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與獨居 救贖彼此心靈
單親與獨居 救贖彼此心靈
記者 杜以翔 文 2014/11/30
生命中總是充滿著意外,但有時候或許是一種命中注定的安排,讓每個人在最美好的時光裡,遇到自己最親愛的人。不管發生什麼樣的遭遇,都能用一個輕鬆的心情去面對,甚至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有著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法國作家芭芭拉‧康絲坦汀(Barbara Constantine)寫的翻譯小說《我親愛的瑪德蓮》,描述一個生於單親家庭,渴望有人陪伴的早熟男孩湯姆,遇見了習慣一個人生活的獨居老婆婆瑪德蓮,發生的種種趣事及巧合,都不禁讓人會心一笑。本書充滿法式的慵懶,帶讀者去體會法國人在面對不同的境遇時,豁達的人生態度,還有知足常樂的精神。
《我親愛的瑪德蓮》書中將許多社會問題融入故事中,
像是單親家庭、獨居老人的議題等等,幽默逗趣的風格
閱讀起來不會感到十分沉重。(圖片來源/PChome)
法式療癒風格 幽默逗趣
法國文學的不同在於他們看重美學的問題,因此有人說一部法國文學史,是學習文學發展最好的教材,因為法語文學擁有悠久的歷史。也因法國人繼承了所謂的「高盧精神」,追求輕鬆愉悅,從來不嚴肅地去思考生命和生活的相關問題,在此書中也看見法國人對於生活的享樂主義,潛移默化地影響作者的寫作風格。
書中主要的角色為四個:獨立的小男孩湯姆、尋找自我價值的單親媽媽喬絲、獨居老人瑪德蓮,以及想挽回喬絲的更生人山米。故事的背景則設定在法國的鄉村,年幼的湯姆和喬絲住在破爛的拖車屋裡,沒有食物填飽肚子時,湯姆就會到鄰居的菜園偷幾顆馬鈴薯。有一天他決定去別處的菜園探險,卻碰見一位年長的婆婆摔斷了腿,她的名字叫做瑪德蓮,湯姆幫助她去醫院休養,年老的瑪德蓮讓湯姆展現了責任與感到被需要,表現出人性的關懷,無私地付出力量,於是這段祖孫情誼般的關係發展成一個動人的故事。
書中瑪德蓮與湯姆的相處像祖孫一樣,他們在彼此身上找到對於親情溫暖的慰藉。
(圖片來源/兒童福利聯盟)
渴望家庭溫暖的湯姆遇見失去至親的瑪德蓮,他們在彼此身上找到情感的慰藉,還有後來湯姆父親山米的出現,也讓這個故事多了父子重逢的溫暖基調。這是一個關於親情和心靈救贖的故事,沒有冗長的段落和艱澀的詞彙,幽默逗趣的文字風格讓此書閱讀起來不會太過於沉重,生動的人物描寫和趣味十足的對話也使整本書充滿輕鬆的氣氛。
單親家庭 東西文化比一比
芭芭拉‧康絲坦汀在書中人物的角色設定上,隱晦地描述了不少當今社會存在的問題,像是未婚懷孕的單親媽媽、經常獨自在家的單親小孩、孤單的獨居老人、期待被社會重新接納的更生人等
等,但作者並沒有以批判的口吻去描述,而是讓讀者去看見書中人物如何在人生的逆境中尋找幸福。
故事的主軸在於湯姆與他媽媽喬絲的身上,喬絲在十四歲時未婚懷孕生下湯姆,因為沒有經濟能力使生活陷入困境,單親媽媽喬絲光是想著賺錢補貼家用就忙得不可開交,沒有心思去關心湯
姆,不知道他心中期盼著擁有家庭的溫暖,這也顯示出現今社會上許多單親家庭的問題,單親家長不知道如何安撫孩子心中的裂痕,只希望可以讓孩子的物質生活充足,卻沒發覺心靈上的缺口才是最需要被填滿的地方。喬絲對瑪德蓮說過:「我只是害怕我的兒子會愛您勝過於愛我」也道出單親媽媽對於孩子的愛是如此害怕被別人所剝奪,因為喬絲只剩下湯姆陪伴她了。
單親家庭的小孩通常比較早熟,可能因為父母關係的破裂,或像書中的湯姆是因為
