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運女孩 越「政」越亮眼
學運女孩 越「政」越亮眼
記者 黃詩涵 報導 2014/12/14
陳宣諭是位個頭嬌小,笑起來眼睛彎彎,且有著兩個酒窩的可愛女孩。在甜美的外表之下,她擁有的是思路清晰的頭腦、流利的口條以及想改變社會的心。雖然年僅二十歲,卻有著不同於一般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經歷,從太陽花學運一直到成為競選團隊的幹部,充分展現了她追求理想的熱情與勇氣。
年僅二十歲的陳宣諭長相甜美,卻有著不同於一般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經歷。
(圖片來源/黃詩涵攝)
擁抱社會 加入改變
陳宣諭曾是一名廣播電視學系的學生,因為受到高中班導師啟發的緣故,對傳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入臺灣藝術大學就讀之後,開始接觸一些政治相關新聞,想要成為一名政治記者的她,希望能用傳播人的視角,發掘更多社會上需要被關注的議題。
「以前我想要走新聞,想說我要怎麼做可以讓這些事情變得更好,然後就很努力去想這些事情,可是好像也沒什麼成果,所以就決定開始參與他們。」陳宣諭表示一開始是想透過採訪來了解那些參與社會運動的人,而自己本身也因準備報導資料的關係,更深入地接觸到許多過去未曾關注的社會議題,包括反核運動、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反媒體壟斷運動以及反服貿運動等。
在太陽花運動期間,待在媒體新聞組的宣諭,曾多次代表學運學生上相關的談話性節目,節目中從容且清晰的應答能力,令觀眾印象深刻。因為高中時期曾加入辯論社的關係,使她在群眾面前能自信地發言。但她其實是個很害怕鏡頭的人,平常也不太喜歡拍照,會決定參與節目的錄製,只是單純地認為自己必須要講該講的話和做該做的事。
陳宣諭在節目上從容自信且調理分明的應答令人印深刻。(圖片來源/陳宣諭臉書)
學運退場 轉變方向
隨著太陽花運動的結束,陳宣諭開始重新檢視體制外與體制內二者的差異,想了解怎麼從體制外走向內部,並思考如何在不使用衝撞體系的方法之下,落實改變社會的理想。
「那時候其實對整個運動的過程有些失望,也進行了很多檢討,包括審議式民主在場外有沒有實際上傳遞到場內、運動者本身是否有同樣的共識以及退場時機有沒有真的成功施壓。」陳宣諭表示當時自己被這些壓得喘不過氣來,認知到自己的渺小與無能為力。因此,她給了自己一個目標,就是除了體制外的東西,要更深入地去了解體制內的事物,她決定參加臺北市市長候選人柯文哲(現為臺北市市長)的發言人海選。
陳宣諭參加柯文哲發言人的海選。(圖片來源/Youtube)
「我沒什麼特別的專長,就只是在電視上說過話,也不害怕講話,因此就決定去選發言人。」雖然陳宣諭最後因為缺乏面對媒體的相關經驗而落選,但是仍進入了柯文哲的競選組織擔任執行秘書,並隨著組織的擴編成為青年部主任。
街頭計畫 打入人群
「青年部在這場選戰裡面,一開始目標就很明顯,提高青年投票率並讓青年去影響父母。」陳宣諭表示,自己一開始接任青年部主任的時候有很多想法,想到很多關於網路上的東西,像是
Facebook、ptt和其他線上平台,因為現在的年輕人的確有很大一部分在網路上。同時也提到團隊中大家最擔心的東西依舊是投票率,因為歷年青年的投票率換算起來只有四成,相對低於其他年齡層,且沒有人可以預估太陽花學運對此次投票可以造成多大的效應。
因此,青年部策畫了叫做「肥皂箱」的系列活動,「肥皂箱」一詞源自於一八六○年代的英國,當時在海德公園,人們踩在肥皂箱上可以自由發言,不管內容如何,都能享有言論免責權不受處罰。雖然概念有些許差異,但依照類似的模式,陳宣諭與團隊裡的其他人於選舉前二個月開始進行街頭短講。在年輕人匯集的地方,像是大專院校外面或是百貨商圈等等,藉由讓青年代表候選人站上街頭,去跟大家講話,向民眾傳達政見與理念。
青年部在信義區捷運站廣場舉辦街頭宣講活動。(圖片來源/ETtoday東森新聞雲)
其實「肥皂箱」活動的進行一開始並不如想像中順利,因為參與的人多為學生或是青年族群,而非重量級政治人物,因此未獲得媒體重視,參加的人數也不多。「我們拖著大音箱,到人很多的地方去面對年輕人,很多時候那些人直接從你面前走過去,也不管你在做什麼。但是當你講到特定議題的時候,會發現越來越多人停下腳步,越來越多雙眼睛看著你,那時候才能真正明白現今社會到底缺少什麼以及青年到底在乎什麼。」隨著活動不斷進行,也吸引更多年輕人的加入,平均一場都有四十幾個志工,陳宣諭表示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是透過街頭讓年輕人更深地感受到那份真實的理想與改變。
遭遇困境 心態調整
在競選團隊工作期間,陳宣諭雖然擔任青年部主任一職,但是由於年紀較小,許多事情沒有經驗,需要重新學習。陳宣諭表示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決定部門的走向,每個人對她的期待都不一樣,因此如何讓青年部在團隊中成為有能力且高效率存在,讓她感受到不少的壓力,卻也因而學習到許多校園中無法獲得的寶貴經驗。
從學運時期到加入競選團隊的整個過程中,陳宣諭也曾遭遇到他人言語上的惡意攻擊。面對抨擊的言論,她認為自己本身的心態調適最為重要,不管別人怎麼評論,公道自在人心。只要把份內該做的事做好,有把東西做出來才是重點。因為時間一久,大家將不會記得陳宣諭這個人是誰,而是記住一個競選團隊為一個候選人做了哪些成功的宣傳。
重返校園 精進自我
陳宣諭曾因參與太陽花運動時親眼看見發生於行政院的鎮壓行動,並親身體會到國家暴力,因此毅然決定休學。雖然父母一開始非常不諒解,但是她積極地透過在電視政論節目中亮眼的表現來讓家人放心。
「當然現在還是會覺得想要盡自己的心力去改變一些什麼,社會上仍有很多不公平不公義的事情等著被改變,越是這樣想,越是發現自己的渺小。」雖然陳宣諭曾經在青年部主任這樣的位置上帶著兩三百個志工去做事,但她仍舊覺得自己有很多地方還不足,包括堅定的政治信仰與法律常識等等。由於自己還沒有厚實的基礎可以去論述心中的理想社會,陳宣諭也期望能回到校園繼續求學,豐富自己的內在,也去釐清自己想要改變的世界。
陳宣諭決定回到學校唸書,更加地充實自己,成為一位有能力改變社會的人。
(圖片來源/陳宣諭臉書)
![]() |
記者 黃詩涵
我叫黃詩涵,綽號是乾乾。 很害怕曬太陽,更害怕昆蟲類。 喜歡安靜簡單的生活, 過著平凡的一天天, 追著大家眼中不偉大的夢。 一步一步穩穩的, 不快,卻很踏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