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駕駛演變史
我的駕駛演變史
記者 吳建勳 文 2014/11/23
小時候我的玩具箱中,總是少不了玩具車。每當幼稚園下課,回到家裡我一定會跑到房間,在雜亂的玩具堆中挑出汽車玩具,一個人就這樣玩了起來。不知為何,從小我就對駕駛充滿好奇,不論機車或汽車,都是我嚮往體會的駕駛樂趣。隨著年齡增長,每個階段接觸到不同的交通工具,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和人生體會。
腳踏板上的青春
還記得幼稚園中班時,爸爸買了兩台腳踏車給我跟哥哥,因為還不會騎,所以爸爸特別為我們裝上輔助輪,避免我們重心不穩而摔車。當時的我非常興奮,每天吵著要爸爸陪我練習騎腳踏車,從中午一直騎到傍晚還不願回家。
隨著練習時間久了,我也逐漸熟悉如何平衡腳踏車,於是爸爸幫我拆掉了輔助輪。而我永遠記得拆掉輔助輪後騎乘的感覺,一開始雖然不斷的左右搖晃,甚至差點摔車,但多踩幾步抓到車子的重心和平衡點後,騎乘的感覺就像在地上飛行一般。少了輔助輪的支撐,由自己掌控腳踏車,是前所未有的體驗,可以享受不被拘束的自由感。之後,腳踏車成了我的代步工具,不論幫媽媽跑腿或是跟哥哥出去玩,一定都是騎著腳踏車。
或許我小的時候膽子比較大也比較愛玩,有一次在家門前的大斜坡,我直接踩踏板衝了下去,連煞車都沒煞,結果輪胎打滑直接撞到旁邊的路樹。一陣暈眩後起身,我的額頭立刻腫了起來,手腳也有些微擦傷。那時媽媽一邊幫我塗藥膏,一邊責備我的愚蠢,但我卻淺淺地笑著,跟媽媽說明天還要再試一次,結果直接被她一掌打在我頭上。那是我第一次體驗可怕的摔車事件,雖然沒有什麼嚴重傷勢,卻藉由這次騎乘經驗,讓我了解命運是靠自己駕馭的。
國中時期最喜歡和同學騎腳踏車出遊。(照片來源/sportsdesktopwallpaper)
到了國中時,騎腳踏車變成紓解課業壓力的嗜好,每當考完段考最後一科,我就會跟同學約好地點,匆匆回家吃完飯後就騎車出發。我們常常從淡水騎到八里左岸,有時騎到北海岸去玩,或是練腳力騎到高山上攻頂。跟一群人騎車的感覺和自己一個人騎真的非常不同,和朋友騎車出遊可以一路聊到尾,騎累了就找冰店停下來吃冰消暑。即便目的地很遙遠,路途可能有很多上坡,但跟一群好朋友迎風騎乘,卻一點都不會覺得疲倦。
成長與惰性 一體兩面
十八歲那年寒假,因為剛考完學測,在家裡閒著沒事做,有一天突然心血來潮叫爸爸載我到空地練習騎機車。從以前就聽別人說過,如果會騎腳踏車的話,騎機車就容易上手很多。果然我很快就學會如何駕馭,因為機車跟腳踏車唯一的不同,就是動力改為用手控制。
隔天做完體檢,爸爸直接載我到監理站考試,當時有點擔心路考過不了,畢竟也才練過一次車而已,更糟的是我前面幾位考生都在直線七秒的路段騎出界,讓我更加緊張。輪到我時,只能硬著頭皮上場,爸爸和其他考生都圍在旁邊的欄杆等著我出發,頓時感受不少壓力。綠燈一亮,我穩定地催油門出發,筆直地在狹窄的路線前進,還好平衡點跟油門都控制得不錯,直線七秒安全通過,一路順暢到底,駕照也順利得手。
人生第一張駕照,在父親的指導下,短時間內就得手了。(照片來源/cj96m06)
能夠騎機車對我而言,隱藏著雙重意義,一種是長大成年的象徵,另一種則是惰性的催化劑。機車給我成年的感覺,是因為可以自己接送家人跟朋友,不用再依靠別人。像家裡如果要出去較遠的餐廳吃飯,以前都需要靠爸爸輪流接送我們,有了駕照以後,我也能幫他一起載人。有時爸爸會叫我騎車去幫他送貨,而我也非常樂意,因為我享受騎車的樂趣,也很高興能減輕他的負擔。
