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膠帶藝術家 貼近生活
紙膠帶藝術家 貼近生活
記者 李恬芳 報導 2014/12/28
在文創產業盛行之際,一位新銳藝術家帶著對生活細節的觀察,以獨特的紙膠帶拼貼創作悄悄崛起。二十幾歲的她留著黑色短髮,帶著陽光般的笑容,看似與一般學生並無兩樣,卻有著獨樹一格的思維與豐富的創作能量。她是吳芊頤,剛從臺南藝術大學研究所畢業,已入圍過「2011臺北美術獎」、「2012新北市創作新人獎」等獎項,正穩穩踏上創作之路。
新銳紙膠帶拼貼藝術家,吳芊頤。(照片來源/李恬芳攝)
突破 紙膠帶創作的契機
對美術充滿熱情的吳芊頤,一路從苑裡高中美術班、臺北藝術大學,唸到臺南藝術大學研究所。大學主修繪畫的她,較擅長以色鉛筆、素描等進行創作。大學畢業那年暑假,吳芊頤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投稿舞團的合作案,出乎意料地入圍了。那天起,吳芊頤的作品不再只限於平面繪畫,她開始嘗試裝置藝術和多媒材,為其創作生涯的一大突破,也為之後的紙膠帶拼貼創作鋪上一塊墊腳石。
「有一次我在瀏覽日本的購物網站,在這偶然的機會下,有了用紙膠帶創作的發想。」吳芊頤說道。來自日本的紙膠帶原本用於遮蔽,現在則成為文創商品常用到的材料。從二○一一年起,吳芊頤開始嘗試利用紙膠帶不同色階的組合,將各式各樣性質不一的物品,拼貼出均質、扁平、統一的效果。這些作品既帶有撕貼的手作感,又微妙地模擬數位圖像所呈現出的像素感,近看有如數位圖片放大後的視覺效果;遠看的真實感讓人分不清其與實物的差別,這樣的嘗試讓吳芊頤成為臺灣少數以紙膠帶創作的藝術家,並擁有不少相關的個人展覽。
吳芊頤紙膠帶系列作品之一,電影《總鋪師》裡面出現的菜色,於臺中
港區藝術中心展出。(圖片來源/吳芊頤Flickr相簿)
圖標商品 以假亂真
在吳芊頤的紙膠帶系列作品裡,圖標商品為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主題,靈感來自購物網站介面上,商品琳琅滿目的視覺效果。「圖標商品其實是反映一種網路消費時代下產生的視覺現象,網路上每個商品好像都變成一個個視覺符號。」無論是手機、食品、書籍、玩偶,吳芊頤選擇時下熱門的商品圖像,以紙膠帶拼貼,將其變造成一個個統一的視覺符號。圖標商品系列更進而發展出各式各樣的主題,如野餐、食譜,連時事太陽花學運都成為了她的靈感來源。
圖標商品系列的靈感來源為網購介面,經由紙膠帶拼貼後,每一個商品都變成了
均質、扁平、統一的視覺符號。(圖片來源/吳芊頤Flickr相簿)
除此之外,吳芊頤利用網路購物平台,上傳她創作的圖標商品,藉此測試買家的商品辨識度和消費習慣。有的人信以為真,提出如「有現貨嗎?」等與商品相關的問題;有的人卻認為這是個惡作劇,並未上當。無論如何,這場實驗性的藝術互動模式,成功地引起了注意,也讓吳芊頤藉此得到許多成就感。
吳芊頤將自己拼貼的圖標商品上傳至網購平台,藉此測試網友的反應和商品
辨識度。(圖片來源/5100 mini store )
拋開制式 無包袱的藝術家
在藝術界裡,難免存在著一些難以擺脫的框架,而善於即興創作的吳芊頤表示,自己比較不會受限於藝術市場的規範,或是比賽制式的規定,傾向利用多媒材的方式表現她的概念,沒有作品形式的包袱,也因此在參加比賽時,常常有不知道自己作品歸屬於哪一類別的趣事。然而,大學時期的吳芊頤,因北部緊繃壓抑的氛圍和大家對於主流的追求,總是沒有勇氣嘗試較不熱門的複合媒材作品,直到到了南部念研究所後,自由開朗的風氣,讓吳芊頤可以開始恣意地做自己想做的東西,也是在這幾年的黃金歲月中,慢慢找出了屬於自己的風格。
