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期

讓不讓座 從心出發

讓與不讓之間,探討博愛座各種可能性,並賦予新的定義。

讓不讓座 從心出發

記者 余念竹 文  2014/12/14

博愛座的概念起源於北歐地區的「無障礙環境」,又稱優先座(Priority seats),目的是希望傷殘人士都能像正常人一般地上下公車。

臺灣擁有獨特的博愛座文化,從小的教育教導,在搭乘捷運或是公車等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時,博愛座應該要優先禮讓給老人、孕婦、行動不便者或是抱著小孩的乘客,「讓座」本身並非硬性規定,完全是發自內心的行為,出自良善的動機也成為臺灣推廣的文化驕傲。然而博愛座的定義人人不同,在重重標準檢視下的這張椅子,最近開始引起大家的爭論。
 

博愛座相關爭議多

關於博愛座爭議的新聞層出不窮,日前南京一名十歲不到的小女孩在搭乘公車時遭到一名老婦人罵哭。原來婦人上公車之後見車上已沒空位,竟堅持小女孩讓座,並不斷破口大罵「妳很自私」、「這是老人專坐的,妳這個小孩怎麼能坐?」女孩讓了座後遭到婦人辱罵並不作聲,默默的到別的位子上哭泣直到下車。車上乘客見此紛紛看不下去,跳出來為女孩抱不平,但婦人仍堅持己見,在公車上吵得不可開交。


博愛座引起爭議的新聞不勝枚舉,因為每個人都各自有一套正義標準。(影片來源/Youtube

模特兒出身的藝人張景嵐前一陣子在臉書上貼文,提到四年前曾因身體不適而坐博愛座卻遭到斥責。她表示當時因為經痛加上天冷快要發燒,因此坐博愛座休息,但突然有一位伯伯的聲音從天而降:「妳還要睡多久!」還拿手機錄影,張景嵐在表示身體不舒服之後卻得到伯伯回應:「你要怎麼證明你身體不舒服?」她在臉書道出的這段遭遇也開始引起網友的討論。
 

讓座這件小事 國情大不同

對於年長者抱有尊敬的心,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一項美德,小從自家裡對長輩所盡的孝道,推及對社會年長者的關懷。漢代著作《禮記》曰:「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看見老人或長輩站立時,自己也不可以坐著。博愛座某方面也是體現了中國這項敬老的文化。

然而博愛座在國外卻有截然不同的光景,美國和歐洲國家,一般人不太會讓座給老人,相對地,老人也不太願意接受讓座。在西方特別是美國,老人講求自立自強,對於年紀這件事多有忌諱。被讓座是表示在別人眼裡自己是真的老了,會傷及自尊心,可說是一種沒禮貌,甚至是侮辱的行為。因此西方年輕人並不會熱臉貼冷屁股地讓座給老人。

眾所皆知的禮貌大國日本,讓座又是另一番國情。讓不少人錯愕的是,日本人也不會讓座給老人。在高齡化的日本社會當中,「敬老」意識並不強烈,因為對於「高齡」動不動就活到一百歲的日本人可能會告訴你:「六十歲還真是年輕呀!」同時,日本人怕給人「添麻煩」,不願意接受別人的人情。不想要「被照顧」,又何嘗不是一種禮貌的表現。


日本的讓座文化並不盛行。(圖片來源/背包客棧
 

博愛座 該坐或不該坐

如果仔細觀察便會發現,捷運上的博愛座幾乎都沒甚麼人坐。在張景嵐的貼文之後網友開始討論一般人能不能坐在博愛座,結果出現了許多種不同的聲音。

有人認為即使坐在博愛座上,自己還是懂得適時禮讓座位給有需要的人;但是別人可能不這麼想,特別年紀較大的人可能就會產生「這個年輕人怎麼可以這樣占用博愛座位」的想法,為了避免引起爭議,就會選擇不坐。也有人說不坐博愛座是不想要頻頻抬頭注意是否有需要讓座的人,深怕沒有讓到坐位給有需要的人而為人詬病。


從會與不會去坐博愛座的人角度出發,探討各種對於博愛座不同想法的人。
(圖片來源/余念竹製

曾幾何時,人滿為患的交通工具上,卻時常徒留著空蕩蕩的博愛座,許多人已經不是在「讓」博愛座,而是「怕」坐博愛座。大部分的人都怕一旦坐上這張藍色的椅子會招來負評,被貼上「沒有愛心」的標籤。因此有人跳出來抨擊這樣扭曲的社會價值,認為這根本是一種被塑造出來虛假的偽善文化,博愛座成了推廣這種文化的工具。
 

有需要 就坐博愛座

網路上流傳一支影片,當中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穿著不同服裝,辦演著不同社會角色的人們,試圖向大眾宣導博愛座不同的定義。

影片中陳述著博愛座可以成載著更多可能,不應該只有老弱婦孺才能夠使用博愛座,有些人擁有「看不見的需求」,就像張景嵐的貼文描述一樣,不是所有身體不適都能顯而易見。像是只懷孕了幾個月,肚子沒有明顯隆起的孕婦、整晚沒睡辛苦工作的上班族或是看似身體強壯,但才剛動過膝蓋手術,不宜久站的年輕人。


「隱形需求」往往在坐大眾交通工具的時候容易被忽略,有時候那些看似正常的人,也會有不為人知的需求。
(影片來源/
Youtube

影片最後的字幕從「你不是老弱婦孺!就不需要坐博愛座。」到「不!不是老弱婦孺,你需要就坐博愛座。」陳述了一個新的觀點,讓大家重新思考對博愛座的認知,有時候自以為的正義,對坐在博愛座的人產生壓力,反而讓博愛座無法發揮它應有的價值,博愛座並不是屬於任何一種人的專屬坐位,當車廂裡沒有乘客有需求時,它應該要跟一般的坐位沒甚麼不同。
 

有心 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

其實在讓坐這件事情上,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有沒有那個「心」。禮讓是本著同情、想保護弱小的心情,因此即使是坐在普通的坐位上,只要看到有需要幫忙的人還是可以讓座。博愛座不該只是一張有顏色標籤的椅子,讓不讓座也不該是流於社會的規範。當規範只剩下骨架而缺乏靈魂,便會變得沒有意義。而靈魂,便是從日常生活中就必須要培養的那顆良善美好的心。

記者 余念竹
我是竹竹,住在台中六年,台北十四年的女孩 骨子裏應該就是很原始的喔巴桑魂 有時候無可救藥的強迫症 我想要慢慢的在喧囂理學會安靜,學會等待 學會看見自己跟周圍的美好:)  
記者 余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