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繪畫攝影 布列松之眼
文字繪畫攝影 布列松之眼
記者 沈祖廷 文 2014/12/07
亨利.卡提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較廣為人知的形象是隨身攜帶萊卡相機,配上五十釐米鏡頭,以攝影記錄整個二十世紀的動盪不安。鮮為人知的是,布列松所擁有豐富的繪畫及文學天分。《心靈之眼 決定性瞬間:布列松談攝影》載錄布列松一生精華的文章,讓讀者可以從文學面向重新認識布列松。
《心靈之眼 決定性瞬間:布列松談攝影》封面。
(圖片來源/城邦讀書花園)
出版與排版
《心靈之眼》於一九九六年法國初版,一九九九年翻譯成英語於美國出版,二○一四年逢布列松逝世十周年,特翻譯為繁體中文版,為忠於原書寫者,文字皆翻譯自法語版本,書名、目錄、圖片和文字編排與英文版一致。
在此之前,除《卡提耶.布列松:世紀一瞬間》為他者所寫的布列松傳記,臺灣少有布列松相關的繁體中文書籍,僅能透過片段字句,或一張張布列松攝影作品,窺探新聞攝影大師的風采。《心靈之眼》雖然沒有完整收錄布列松的所有文章,而只挑選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做編排,但已是一新管道,讓中文讀者可以透過布列松的文采,更明白每張照片背後所蘊含的思想及意義。
本書第二頁:布列松。布列松之妻瑪汀妮.法蘭克攝。
(圖片來源/Magnum Photos)
本書分成三大部分:布列松對攝影思想的理論和短筆「談攝影與繪畫」、於戰亂時期的採訪筆記「見證偉大的歷史」、及致友人的信函「談攝影家與友人」。書文排版精簡、多有留白,配合內文,穿插布列松的攝影作品及素描,為呈現布列松書寫風貌,時而附上法語手稿。如同布列松所言,想認識了解他,就透過仔細觀察他的作品,因此書中並未有多餘解釋,僅以文集整理呈現。
談攝影與繪畫
第一部分除收錄影響後世新聞攝影的「決定性瞬間」理論,還囊括布列松對攝影、繪畫的短文,當中可讀到許多布列松堅持的攝影觀點與對攝影意義的詮釋。
「攝影,意味著頭腦、眼睛與心靈都落在同一瞄準點上。」書中描寫攝影並非沒有思想和感覺的單純行為,而是考驗攝影家的專注力、投入程度及敏感度。攝影是諸多素描本裡的一種,是因著視覺吸引力所觸動的自發性衝動,可以捕捉瞬間,留下永恆。
布列松作品注重構圖並捕捉瞬間。(圖片來源/Magnum Photos)
在決定性瞬間理論中,布列松清楚地寫下新聞報導攝影的原則。新聞攝影意味著用一連串的照片述說一個故事,幸運的話,才可能以單一影像呈現全部機華。「相機,是眼睛的延伸。」是將一個確切的瞬間凝結,若是不留神,事件發生的瞬間便會消失殆盡。
但理論並沒有為了追求瞬間而拋棄一切,當中亦提到要講究構圖,布列松試著將素描畫構圖、幾何美學運用在攝影上,尋求在「攝影動態中,抓到具有渲染力的平衡點」,並且說明構圖並非呈現攝影家「觀看的視角」,而僅是事件本身所呈現幾何視角和觀點,為事件價值而存在。
布列松新聞攝影於西班牙。(圖片來源/Magnum Photos)
書中還提到「對於經過加工或刻意營造場面的照片不感興趣」,而要「對拍攝對象和自己保持最高敬意」,不崇尚布景、不仰賴鎂光燈,單純希望在不打擾現場的情況下,記錄最真實的瞬間,達到攝影最初忠實呈現的意義。也因此布列松的相片會刻意留下黑邊,表示作品沒有經過裁切。
