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期

單身無罪 不婚族湧現

隨著社會的改變,不婚族越來越多,不論是男性或女性,都有自己的考量,無不希望自己可以活得更有精彩。

單身無罪 不婚族湧現

記者 陳致穎 文  2014/12/14

在中國人的文化思想中,「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結婚觀念已深植人心,甚至將之視為終身大事。然而,隨著人們的生活習慣改變、自主意識的提升以及經濟的獨立等種種因素影響,不論是男性或女性,越來越多人出現了晚婚,甚至是不結婚的情況,讓不婚族的比率逐漸升高。
 

社經地位改變 女人當自強

隨著女性主義的抬頭與男女平權的爭取之下,走入職場的亞洲女性逐漸增加,若要同時兼顧工作與家庭,如此沉重的雙重負擔使女性分身乏術,並開始逃避甚至放棄婚姻。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二○一三年臺灣女性的未婚率已超過百分之三十二,創下歷年新高,且仍在逐年增加。

和上一代相比,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數越來越多,不但提高了女性的勞動參與率,也讓她們得以經濟獨立,加上許多職場仍有女性育兒與產假的考量,無形中限制了她們升遷的機會,使不少人寧可選擇職場,而放棄了婚姻。美國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為了個人的事業而選擇單身,成功從原本三餐不繼的赤貧孩子,一直奮鬥到成為身價24億美元的大人物。

除此之外,對婚姻想法的改變也是影響因素之一,由於教育的普及,女性們逐漸不願向傳統角色妥協,希望婚姻是建立在溝通、平等與體諒之下,兩人共同分攤家務與育兒的分工模式,讓維繫婚姻不再只是女人的義務。因此,在沒有理想伴侶的前提之下,許多人會選擇不結婚。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最能夠闡釋現代新女性面對婚姻時的心態,與其當個婚姻失敗者,不如當個享受單身生活的不婚族。加上近年來媒體報導的婚姻問題,讓許多未婚者更為卻步,最後造成了這些高學歷、高成就的女性多數選擇單身生活,甚至對婚姻不抱持期望。


女性越來越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改變了對婚姻的想法。(圖片來源/學天教育網
 

剩男多過剩女 

在不婚族中,除了最常被關注的女性之外,最大宗的族群其實是男性。根據內政部統計發現,二○一三年全臺30歲至49歲的未婚男性高達一百二十一萬人,比同齡未婚女性多了逾三十萬
人。
男性不婚的原因與社會的變遷息息相關,其中包括了傳統價值觀的瓦解。

過去父權主義的農業社會相當重視勞力,傳宗接代對每個家庭的男丁來說是一個使命,也藉由結婚生子來分擔家務事,因此當時奉父母之命而結婚的人不在少數。時至今日,這樣的觀念已不復存在;相反的,受到工商業社會的資本主義影響,財富是每個人所必備的,尤其在一些刻板印象的催化下,闖蕩事業更變成男性的生活重心,造成許多男性認為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什麼都免談,包括婚姻在內。

除了價值觀之外,男女比例的失衡也是影響男性不婚的原因。以臺灣為例,儘管現代人不會特別要求生男或生女,但二○一三年以前,出生嬰兒的性別仍以男性居多。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楊文山就曾接受雜誌受訪時表示:「現在很多家庭只生一個,會希望是男生的比率較高。」如此情況導致少子化年代出生的男性於步入適婚年齡時,很難找到適合的對象,形成「剩男想婚,卻娶無某」的現象,最後只好不婚。


臺灣二○一三年以前的性別比例,仍以男性居多。(圖片來源/中央社
 

不婚風潮 媒體跟進

未婚比率逐漸升高的情況,似乎已讓人對不婚族的出現感到見怪不怪,甚至出現慶祝單身的「光棍節」。而在電視、網路與手機等科技的助長下,人們的生活變得多采多姿,讓婚姻不再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甚至有探討不婚的媒體內容,讓不婚族感同身受。

許多電視劇搭上了這股不婚的潮流,像【非緣勿擾】與近期上映的【徵婚啟事】等,皆是將故事情節聚焦在都市中的不婚族。在【徵婚啟事】中,演員隋棠飾演的李海寧就是個不婚族,劇情中她曾說過:「我不想結婚但我開始徵婚。」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約會,面對一個又一個的徵婚者,讓她不禁反覆思考婚姻的意義,也讓未婚的觀眾去重新思考自己不婚的原因。

在音樂方面,歌手郭靜也透過她抒情的嗓音,唱出〈單身美好〉一歌,用音樂譜出不婚族群的心聲,讓人們了解等待緣分的心聲,自己一個人的生活依舊過得很好,不因他人的取笑而感到悲
傷,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機會享受單身的時光。

另外,在社群軟體與手機中,許多社團和APP出現了交際軟體,使人們不受時空限制來做多元的交友,有些人因此樂在其中,不希望婚姻束縛這樣的社交生活。再者,受到打卡習慣的頻繁和人們勇於發表自己狀態的風潮影下,單身的男性、女性開始喜歡公開自己一個人享受生活的貼文,並鼓勵大家要學會愛自己。而在這樣的觀念普及下,人們的婚姻壓力也逐漸減少了。


歌手郭靜演唱的〈單身美好〉,唱出未婚與不婚者的想法。(影片來源/Youtube
 

一體兩面 隱憂浮現

臺灣的不婚族,多數是因為找不到對象或現階段覺得沒有必要,才保持單身。中央研究院的社會意向調查研究就曾發現,未婚女性的生活滿意度逐年提升,與已婚女性的差距縮小,可能是造成女性不婚或遲婚的主要原因。

然而,即便人們的生活滿意度提高,使幸福指數也沾了點喜,不婚風潮隨之而來的是生育率降低的問題。生育率的降低導致老年人口占全人口比例飆高,扶養比更是隨之增加,形成高齡化社
會,導致許多學校的倒閉和流浪教師等問題。

此外,在婚姻市場上競爭落敗的剩男,也增加了社會不穩定的風險。清代臺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狀況,和「羅漢腳」過多脫不了關係。不少研究也發現,剩男過多也使犯罪率提
高,與過去的前車之鑑隱約有雷同之處。


不婚比率增加造成少子化,讓高中數量減少。(圖片來源NGO觀點
 

婚與不婚 愛為根本

儘管不婚讓社會存在許多隱憂,但不能否認的是,這股不婚潮是無可避免的,也顯示出面對婚姻時,人們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是值得鼓勵的。

現代社會因為風氣開放,許多人對婚姻的觀念逐漸多元,有些人因為憧憬而急於結婚,認為婚姻才能帶來幸福與安全感;相反的,有些人認為等待一個好對象的時間就像釀酒,越陳越香,寧缺勿濫。有時人們的不婚,並不一定是牢不可破的理念,有可能只是暫時尚未遇到理想對象。

不論是還在等待他生命中的如意郎君或真命天女的未婚者,或是不願意被婚姻束縛的不婚者,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只要保存心中的愛與希望,即便無配偶或伴侶,除了愛自己之外,更要去愛自己的親友,讓世界在愛的狀態之下,維持多元且美好的社會。

記者 陳致穎
想要和矛盾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 還要展示收藏的荒唐和瘋狂, 然後摻入極端的黑與白醞釀, 慢慢享受這種特殊的烈酒的香醇。 有時候覺得不可思議,有時候覺得有何不可。 到底怪還是不怪,我也不知道。 但這終究是我。 我是不斷在對現況妥協與不妥協之間衝突擺盪的陳致穎。
記者 陳致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