上,
等待被人放入模型中,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新樣貌。(照片來源/洪詩宸攝)
老闆娘說:「做蠟燭最需要的就是細心和耐心。」若蠟塊過大過小或是填放過於緊密,成品就不會盡如人意。因此家長細心地將大蠟塊撥小,其他孩子也在一旁饒富興趣地盯著觀看。
(照片來源/洪詩宸攝)
填滿模型的蠟塊,宛若一顆顆被盛裝在盤中的綺麗軟糖。
石膏模上被填補過的裂痕,同樣紀錄著工廠漫長的歲月。
(照片來源/洪詩宸攝)
注入滾燙的蠟水是製作蠟燭中最重要的步驟,注入後還必須以機器將模型中的空氣抽出,以避免氣泡產生。
若蠟水溫度不夠或是抽真空的過程中失誤,都會影響成品的美觀,需特別小心。
(照片來源/洪詩宸攝)
剛脫完模的蠟燭,雖然還只是半成品,但是諸多色彩已經被巧妙融合,柔和的色調相當賞心悅目。
從同色系卻不同深淺的顏色,可以看出呂銀美調製蠟塊顏色的細心。(照片來源/洪詩宸攝)
脫完膜後,首先會利用高溫的鐵板,融平會明顯參差不齊的底部。
而主體略有瑕疵的部份,則用電烙鐵細細地修整,以臻完美。(照片來源/洪詩宸攝)
細節修整完後,用小刷子將蠟燭表面刷上珠光與金漆,為蠟燭添色。
原本表面還不甚明顯的紋路,在經過專業修飾之下,逐漸浮出。
(照片來源/洪詩宸攝)
蠟燭修飾完成後,仍然需要仔細觀察還有無要修整之處。可見DIY工廠對手工蠟燭的重視,
希望蠟燭能以最完美的姿態呈現。(照片來源/洪詩宸攝)
![]() |
記者 洪詩宸
嗨,我是詩宸。 雖然個子很小,但是很好動,常常靜不下來。 興趣是看各式各樣的小說,和拿著相機四處拍,四處旅行。 喜歡用相機紀錄下感動,或值得紀念的人事物。 覺得不論是風景還是人物,每個快門的瞬間都值得我去紀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