在充滿迷思和爭議的現代新聞攝影中,《心靈之眼》載錄的幾項觀點似乎可以釐清。由於數位攝影修改方便,且可補足拍攝當下錯過的不完美,造成現代攝影時常仰賴後製處理;或者為追求「吸睛指數」,現代新聞攝影時常捕捉許多驚心動魄的畫面,亦即所謂腥羶色報導;若無法拍攝到滿意畫面,甚至有造假、擺拍,或以強硬方式得到「精彩獨家」,皆與書中對新聞攝影的詮釋背道而馳。
現代新聞報紙攝影。(圖片來源/紛你的)
見證偉大的歷史
像是替第一部分的理論佐以實證,本書將布列松於二十世紀,走訪重大歷史事件現場的紀錄文字放於第二部分。每個文章的最後都會將布列松撰寫的日期標明,然而此部分文章編排並沒有按照先後順序,而是以「歐洲人」開頭,可視為此部分的開場白,說明布列松選則拍攝主題的取向:「攝影家所展現的不過是時鐘的指針,但他選擇屬於自己的瞬間。」攝影家僅是在有限的框架裡爭搶讓人感到驚奇的畫面,雖然「是片段而非全面性的,但代表了直觀的發現。」
後三則的紀錄文章,挑選了在二戰後期,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競爭之時,最主要也是最馬克思主義的三個國家,因著讀者對於這些國家存有的既定印象,更能印證布列松在前一部分的理論不僅只是理論。
中國共產黨勝利前夕的中國,嚴峻的管制和隨時可能插槍走火的混亂,布列松僅在南京紀錄下民間的純樸傳統和逃命的日子。冷戰期間突破首例,前往共產蘇聯首都莫斯科,布列松只想「像狼一樣無聲無息地接近他們,在不打擾的情況下拍攝。」最後在古巴,更強調「透過觀察理解事務」,不仰賴報紙報導。也因此發現古巴人的本質,雖受控於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下,但民族仍存在屬於熱帶國家才擁有的律動和熱情。
國民黨最後的日子。(圖片來源/Magnum Photos)
儘管大時代政局變動,各種主義主宰思想,布列松仍選擇將自己隱身在民眾間,以中立的文字及照片呈現,透過無渲染的內容,讓觀者看見最接近真實而具備人道關懷的各國樣貌。他幾乎屏除自己和習慣上的意識形態,謙虛的關注生活、尋求客觀的偶然,深入理解卻不加以批評論斷。
反觀現代新聞攝影,各家媒體意識形態強烈、立場分明,新聞彷彿成了宣導思想與建立價值觀的場域,真相往往在報導的同時給予觀者答案,也在新聞框架之中,告訴民眾何謂是非善惡黑白、褒貶鮮明,如書中所記布列松式的紀實新聞攝影已不復見。
談攝影家與友人
第三部分節錄布列松談論友人的書寫。《心靈之眼》試著透過布列松描述密友的文字,讓讀者更知悉他觀察人的細膩、深刻、精準,並且充滿正面能量、不吝嗇地給予極高的讚譽和感謝,這些正與布列松拍攝肖像的方式不謀而合。同時藉著書本載錄的人物,可窺知布列松往來的對象,及所信仰的價值與哲學觀:超現實主義的無意識和偶然,雖無法完全說明,但可大略理解布列松對於時間流逝的極端敏感和對瞬間捕捉的渴望。
作家卡謬。(圖片來源/Magnum Photos)
《心靈之眼》一書雖僅記載布列松少許的文字,但卻是以最布列松的方式,增添讀者對於布列松和他的攝影作品一層深度的理解。更可以廣義的解釋為,本書再次點醒了現代新聞紀實攝影的弊病,重拾傳統概念,並賦予更多想像,也替許多爭論附上解答。
![]() |
記者 沈祖廷
因為矮矮的、所以頭髮短一點才有自信 不喜歡太安靜和看不見 於是成為聲音和影像成癮者 文字還在探索中 生活若是液態、希望不只是水酸性要再高 用一種水果形容的話大概是奇異果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