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透淬鍊 玻璃產業的堅持
晶透淬鍊 玻璃產業的堅持
記者 劉敏慈 報導 2014/11/23
玻璃總是給人一種貴氣、精細的氣質印象,然而要成就一份完美工藝絕非易事,背後需要一群人忍受高溫,仔細雕刻,才可完形。
新竹,許多人都會聯想到科學園區、米粉貢丸,但其實在這塊擁有許多歷史故事的地區,還藏有精細剔透的玻璃工藝。民國初年,由於建設時從南邊牽起許多瓦斯管線,使新竹地區擁有源源不絕的熱源,而當地又富含矽砂,玻璃工藝因而興起,在天時地利人和下,成就了不朽的完美工藝技術。
目前玻璃工藝仍為傳統技術,因此造成人才出現斷層的跡象,廠長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讓這份新竹之火繼續傳承下去,締造更多令人驚艷的完美工藝作品。
製作玻璃的模具會先在地上用高溫火焰加熱,加熱後的模具溫度高達攝氏四百度,
如此一來,能使之後置入的玻璃快速塑型。(照片來源/劉敏慈攝)
老師傅從國小就開始接觸玻璃工藝,至今約四十年。他說:「要能出師至少要訓練過五、六年」,
因為學習玻璃工藝沒有捷徑,只有靠不懈練習與經驗累積才能使自己越來越精進。
(照片來源/劉敏慈攝)
玻璃一接觸空氣就會變硬,因此必須時常放進熔爐加熱。電熔爐裡的溫度高達一千兩百度,能將玻璃極速加熱軟化,經過融熔後,師傅才能繼續雕刻。(照片來源/劉敏慈攝)
這座玻璃花瓶重達六公斤,而長棍的槓桿作用,使師父必須出約三倍的力量才能提起。老師傅
表示,許多年輕人想學習玻璃塑造,但因為受不了太勞動的苦差,常常做一天就放棄了。
(照片來源/劉敏慈攝)
玻璃膏可用來裝飾工藝品。玻璃本身會因溫度而有顏色上的差異,高溫融熔的玻璃膏呈現橘紅色,
具有可塑性;而遇冷硬化的花瓶則顯現淡白色,若對其雕塑則會破壞紋理。(照片來源/劉敏慈攝)
花瓶由兩位師傅通力合作,一人負責覆上玻璃膏,另一人則專注修裁,過程仰賴技術與默契,
若有疏失,便會使玻璃黏在一起,就須全部重來。(照片來源/劉敏慈攝)
除了傳統人工製作的玻璃工藝,工廠內也有自動化設備,將玻璃製品規格化,
產線上每個人各司其職。(照片來源/劉敏慈攝)
早期工廠靠汽油、瓦斯帶動,夏天廠內會高達四、五十度。如今環境改善,改為採用電熔爐,
封閉式的悶爐使熱氣較不易擴散,然而電爐周圍仍十分高溫,工作人員都必須帶著手套工作,
而現場唯一的女性工作者則帶面罩保護自己。(照片來源/劉敏慈攝)
生產線最後,每項產品都必須一一檢驗,重量到達標準後才會放涼固化,最後變成產品上架。
(照片來源/劉敏慈攝)
玻璃工藝是每個師傅的心血結晶,每雙不同的手都會造就匠心獨運的作品。廠長表示:「目前玻璃工藝已經出現斷層,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投入,將這份晶瑩剔透的技藝永續傳承下去。」(照片來源/劉敏慈攝)
![]() |
記者 劉敏慈
以一米六的高度去觀察四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