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當道 隱憂面面觀
志工當道 隱憂面面觀
記者 鄭青青 報導 2014/12/28
近年來,臺灣做志工的人數越來越多,而大學生在志工行列中占了相當高的比例,不少大學生曾經參與過志工服務,無論是社團活動、課程安排或是校外機構都提供了許多志工服務的機會。
仍存有疑慮的是:在大量的服務機會當中,是否真的所有的志工都具備良好的心理基礎和能力?在近年來,就有許多文章,點出近年來對志工服務新的看法與反思。
充斥志工的大學校園
根據若水股份有限公司與TNS模範市場研究顧問公司在二○○九年做的調查顯示,臺灣當時有18%的民眾參與志工服務,縱使臺灣志工服務比例相較於歐美國家的三到五成仍有成長空間,但與二○○三年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結果相比,比例是逐年增加。而在調查結果中,以18到24歲的學生族群是志工主力市場的第二名,僅次於45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有超過兩成的學生參與志工服務。
二○○九年若水股份有限公司與TNS模範市場研究顧問公司所做的志工現況調查,
人數比例持續增加。(資料來源/CV101)
校園中的志工服務機會越來越多,在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交大)就有七個不同的服務性社團,在臺灣大學甚至有超過三十個服務性社團。許多大學都有培訓國際志工,能讓學生有機會在寒暑假出國做志工,或是開設服務學習課程,修滿兩個學期的服務學習課成為大學生的畢業門檻。
服務學習課 學習了什麼?
二○○六年教育部規定臺灣大專院校要開設「服務學習」課程,目的不外乎就是希望讓大學生接觸社會上的弱勢,培養學生助人利他的態度與反省思考的能力,不過就在不少大學紛紛將服務學習課設為必修時,學生必須修滿兩學期的課程才達到畢業門檻,做服務學習是被硬性規定的,學生就比較容易感到反彈。而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李美華在大學時期曾擔任四年志工,並對多元文化中的弱勢族群倫理相當熟悉,她認為服務如果只是為了一個頭銜,以便升學、推甄等等,那都算是一種欺騙。
在服務學習課程中,其中開設的一堂課是原住民服務,有學生是為了學分而到偏鄉服務,在做完規定的時數後便從此不再與部落聯繫,這對於偏鄉孩子何嘗不是一種短期傷害。又或者有同學的服務內容是在為基金會募捐發票,但一邊在募發票的同時要拍下看似辛勤服務的樣子,而在學期末做成果發表時,明明沒有特別的感觸卻要寫下一些彷彿是「標準答案」的反思回饋,這讓學生感覺做服務顯得很偽善。
交大服務學習中心助理許維蓉表示:「服務學習跟志願服務有很大的不同,服務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如果今天讓學生在兩學期課程中,對自身以外的環境多一些體驗與反思,這也是服務學習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因為這門課屬於必修,選課的同學出發點可能出於非自願,然而,服務學習中心也表示希望在課程安排上能做到更完善,讓學生感覺做服務不是被逼迫,而是能從中學習與反思。
至於原住民服務課程與部落及被服務者的倫理關係,她認為:「有時候我們認為是傷害,但對方覺得呢?」當初開課的時候,社團幹部及授課教師就跟部落洽談好,他們需要這樣的人力資源去陪讀與課後輔導。而在服務學習課堂上,教師與學長姐對這些只服務一個學期的同學,建立服務倫理觀念,並做好交接,以降低志工更換頻仍對部落孩童可能造成的傷害。
志工倫理 養成不易
在擔任志工時,許多倫理是應該被遵守的,包括心理層面的,要有同理心,站在被服務者的角度觀察他們所需要的,釐清幫助他人的服務心態。而在實際做志工的當下,也要遵守服務場域或機構的規範,例如有些機構會要求不能近距離拍攝被服務者的照片,或是留下個人聯絡方式等等。
在大學校園中的服務性社團,社團指導老師不會經常性的參與學生的服務活動,倫理規範只得靠學長姊口頭傳承給學弟妹,或甚至是自己幾次的服務經驗摸索出合適的互動方式。這樣可能造成被服務者的衝擊,甚至志工自己也會感到自己不合時宜。
交大幼幼社副社長杜謙表示有針對偏鄉的竹東鎮中山國小設計活動內容,有些小朋友好動不愛乖乖坐著上課,因此利用大地活動、科學實驗等讓小孩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但是在學習資源缺乏的環境下,一個學期舉辦三次的營隊活動是他們最需要的幫助嗎?縱使交大幼幼社在中山國小長期舉辦營隊,而國小校方、老師也會協助他們的活動,證明他們的服務是有實質幫助才得以被接納,但更進一步的思考怎麼做能更好,也是一代傳一代的社員們必須去考慮與改變的。
接受交大幼幼社服務的偏鄉孩童。(圖片來源/交大幼幼社臉書)
志工長短期 效果是好是壞
在〈一個國際志工的反思:我們的「付出」有幫助嗎?〉文中有提到,「志工只是短期,志業才是長遠的」的觀點,這個社會需要的是根本不是志工,而是願意長期甚至一輩子投入在這個事業的人。寒假暑假短期營隊在服務機構裡來來去去,卻很少人願意長期投入,而被服務的孩子也只能在不斷的道別與分離中成長,讓人思考究竟所謂的愛心是否造成了被服務者的傷害。
中介機構會希望能找到長期的志工是可以減少人員替換之間,訓練期與適應期的磨合,包括對於被服務的對象來說也是如此。在投入服務學習領域多年的許維蓉坦誠:「機構要找到能長期服務的志工,或是在修畢服務學習課程後,仍會繼續關注服務機構、服務對象的學生,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清華大學學生張芳瑄曾經參與過在誠正中學舉辦的單次性營隊給看守所內的青年,她表示他們要離開時受刑人們都非常難過,求他們未來要繼續保持通信,但她也說:「在營隊的一開始,他們就知道我們會離開。也有小隊員把我們視為目標,希望未來出去可以重新做人。」分離不是突如其來,且即使從事短期志工服務,但可以從被服務者的態度感受到他們帶來的啟發與正面影響。
在學生階段做志工,多數人仍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利用課餘時間投身服務行列,即便短期,在服務的當下仍有它的價值。李美華則提出:「不一定是人一定要在那邊長期的工作,不過對於弱勢的關心不要間斷。」以此作為長期短期關懷與服務弱勢並行的一種方式。
反思與改變 愛心不打折
隨著志工行列的日益興盛,思考被服務者的需求是成為一項重要課題,若大學服務性社團與課程設計能更臻完善,才能讓服務的愛心不打折扣。縱使大學社團與服務學習課程都難以做到盡善盡美,但持續的反思與改變才是志工素質進步的動力。
![]() |
記者 鄭青青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誠實的人,不刻意吹捧,不懂得藏拙, 之後聽別人說,原來我很浮誇,不過當我把一百分的事情講成兩百分,請相信我是真心的。 文字也是,即使無法行雲流水,也要奉行寫下忠於自己的文章 腦袋慢速運轉了20年,突然要加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嗚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