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期

一生的「性」福 如何教育

根據調查,臺灣學生在性方面的知識明顯不足,性教育在臺灣究竟面臨何種問題?該如何改善?

一生的「性」福 如何教育

記者 黃苡齊 報導  2014/12/14

「愛滋病會不會經由蚊蟲叮咬而傳染?」、「使用保險套時是否可以搭配油性潤滑液?」臺灣性教育納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至今已經十六年,然而經過臺灣性教育學會的調查,這樣的題目卻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大學生能夠篤定回答。
 

性行為創新高 知識卻停滯

二○一四年六月,臺灣性教育學會公布「我國大學生性知識、性態度與性行為的現況分析」調查結果,內容顯示臺灣大學生發生性行為的比例創調查三十五年以來的新高,然而性知識的增長率卻與此不成正比。大學生對於性知識的整體答對率不到六成,尤其在「懷孕、避孕」、「性傳染與愛滋病」方面的錯答率最高。

「愛滋病不會經由蚊蟲叮咬而傳染。」、「使用保險套時不可搭配油性潤滑液。」這類學會認為非常基本的性知識,卻讓大學生在答題上產生猶豫,甚至錯誤。臺灣性教育學會常務理事鄭其嘉說:「這是臺灣性教育沒有從小扎根的後果。」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傅柏叡卻對此說法不以為然:「與其說是教育出了問題,我覺得更多是因為我們的民風就是這樣。」


大學生性知識的整體答對率不到六成。(圖片來源/LTN
 

性話題 家長推託學校教育

「性」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行為,這方面知識的養成固然重要,然而在臺灣,性話題卻有如父母與孩子之間不可談論的禁忌,甚至有家長們理所當然地將性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老師。針對這樣的狀況,臺灣於一九九八年正式將性教育納入課綱,不過由於當時的社會風氣較為保守,許多老師仍認為「性」是難登大雅之堂的詞彙。於二○○二年入學國中的張小姐即表示:「我們那時候的老師就只有說要做好保護措施,細節幾乎都是快速帶過的。」至於性知識從何而來,她則帶著尷尬的表情避而不答。


當孩子提起與性有關的問題,多數父母傾向給予模糊的回答。(圖片來源/平凡小鎮

隨著時間的演進與民風的日漸開放,現今老師教導性教育的方式確實已有明顯改善,但部分學生仍對授課內容感到害羞。於二○○六年入學國中的顧昕回憶當時的健康教育課:「我記得那時候老師很認真在教,我們在台下都覺得超級害羞的。」鄭其嘉對此現象表示無奈,並強調性知識不只要教導學生,也要教育整個大環境,她補充說道:「絕對不是在說東方人保守的觀念不好,而是我們必須讓孩子從小就對愛,甚至性,建立健康、良好的價值觀。」
 

國內重生理 國外重心理

臺灣社會大量接收西方文化,對於性方面的價值觀亦是如此,近年來性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支持者提出「為什麼國外可以,我們不行?」的論點吸引認同,然而卻忽略了國外與臺灣在性教育的差別。由於成長環境的不同,許多外來的觀念在臺灣社會反而容易受到誤解,形成缺乏基礎知
識,卻想要一味追求的狀況。國立交通大學愛情的法律學分(Sex, Love, and Law)開課教授林志潔也提出疑問:「性解放並不犯法,是個人選擇上的自由,但如果連最基本的性知識都沒
有,又有什麼資格去談呢?」

在加拿大接受教育的學生Austin Davidson敘述小學第一次接觸到性教育:「老師會解釋父母是藉由發生性行為而擁有小孩,發生性行為代表你已經做好與人連理的準備,因此我們不該輕易地做這件事。」Austin表示在加拿大,老師會運用解釋「你是怎麼誕生的」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性的領域。

反觀臺灣,性教育課程多是以介紹男、女的第二性徵與生殖器結構作為開始,相對於西方注重
「性心理」發展的教育,臺灣則是以「性生理」的知識為主要教導項目。林志潔對此難掩否定的說:「性是要和別人發生的,講解器官這種課程不能說是性教育,只能說是生物課。」鄭其嘉也在比較國內外性教育的過程中,呼籲民眾反思臺灣的教育與環境,希望社會對性方面的教育能多加重視。


西方性教育注重心理層面的發展,而臺灣則是以生理方面的成長為主要教導項目。
(圖片來源/
Dr.Robert's Brooks

 

性教育師 試圖扭轉性教育

臺灣性教育學會為了社會對於學校性教育的疑慮,近年來大力推動「性教育師執照」的訓練與認證,希望未來校園的性教育能由擁有執照的教師授課,讓學生在一定的品質下接收性知識,然而大學生卻對此有不同的看法。私立淡江大學學生黃詩甯表達認同卻語帶嘲笑地說:「聽起來很好笑,但如果能有人把正確的知識傳達給民眾,是還不錯。」;國立中央大學學生蘇映全則直接表示贊同:「對於有心想要學習這方面知識的人,我覺得是有益的。」而也有少部分的大學生認為有沒有性教育師對於性教育並不會有直接影響。


臺灣性教育學會近年來大力推動「性教育師執照」的訓練與認證,
希望讓學生在一定的品質下接收性知識。(圖片來源/
kdslife

不僅師資,教材的編訂也是性教育目前面臨的一大問題,九年一貫課綱將健康教育每三個年級分為一階段。第一階段的教材中,教導尊重及隱私的章節平均一個學期1.5章;第二階段的教材,提及兩性關係與性相關行為的章節則一學期平均不到1.2章;七年級到九年級,更平均一年只有一個章節在教導性方面的知識。

性教材的不足引起性教育學會的擔憂,於是除了性教育師的認證,學會也編定課用簡報供學校教師使用,希望能有效補充學生的性知識,然而是否具有實際幫助,無論是學會成員、大學教授,或是大學生們的回答皆是語帶保留、不敢保證。
 

人人該接受的性教育

對於性教育,教育部因應時代的發展,不定期會提出一些修正方案,不過近年來,凡是關於性教育的改革,結果幾乎都引起家長的不滿與反對。然而家長也在一味指責、批評學校教育的同時,卻忽略了父母才應該是孩子最信任與最親密的諮詢對象。臺灣在性教育方面仍然處於尚未成熟的階段,目前對於這方面的改善都是針對校園實施,但大環境的教育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包括父母的思想與學生的態度。


二○○六年,教育部因應社會性觀念逐漸開放,編定國中性教育自學手冊供學生閱讀,
然而家長卻認為內容過於暴露與不雅,向立委陳情於立法院質詢提出。
(照片來源/
大紀元

目前臺灣大學生發生性行為的比例逐年攀升,性解放運動也日益發展,種種指標都證明了臺灣社會對於性的認知已日漸有所轉變,因此性教育不該再是家長與教育體系間的爭辯與對抗,而應是雙方相輔相成提供多面向的諮詢管道,與孩子建立理性、自在的溝通方式,以及傳達正確、良好的性價值觀。

記者 黃苡齊
我是黃苡齊, 其實真的沒有什麼特別,就是一個學生。 常常不太知道自己要什麼, 非常深信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個論點。 看似不積極,但也絕對不是消極的人。  
記者 黃苡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