此外,吳芊頤更擺脫透過畫廊推薦藝術家的機制,以一種互動形式和大眾交流。除了把圖像商品放在拍賣網站上測試買家的反應外,也在展場中有固定的駐點時間。吳芊頤說道:「這一種跟大眾互動的藝術形式還蠻有趣的,在展場有一些看展的朋友,會在我駐點的時間出現,坐在我旁邊聊他對於我作品的看法,從互動裡面也可以了解現代人對於網購這個概念的想法和想像。」
吳芊頤在展場駐點,與看展的朋友互動。(圖片來源/5100 mini store)
分享 藝術的療癒與回饋
傑出的創作能力,讓吳芊頤可以自由地將她的理念表達出來,也能在藝術領域貢獻心力。「我是以一種分享的心態在做,進而可以改變一些大家既有認知上的觀念,或是以藝術的形式發展出一套可以對社會有助益的模式。」二○一四年四月,吳芊頤受邀擔任陽光基金會重建中心的藝術講師,指導燒燙傷的朋友以紙膠帶拼貼出屬於自己的自畫像。「他們的手操作起來是很不方便的,因為他們需要戴一些護具,拼貼的過程反而變成一種訓練、復健,藉此可以看到他們的勇氣還有克服困難的能力。」吳芊頤表示,燒燙傷朋友們對於自己的作品是感到滿足和喜悅的,也會跟對方分享,吳芊頤也藉此發現了藝術的一項具體功能:可以回饋社會,並且具有療癒作用。
吳芊頤(右一)與陽光基金會傷友們的合照。(圖片來源/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在二○一四年五、六月,吳芊頤也在臺北市孔廟推出紙膠帶手作課,一步一步地指導民眾拼貼出富含文化意義的象徵性圖像,如麒麟、孔廟建築等。吳芊頤表示,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很貼近大眾,會聽到對於作品比較真實的回應,彼此之間存在著「分享」的特殊關係。紙膠帶在此處,既可以拉近人的距離,也是一種能激起大家創意的材料。
勇於嘗試 貼近生活的創作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對吳芊頤來說,生活的小細節都是她的靈感來源,例如在坐火車時,喜歡聽聽別人的談話內容,而圖標商品系列,也是在瀏覽購物網站介面時偶然想到的。吳芊頤認為,藝術創作是一種自我成長的方式,把它回歸到比較貼近生活、亦或反思生活的狀態,運用自己獨特的創作手法跟步調,將這些靈光一現的點子加強,以回應現實生活,並且帶來新的體驗和想法。
樂於嘗試的吳芊頤,希望之後可以結合不一樣的平台,跳脫畫廊,用線上藝術的形式,跟一些外國網站做連結,讓國外的人可以看見屬於臺灣的作品。將來,吳芊頤的紙膠帶系列作品仍會以嶄新的合作方式持續下去,而她也會重拾許久沒碰觸的平面繪畫。正如她所言:「多嘗試自己沒接觸過的領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和改變。」
![]() |
記者 李恬芳
我叫李恬芳,交大傳播與科技系的學生。喜歡音樂、電影、攝影、插畫等藝術類的東西。比較慢熟也比較怕生,所以有時會給人冷冷的印象,其實內心感情豐富,也喜歡跟朋友說笑打鬧。有時隨興,有時卻又有點完美主義。對「女強人」充滿憧憬,期望大學能努力充實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