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期

憂鬱插畫 繪出生命省思

插畫家賴彥安,以帶著憂鬱情感的插畫,讓讀者們深入省思,引起讀者們生命經驗的共鳴。

憂鬱插畫 繪出生命省思

記者 李怡安 報導  2014/11/30

二十一歲,筆下的插畫帶著點社會批判的味道,年輕的她和世故的風格形成強大反差。

賴彥安,一位資歷不深的插畫家,也許畫技方面不如資深師傅,但是作品所呈現的強烈風格,仍有許多人欣賞著她的作品。

她獨特的思維下,所畫的插畫被獨立雜誌相中,邀請她在雜誌上進行著專欄創作。這位二十一歲的插畫家少女,把自身的經歷稍微修飾並躍於紙上,引起讀者們的生命經驗的共鳴。


賴彥安在獨立雜誌《凵(ㄩˊ)006:鹽鹼地》中的專欄〈生分〉。
(圖片來源/賴彥安提供)

 

魯蛇自居的插畫家

近代流行語「魯蛇」,為英文「loser」的諧音,插畫家賴彥安經常以魯蛇自稱。但她並非如同語意上的失敗者,賴彥安是個完美主義者,也是個努力家。

雖然她的插畫備受欣賞、而且使用的媒材多樣像是水墨和油彩,鮮少人知道,其實她並沒有學過畫畫。這個事實常嚇到初識她的人們,因為在插畫中的細膩心思和筆法,難以想像是出於一個門外漢之手。也是因為沒有學過畫畫,自覺差了學過畫的人一截的賴彥安,有了必須比他人更努力的想法。先從模仿開始,不斷的用模仿來將自己的技巧提升,反覆的練習,幫自己稍稍落後的起跑點打下一層層的根基。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是個「魯蛇」,不以自滿為目標,認為自己在廣大的學習當中,仍有許多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要以謙遜的態度來面對、吸收;也以「魯蛇」這個稍微極端的字眼來提醒自己,強調自身和有學過畫的人之間的差距,督促自己必須持續進步。


部分賴彥安的練習作品,媒材從水彩到油墨,十分多元。(圖片來源/賴彥安提供)
 

第三方觀察的誠實告白

賴彥安的作品,時常以細膩的觀察角度、獨特的思維,畫出生活中鮮為被人發現的社會價值的扭曲,帶著冷漠客觀的第三者口吻,將這些事情以插畫和些許文字平順地敘述出來,至於評判的部分,交由讀者們各自咀嚼、感受。乾乾淨淨的色調和清透的文字風格,時常引起讀者們的共鳴,紛紛留言給賴彥安,給予她對的社會扭曲的發現給予肯定的回饋。

「繽紛的色彩下帶著點淡淡的憂鬱」是賴彥安最常收到讀者回饋。從賴彥安發佈過的作品當中,大部分的題材都是抑鬱、負面的情緒。讀者反應:從插畫當中細細品味著所包含的情緒,進而引發思考和反省著自身的處境和自己在的社會,在省思的過程中,對於社會有著更深層的感觸、也更加地認識了自己,獲益良多。

賴彥安的作品中,有些是對於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內心解剖,再加上一些潤飾和故事情節,在社群網站上進行發表。


色調乾淨,大面積的留白帶來了龐大的寂寞感。
這張來自短篇〈優秀的蒼蠅〉,其故事受到許多讀者們的迴響。
(圖片來源/
LoserYann
 

 

無所適從的鸚鵡

短篇〈鸚鵡〉,是受讀者們喜愛的故事之一。

在鸚鵡的世界中,有一個傳說:「鸚鵡阿,必須要學習別人說話,才能長出漂亮的羽毛喔。」眾鸚鵡們也深信這個由古流傳至今的傳說,各個長了一伸美麗的羽毛。

偏偏有一隻鸚鵡,不想要學別人說話。有一天他覺得受不了了,便離家出走,決意離開這處沒有自我的地方。離家出走後,發現外頭世界看起來很有秩序、長相毫無分別的東西,像是花田,一點特色也沒有。這隻鸚鵡發現了自己並沒辦法改變世界的什麼﹐但也更珍惜自己和別人相異的獨特性。他飛回了家鄉鸚鵡的世界後,並沒有找到和學人精講話的意義,漸漸地懶的開口、而得了失語症,無法講話的他,原先所擁有的那身羽毛,也漸漸脫去。


上圖為鸚鵡離家出走,呈現了動態移動的感覺。
下圖為一人離家,在外面世界感受到寂寥的鸚鵡。(圖片來源/李怡安製

這樣的鸚鵡,也影射著賴彥安本身,對於體制衝撞一番之後,發現了自己在大環境下的無能為力,而後內心也變得無所適從。

幼稚園時的賴彥安,有著一段名為「黑鳥的故事」的回憶,另她至今有著深刻的印象。小時候在幼稚園,大家一起上課畫圖,大多數小朋友對於翱翔的鳥的畫法,都是圓潤的「M」字形、平均的散落各處,而賴彥安心想:「哪有真的鳥會這樣飛啊?」她便畫了不同的翅膀彎曲度,正在飛行的鳥兒們,排列成V字狀或是一條斜線。

放學前,賴彥安把她的畫交給老師批改,老師竟然對她說:「你不能這樣畫,這是錯的!你要和大家一樣,畫成麥當勞的形狀!」其他小孩也附和:「對啊鳥是麥當勞形狀的,你怎麼畫成這樣!」那時的賴彥安,即使心中不認同大家的說法,但是並不敢說出來,只能任老師批評指教。

社會上,無法靠一己之力改變的事情太多了,龐大的現實抑或是無法反抗的權威之下,該何去何從呢?
 

人因憂患而成長

賴彥安的作品當中,鮮少有開朗的氣息;而她開設的有問必畫的問答網站當中,也和提問者作了事前約定:不畫快樂的東西。

「常保憂鬱,身心多自在。」賴彥安語氣半帶玩笑地說到,而另一半則是她對於作品理念的執著。類似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概念,她認為比起看起來快樂的畫作只是讓人感到開開心心、沒什麼深層的感觸;但是憂鬱的題材,能夠讓人有比起插畫,更為進階的去往內探索、加以深思,引起憂患意識,在一次一次的反省當中使自己有所進步,這樣的存在比起插畫本身更有意義。她也表示,她處在比較憂鬱的情緒時,能反思的東西越多,靈感也出現的越多。


賴彥安笑著提到她的信念「常保憂鬱」,說道憂鬱的個性是使她進步的主要原因。
(圖片來源/李怡安攝)


 

多方面嘗試 躍躍欲試

對於有故事性的連續插畫方面,賴彥安意識到了自己在編劇方面有所不足,便開設了個人的問答網站,向大家蒐集關於有情節設定的問題,以插畫為主要回答,會依提問人的要求畫出對應的插畫,加強與讀者間的交流之外,也蒐集點子提升自己圖文編劇的能力。

最近也因應聖誕節和新年的到來,計畫製作聖誕系列的明信片、或是新年的桌曆(手繪經典十二體位),也想製作看看時下流行的貼圖,賴彥安有別於以往的繪本形式,對於多方面嘗試其他方式躍躍欲試,她體內的創作能量,持續的影響著更多的人,對於事物的深層省思。

記者 李怡安
158公分的台灣女孩,是個在亞洲可以取得溫馨的身高。 然後擁有正常的BMI,很健康,思想也是。 八月二十四生,比起禮物更喜歡收到卡片。如果你想給我任何祝福的話可以想辦法跟我聯絡。    
記者 李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