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城稻米 「粒粒」在目
風城稻米 「粒粒」在目
記者 鄭青青 報導 2014/12/07
臺灣氣候溼暖,種植水稻的歷史悠久,而大家熟知稻米不外乎是來自嘉南平原、蘭陽平原或是花東地區。不過,在新竹縣也有不少水稻田,一年耕作兩期,每年三月與八月插秧,經過一百二十天長成,直到七月與十二月時收割,在十二月休耕至隔年二月,年復一年,翻土、插秧、長成、收割。
就如唐朝詩人李紳的經典詩句所言:「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堅持不灑農藥的佃農,在新竹土地上奮力耕耘,縱使現代已不用「鋤禾日當午」,但這每一粒米仍得來不易。
位於新竹縣橫山鄉的水稻田,當地的小地主大佃農透過政府補助,有專門的收割機,在稻穗成熟後,
能夠快速大片地收割。(照片來源/鄭青青攝)
割機將稻穗輾入,稻米會暫時儲存在車中,隨即分離、吐出稻草。操作者莊添福是橫山社區裡唯一一位種植稻米的,他說:「我在這裡種了一輩子的田。」回想當初沒有收割機時,每到收割的季節,就是一群人拿著鐮刀慢慢割,現在機械取代人力快速許多。(照片來源/鄭青青攝)
俗話說:「成熟的稻穗才會低頭。」但大片結實纍纍的稻穗,仔細一看會發現有些焦黑乾癟的稻米粒,這些稻米空心重量較輕,價錢就比較便宜。莊添福說:「因為今年天氣太熱,所以收成不算好。」
(照片來源/鄭青青攝)
由於莊添福堅持天然不灑農藥,當收割機開過稻田,會有許多小蟲子從稻穗中跳出來,加上莊添福的稻田中並沒有設置稻草人,因此白鷺鷥和其他鳥類會聚集在剛收割完的土壤上吃蟲。(照片來源/鄭青青攝)
當收割機裝滿稻米後,會將稻米吐出裝進農用大貨車中。而從土地的泥濘可看出當天的土壤濕氣稍高,若是遇到下雨天則不能收割,收割機會因為土地太軟,下陷、傾斜導致危險。(照片來源/鄭青青攝)
莊添福將稻米放在手上,試圖將稻穀外殼剝開,剝開後便會是未經處理的白色米粒。(照片來源/鄭青青攝)
農用大貨車上路前,必須先把成堆突起的稻米剷平,確保稻米不會在路上掉灑出來,或是傾斜的稻米堆使貨車左右重量不平衡。(照片來源/鄭青青攝)
接著,由莊添福的朋友曾萬火,替他將剛收割的稻米從橫山鄉載到芎林鄉農會販賣。(照片來源/鄭青青攝)
曾萬火負責將稻米載到農會、卸貨,他說他平常開垃圾車維生二十年了,這是他業餘的工作。
(照片來源/鄭青青攝)
秤完重量後,打開貨櫃車門傾斜讓所有稻米傾洩而出,曾萬火的工作就算告一段落。接著,稻米經過烘乾、去穀等碾製的步驟,就能變成大家常見的「米」了。(照片來源/鄭青青攝)
![]() |
記者 鄭青青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誠實的人,不刻意吹捧,不懂得藏拙, 之後聽別人說,原來我很浮誇,不過當我把一百分的事情講成兩百分,請相信我是真心的。 文字也是,即使無法行雲流水,也要奉行寫下忠於自己的文章 腦袋慢速運轉了20年,突然要加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嗚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