然而生性懶惰的我也因為機車的便利,開始越來越少騎腳踏車,甚至有時連走路都覺得麻煩。機車可以讓我不費吹灰之力到達更遠的地方,腳踏車則需消耗大量體力,像我這樣的懶惰鬼,前者自然地成為後者的替代品。雖然騎機車可以做到許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卻也讓我懶惰的壞習慣更加嚴重。
心靈成長 換檔魅力
上大學前的暑假,我報名了汽車駕訓,在周末假日時爸爸也會帶我去練車。還記得第一次跟爸爸去練習時,一直被他嫌我的手腳笨拙,因為家裡的車子是手排車,剛開始還不大習慣踩離合器,一不小心放太快就會熄火。當時心裡想:「怎麼會有人發明這麼麻煩的排檔設計!難怪這麼多人都買自排車。」但經過反覆練習抓到竅門後,才發現手排車不同的魅力。
駕駛手排車要依照地形起伏和車子行進速度的不同,自己判斷該換哪個檔位,然後補油門跟煞車的時機都要恰到好處,車子才可以順暢的行駛。反觀自排車只需要控制油門跟煞車而已,兩者相比,手排車需要較高的技術和經驗才能駕駛的好。對我而言,手排車才能讓我在開車時,保有較高的集中力,也有較多的駕駛樂趣。
手動換檔變速是自動排檔無法取代的魅力。(圖片來源/sns104)
順利考取汽車駕照後,有一次爸爸載我回新竹時,在上高架橋前居然停下來要我開看看,當時真的有些緊張,因為常常看到新聞報導高速公路的車禍,畫面都非常可怕。爸爸以他的經驗告訴我不須害怕,因為高速公路才是最安全的道路,當下真的滿懷疑他的說法,直到自己開上國道才發現確實滿容易的。
因為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從頭到尾都是五檔到底,根本不須換檔,只要跟前車保持好車距,真的比一般平面道路安全不少。尤其之後幾次去台北送貨時,在一般街道上開車真的是危機四伏,有單行道要注意、行人要禮讓,還有到處亂鑽的機車騎士,跟高速公路比起來真的是危險太多了。
學會開車後讓我的想法成熟不少,時常要注意很多細節,尤其汽車的速度較快,死角也比較多,如果在不熟悉或狹小的路段,一不注意就有可能撞到別人。每次開車對我而言就是磨練自己的感官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有時遇到狀況只能在幾秒之間做出對的決定。此外責任感也是我從開車所學到的重要一點,因為只要握起方向盤就要確保車上任何人的安全。
蛻變的駕駛夢 還沒結束
能夠開車對我來說是駕駛夢的最終實現,除了能夠獨當一面地帶家人出遊,也可以減輕爸爸工作上的疲勞。從小時最愛的腳踏車,到長大後能駕駛的機車跟汽車,每個階段的改變,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成長經驗。和同學一起騎腳踏車是青春時期的熱血,長大後可以騎機車是迎風的自由,最終能夠駕馭汽車則是心靈的成熟。
雖然小時候的駕駛夢想現階段都已達成,但人生的路還很長,仍然可以為自己開拓新的目標與理想。俗話說:「人因夢而偉大。」我想下一個夢想應該就是擁有一台屬於自己的汽車,然後自由地馳騁在自己想走的道路上吧。
![]() |
記者 吳建勳
大家好,我是吳建勳,淡水人,喜歡看電影、聽音樂跟拍照,嚮往無憂無慮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