母親未婚懷孕生下他,都讓他們提早面對社會的現實。(圖片來源/Babylike)
在面對單親家庭的議題時,東方文化中通常認為單親是社會中的弱勢族群,因為東方人強調「圓滿」,注重群體的共同發展,所以單親家庭被認為是破碎的關係。另一方面,西方文化著重個體的發展,訓練每個人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所以不會著墨在對於家庭的依賴,反而是讓每個人懂得「知命」,然後為自己努力,社會的現實由不得我們,但至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老人獨居 需要關心與照顧
對於獨居老人來說,「孤獨感」是最大的敵人,因為長期沒有子女或家人在旁照顧。書中的瑪德蓮年輕時因為戰爭離開兒子數年,造成兒子與她疏離,不得不放棄兒子獨自生活,陪伴她多年來的感受是深深的寂寞,儘管她養了兩隻寵物,還是無法填滿心中的空虛,經常在自言自語之中說出與兒子過去的回憶。
經濟上的匱乏也使瑪德蓮的生活陷入困境,儘管如此,她依然樂觀地面對,不因為低潮就杞人憂天,作者不想替瑪德蓮畫上一層悲劇的色彩,希望讀者看到她與湯姆相處的過程中,重新找回對親情的羈絆。
近年來臺灣獨居老人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可以看出社會少子化的現象,青壯年族群的負擔也越發沉重。經濟不景氣也使得子女在扶養長輩上多了負擔,但反過來思考,父母親從小撫養孩子,努力賺錢從不喊累,當子女的在他們老了之後也應負起照顧的責任與義務,多注意他們的身體狀
況、心情變化,有時候老人需要的不是將他們丟到安養中心讓人照顧,而是家人發自內心的問
候,一句簡單的「你有沒有吃飽?」可能就是他們最有效的健康良藥。
獨居老人需要被關心,身為子女要負起照顧的責任,不應該讓老人家感到徬徨無助。
(資料來源/僧伽林善緣慈善會)
巧妙連結 結局耐人尋味
《我親愛的瑪德蓮》中,每個短篇的章節中都埋藏了伏筆,抽絲剝繭地解開書中人物過往的祕
密,雖然故事主軸是溫馨的親情,但卻能在閱讀的過程中享受到推理的樂趣,像是在故事的最
後,山米發現了一張署名丹的照片,丹是瑪德蓮的兒子,年輕時的照片酷似山米的模樣,他似乎就是瑪德蓮的孫子,作者在描述這些人的生活時,巧妙地訴說他們之間的關聯性。
這些關聯的設定看似有點荒謬,讓人壓抑不住嘴角的笑意,卻又忍不住因為心疼湯姆單親家庭的處境,還有瑪德蓮身為獨居老人的孤單而感到微微的酸澀。本書循序漸進地進入作者的文字當中,書末則以湯姆的爸爸山米想要勇敢地面對未來作為結尾,並沒有寫出人物最終的結局,十分耐人尋味,留給讀者自行去想像。
而在本書首篇章節中的標題「沒魚蝦也好」也烘托出書的主旨,表達的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生活態度,也是書中的小人物在面對現實社會時,所展現出的生命能量。它並不是一種消極的態度,而是讓自己接受所處的環境,為自己的生命去奮鬥改變,也是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核心理念。
![]() |
記者 杜以翔
我是杜以翔,來自桃園,或許我是你人生中該出現的那個胖子。 自認為是個念舊而且很愛感受的人,相信命中注定,而且是深信的那種。 總是在人跟人相處之間感受到些什麼,然後去思考內化成腦袋的一部分, 所以就讓想像力飛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