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水岸 點亮耶誕
臺南水岸 點亮耶誕
記者 包金 報導 2014/12/21
二○一四年臺南第一屆水岸藝術節「運河擱再有新夢」,十二月二十日在臺南運河中段點燈,以「光」為主題結合了各樣資源回收媒材,再搭上耶誕節的氛圍,由國內外的藝術家一同參與,設置了十二個各有千秋的藝術作品,讓夜晚河岸邊散步的民眾,一起在生活中遇見藝術,享受光與水交錯對話迸出的新火花。
陶藝家徐美月的「一起go」作品,為了透光而捨棄原本陶藝土,改以玻璃纖維做媒材,在夜晚時愛心還會不斷閃爍,內涵是希望大家能同心協力地愛這片土地並保護環境。(照片來源/包金攝)
樹上掛了許多類似的玩偶、不管是全身雪白的雪人,或是聖誕老公公,還是穿厚重大衣的布偶人,都會營造出耶誕節的氛圍,掛在河邊的樹枒上就像在凝望著臺南運河。(照片來源/包金攝)
陳建大明藝術家的「還要再跳水嗎?」,以撿拾的漂流物為題材,形塑出一個人跳水,暗喻當人繼續恣意破壞生態,傷害終究會回到自己身上,藉此呼籲大家保護環境。(照片來源/包金攝)
夜裡散步在河岸邊,卻似乎誤闖入了一座小叢林,這是李武昌的「山不來,我來,深呼吸」,主要媒材以海邊撿拾的漂流木為創作,在擺飾上也多了聖誕玩偶,更有氣氛。(照片來源/包金攝)
火紅的樹幹、翠綠的葉片,紅綠結合帶來耶誕的氛圍,這是李維睦的「這裡以前有棵鳳凰樹」,原本想裝飾的樹突然病逝,雖然用鐵片打造枝幹,葉子上也仍符合環保的主軸,以回收酒瓶達到效果。
(照片來源/包金攝)
唯一漂浮在運河裡的裝置藝術,由外國藝術家荷蘭團隊Bart & Williem和一群志工、學生們,一起完成的「水上環保屋」,主要媒材是到海邊回收的保麗龍、塑膠瓶和魚網等等,希望大家避免浪費。
(照片來源/包金攝)
有點相似於臺南知名的藍晒圖,張國信的「那個年代,這個年代」,講述著背後真實古樸的家具,與前面強化玻璃上的構圖,兩個世代的交錯。(照片來源/包金攝)
貝殼裡常常會傳來大海的聲音,這是藝術家黃步青的「大海潮聲」,主要仍是以回收的玻璃瓶為媒材,輔以鐵條架構,而光的反射穿梭的變化,更讓夜晚的海螺閃閃發亮。(照片來源/包金攝)
「大海潮聲」內部的燈光在玻璃瓶的反射之下,更加絢爛奪目,而內部又使用青藍色點綴,象徵大海的湛藍。
(照片來源/包金攝)
河堤上水面倒映著絢爛的光藝術,而在欄杆洞裡的蠟燭,也燃燒著自己的生命,溫暖了走過的每一個人。
(照片來源/包金攝)
![]() |
記者 包金
長不大的男孩 獨舞 夜裡風霜歧路 還記得 第一眼的天空 心底的角落 那盈紫的情 那艷紫的詩 那幽紫的音 想留住沙漏的珍珠 想散出愛中的十字 想點燒希望的燈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