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看盡動物多樣面相
觀察 看盡動物多樣面相
記者 張婷芳 文 2014/11/23
從古至今,動物因為被評定為不具有高度知能,而作為與人類相對的生物存在。然而,經由動物學家的觀察與記錄,我們得以了解其不為人知的一面,《動物數隻數隻》作者張東君以自比為青蛙巫婆的身分,利用日常的所見所聞,默默觀察動物的行為並且分為三大主題,將枯燥的知識隱藏在幽默風趣的文字當中。
共食 飼養與研究妙方
「愛動物,就想和動物同化,一起吃喝。最快的方法,是和牠們『共食』。」共食,並非與動物共享一窩飯,而是了解其不同的食物種類與營養成分。書中談到,人們藉由與動物共食以知曉其食性進而研究及飼養,而更近一步了解動物。
以動物園為例,以往對於園區內發配的食物,往往會聯想到最簡單不需處理的生肉、牧草或粒狀飼料,然而臺北市立動物園所研發予靈長類食用的「猴米糕」,有別於以往的煩枯食料,動物園的巧思展現令作者大開眼界,同時也成為撰寫本書的出發點,並於每一小故事文末附上其精心設計的「人版」食譜。除了附上詳盡的材料與作法外,頁尾小叮嚀提出了與文中相關的知識,像是猴米糕並無別於常識中的米糕,但為了使動物攝取多種營養素,配料人員會特別添加碳酸鈣與維生素,親切的圖文讓讀者能夠體驗動物共食的樂趣。
猴米糕外型與人類所食用的米糕並無太大差異。
(圖片來源/DCView達人部落格)
得來不易的身體密碼
「解讀動物的身體密碼,行為暗號,可以加深人與動物間的瞭解與互信。」除了透過瞭解動物所食之外,作者也提出亦可藉由觀察身體密碼來進一步認識動物,而樹蛙就是最好的例子。臺北樹蛙的世界裡是以雄蛙放出鳴聲主動吸引雌蛙,長相相近的薛氏樹蛙則為反方;猴子和狗兒擁有的智慧足以讓牠們坐霸王公車。
從動物的身上,我們能看見人類社會的小型縮影,也能因為牠們擁有耍小聰明的智慧會心一笑,然而,牠們的行為卻隱藏著鮮為人知的密碼。作者以研究者的身分以及實際境遇的描述增加故事性:臺北樹蛙繁殖期為正值寒流來襲的冬季,而當時作者看蛙地點竟是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實驗池,得經由一番寒徹骨,才得以將樹蛙的交配行為留下記錄,為了放置測量儀而徒手開挖的穴坑遭登山客的糞便填滿,種種克難行為的記錄與動物知識相雜呈現,令人樂此不疲。
文明玩具 強加的休閒與否
動物園為現今寓教於樂的重要場所,也是觀察動物的首選之處,卻因為動物的活動限制性引發種種爭議,作者在書中也談到這種動物困境,並且提出解決方法。
「『行為豐富化』又稱為『環境豐富化』,是全世界動物園近年來在動物飼養管理上的重點。」
所謂的「行為豐富化」便是改變環境,增加外在元素,讓動物能活得更有樂趣,同時達到促進競爭的效果。園區內動物因為活動範圍受限,除了無法體驗如身處大自然般危機重重地覓食行為;更可能因為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出現異常的「刻板行為」,如在僅限的範圍內持續地進行八字型路線的移動。
以黑熊展示場內的飼料供應水管為例,因風力與高度等物理變因會影響飼料的落地位置,黑熊必須主動尋覓,擊退如麻雀、螞蟻等其餘生物的搶食;而給皂機改製成的給蜜機,則是需要經由熊掌的運動才能吃到香醇的蜂蜜。或許是出自本能,亦或是智能的展現,園區的祖母級人猿,經由模仿清掃人員,學會熟練地擰乾抹布,並了解換水與藉由擦拭來達到此「文明工具」的性能。
動物活動受限於園區範圍而引發的種種刻板行為。(影片來源/Youtube)
動物園的存在意涵
在書中作者雖對於動物園有正面評價,但事實上動物園裡的動物卻面臨到書中不曾提到的困境。像動物園又名為動物學公園,是人類聲稱用於研究、教學及保育瀕臨動物的所在,然而現今許多聲援動物權力的活動人士,抗議動物園的設立是人類控制欲的展現,動物的刻板行為便是受限於這知識牢籠下的產物,施於文明性的工具只會讓動物更為脫離自然本貌,淪為「遊玩」文明工具的表演者。
斑馬黑白相間條紋與柵欄呼應,像極了監獄服刑的囚犯。
(圖片來源/KingKongBruce記事)
寵物與動物 飼養前的審思
而在寵物方面,動物們的生活也是面臨著困難。人類飼養寵物的歷史可以回溯到一萬兩千年前的中東古墓呈現的人犬合葬,而在近代,寵物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心靈良伴,話雖如此,不肖飼主與棄養事件卻於當今社會仍時常發生,以風靡一時的蜜代鼯為例,密袋鼯實際上為非法貿易的物種,卻於棲息地澳洲以外被普遍飼養,而後因飼養不易引發了大量寵物店的回收密袋鼯作業。
因為動物種類新奇而一時興起的飼養行為,往往因為知識不足而使無辜的生命相繼慘死於無知的飼主。看似易於飼養的動物,如作者的第二隻寵物──倉鼠,突然的食欲驟減與變長的門牙,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被誤判為磨牙不順,飼養槽被放置了木頭便結束診療,但日後病況卻急傳直下,經由作者學醫的友人接手,診斷為淋巴癌末期無法醫治後,便將倉鼠的脖子折斷結束其生命。誤解終而引發了生命的結束,儘管如同動物學博士身分的作者,亦無法臆測動物的身心靈狀況,飼養是一門大學問,在學會照護動物之前,充足的知識比任何血統證明更是被需要的。
動物棄養為當今社會密切關注的議題。(圖片來源/福音站)
貼近讀者 科普文學
綜合各種類型的動物記事,以記趣式的口吻來書寫,並附上自家的創意食譜,作者的個人特色得以充分展現,也充分詮釋了科學普及類文學的常見特徵,娛樂性高且相較於科學論文來的簡單易讀。然而因為限制於作者本身的觀察範圍與科普文學特色,帶到的動物知識往往只能加減描述,若讀者欲深入瞭解則必須翻閱其他參考資料。
人類因為擁有高度知能而自詡為萬物之靈,但仍被歸類於動物界的一環,文明與野蠻自古便懂得相知相惜,並非不可共生。經由觀察動物行為,我們得以瞭解動物社會的運作,智慧的呈現等多種面相。透過書中介紹,讀者了解從動物可以看見相似於人類的行為,更近一步深入思考有關動物的生存方式,並且明白把人與動物的關係二分為人畜兩派實為膚淺,而更能探討人與動物間的互動關係。
![]() |
記者 張婷芳
藏匿於幻想與現實之間,熟知人情冷暖卻妄想世界大同。 不想長大,思考卻偏向老成。 不擅言詞,心中小宇宙不定時爆發。 我是ㄊㄈ,很高興認識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