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期

思考藝術 理性的智慧

有多少人因為一個思考方向的偏差,鑄下難以抹滅的錯誤,《思考的藝術》一針見血地道出人們思考的謬誤。

思考藝術 理性的智慧

記者 李恬芳 文  2014/11/30

「富蘭克林為人類揭露了電的相關知識後,打雷、閃電並未因此變得更少、更弱或更小,可是我們不再像古人那樣莫名地畏懼雷電了。」《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一書的前言說明了「理性認知」的重要性。的確,有多少人因為一個思考方向的偏差、一次自以為是的魯莽和冥頑不靈的信念,而鑄下難以抹滅的錯誤並錯失了千載難逢的良機。經濟哲學博士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以幽默的文筆一針見血地點出常見的五十二種思考謬誤,期望讀者在經商、理財和個人生活方面的決定更為精確且保險。



《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封面。
(圖片來源/
PChome

 

思考謬誤 多年的觀察筆記

「哈佛究竟是一所好大學,還是爛大學?其實我們並不知道。」、「為何經驗有時會引導我們鬧出蠢事?」、「為何長相好看的人容易事業有成?」犀利又發人省思的題目,是求知若渴的作者翻閱無數篇文獻、交流相關專家學者的意見所蘊生出來的。本來是只留作個人參考的筆記,但對經商和個人生活的實用性之高,讓作者決定將之集結成冊發行。與其姊妹作《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的行為偏誤》,概念殊途同歸。

黑底白字的封面設計彷彿呼應內文,充滿理性風格。翻譯書名看似一本談論深奧哲學的書,其實內容除了哲學外,還包含了心理學、經濟學、金融學的成分,用以說明人們常有的迷思。由於作者的背景與企業管理相關,又有多年經商、操股經驗,書中輔助理論的例子多以投資、股票方面為主,若無專業知識較不易消化理解,例子的呈現也略顯零碎而不利記憶,但文章大致上仍輕鬆易讀。
 

不畫大餅 實際的否定之路

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曾被教宗問起:「請告訴我成為天才的祕密,你如何創造出大衛像這個傑作中的傑作?」米開朗基羅不假思索地回答:「很簡單,拿掉不屬於大衛的一切。」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我們很難知道「一定要做什麼」才能保證成功和幸福,但對「不要做什麼」有較為具體概念,也容易實行。這種智慧在哲學上稱做「否定之路」,而作者做的正是這件事。

市面上的勵志書籍琳瑯滿目,它們傾向畫出一個美好的大餅,表達一種觀念:照著我說的做,成功終究會是你的。曾經造成一股風潮的《秘密》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它以玄學的「吸引力法則」為理論基礎,強調保持著正向思考,夢想就會成真,實際效果見仁見智。而多數的商業書籍,功利主義色彩較為濃厚,總是一昧的教你如何致富、如何爬上更高的地位。相較於此,《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顯得獨樹一格,有勵志成分卻抹去了糖衣,成為有益身心的苦藥,有商業成分卻像個中肯的導師,指點迷津。


大衛像。(圖片來源/頭條日報
 

理論中的社會縮影

講述理論或哲學的書籍經常流於空泛,本書以多個例子輔助,容易了解之餘,還可從中看見社會縮影。例如台灣許多政策,即使出現不合期待的結果,政府也視之為特殊情況,繼續實施;高材生犯罪事件屢見不鮮,卻還是有人將學業成績和道德素養相提並論。作者將以上的現象稱為「確認偏誤」(The confirmation bias),意指將新資訊解釋成合乎既有理論或信念的傾向,為所有思考錯誤之母。作者以兩章的篇幅說明這項人類天性上的缺陷,有足夠的警惕之效,但大同小異的觀念分為多個章節來講,顯得有些零碎,或許跟這本書的前身是觀察筆記有關

另外,書中提到的「月暈效應」也是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作者提出「為何長相好看的人容易事業有成?」這個問題,說明我們往往會迷失在某個觀點上,並用這個觀點去設想事物的全貌,就如光是美貌或帥氣這個特點,就會使人對於這整個人也持有親切、聰明等正面評價。這與「刻板印象」的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熟諳人類這項弱點,聘用擁有正面形象的代言人成為廣告界流行多年的行銷手法,以期藉此提升產品或品牌形象。近幾年受歡迎的知名選秀節目,也為了避免評審以貌取人,而想出了椅子背對參賽者的規則,這項突破也引起各大節目爭相仿效。



知名選秀節目的評審椅背對參賽者,面對觀眾。(圖片來源/Wikia
 

批判眼光 成功與幸運

「假設有一百萬隻猴子在投資股市,牠們買股票的方式,就如同牠們天生那般狂野、率性,完全出於隨意。過了一年之後,大概會有一半的猴子投資成功、口袋滿滿,而另一半則不幸地在股市中鎩羽。二十年過去,最後只剩下一隻猴子屹立不搖。牠的準確投資為他賺進了億萬財富,而我們則遵奉牠為『猴犀利股神』!」類似這樣諷刺成功者的例子,在書中不只出現一次。作者認為很多因幸運而偶然成功的人,常常披著虛假的勵志外衣,藉由出書登上媒體版面,高談闊論自己的正向思考與價值觀,卻造成許多人仿效,做出風險極大的決定。

這樣的論述對懷抱高遠夢想,將成功人士視為偶像的人,無疑是潑了冷水。雖然過於強調成功與幸運的關聯,卻很犀利地道出現實的狀況,或許那些被信以為真的成功因素,事實上也經常在失敗者身上體現。這點令人印象深刻,卻也過度否定了成功之人除了幸運以外的其他因素。


作者以猴子比喻部分幸運的成功者。(圖片來源/big lang

 

完美的決定 存在與否

「在狩獵與採集的生活環境裡,行動比思考要強得多,迅速靈敏的反應是存活的重要條件,無奈的是,遠古時代那套直覺式的行為模式,放到現今的世界裡應用,反倒會變得不利。」作者不斷地強調「理性」的重要,看似對直覺式的任何決定不以為然,也大量引經據典來說明非理性行為的愚蠢。然而,在後記中,作者坦承即便出版了此書,也和許多人一樣無法過著沒有任何思考錯誤的生活。在後果影響層面微小的情況下(例如選擇該買哪一部車),還是會傾向直觀地做出抉擇,若這時去追求清晰的思考,反而是一種浪費。

直觀式思考和理性式思考各有其用處,那「完美的決定」究竟存不存在?對於這個每個人心中可能都出現過的問題,書中有著這樣的註解:只要我們的生活能在某種程度上持盈保泰,想鋌而走險時多加小心,大自然似乎也不太會管我們到底又沒有做出「完美的決定」。看似模稜兩可的回答,或許就是現實中真正的情況。

記者 李恬芳
我叫李恬芳,交大傳播與科技系的學生。喜歡音樂、電影、攝影、插畫等藝術類的東西。比較慢熟也比較怕生,所以有時會給人冷冷的印象,其實內心感情豐富,也喜歡跟朋友說笑打鬧。有時隨興,有時卻又有點完美主義。對「女強人」充滿憧憬,期望大學能努力充實自己。
記者 李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