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期

隔代教養 扶老攜幼新課題

臺灣隔代教養家庭的比例越來越多,該如何處理隔代教養所帶來的社會現象,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隔代教養 扶老攜幼新課題

記者 郭穎慈 報導  2015/01/04

日本作家島田洋七根據個人和祖母相處的自身經驗,寫下的書籍作品《佐賀的超級阿嬤》,感動了無數讀者;臺灣歌手蕭煌奇所演唱的〈阿嬤的話〉,也用真摯的歌聲傳達出他對奶奶的思慕之情。教育部更在民國九十九年,正式明定每年八月的第四個星期日為「祖父母節」,提醒孩子在開學前要記得好好孝敬祖父母,喚醒社會大眾對於家中長輩的關懷。由祖父母和孫子所組成的隔代教養家庭,在大眾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近年來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切。

所謂隔代教養家庭,即是父母因為諸多的因素無法管教及撫養兒女,於是託付給祖父母照顧而形成的家庭。根據內政部兒童局的統計資料顯示,從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戶數及兒童少年人口數據推估得知,在民國九十九年,臺灣隔代教養家庭兒童少年人口數已超過十六萬人,占全國家庭總戶數的2.03%。


近年來,隨著隔代教養的兒童人數越來越多,
隔代教養家庭成為令人關注的社會現象。(圖片來源/郭穎慈製)

 

經濟問題 當務之急

形成隔代教養家庭有諸多原因,有的家庭是父母不幸遭遇事故,或因為犯罪、離婚等因素而長時間不在家中,年幼的孩子不得已只能交給祖父母來撫養及教導。而近年來,隔代教養家庭有另外一種成因,隨著臺灣的人口結構改變,都市化的比例越來越高,父母為了賺錢餬口,紛紛到外地工作,導致偏鄉地區的隔代教養比例特別高,因而衍生出令人擔憂的經濟和教養問題。

要將一名小孩撫養成人,需要一筆龐大的開銷,一般的家庭都能感受到這份壓力,更遑論是已經退休,沒有工作能力的老年人。而有經濟能力的第二代如果沒有背負起家庭責任,他們就僅能依靠每個月微薄的老人年金收入補助,或者粗重的工作來維持基本生計。因此,隔代教養家庭成為經濟弱勢的狀況十分嚴重。


許多老年人沒有工作能力,只能靠著撿破爛或賣玉蘭花維生,
靠著微薄的收入照顧孫子。(圖片來源/
公民新聞

新竹市家扶中心的社工人員呂婉甄表示,在扶助隔代教養家庭的過程中,經濟困難是他們面臨到最嚴峻的問題,社工人員時常要協助老年人申請福利補助,但大部分的老人家對於繁雜的表格和申請手續眼花撩亂。除此之外,有些老榮民甚至十分牴觸接受援助,認為被政府幫助是一種丟臉的行為,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說服他們。
 

教育代溝 隔代如隔山

除了最為棘手的經濟問題之外,隔代教養家庭的教育問題也是值得關注的課題之一。由於雙方年齡相差過大,彼此之間容易產生溝通問題,像是老年人不懂年輕人的流行,而孩子不能理解長輩的思維和邏輯,照著以前的舊觀念過度管教或縱容溺愛的案例層出不窮。

「在隔代教養的家庭中比較常遇到的狀況,是因為阿公阿嬤年紀大,對資訊的接收比較不足。」現正任職於南投縣立埔里國民中學的教師許秋日提到。祖孫之間經常會因為資訊接收不足,產生誤會和代溝。除了新資訊接收的問題以外,同時她也指出,爺爺奶奶通常對孩子的約束力較低,發生問題時也只能表達無奈之情,無法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
 

核心家庭 教育中的主流

另外,在目前學校教育的觀念裡,隱約告訴著學生由父母和自己組成的核心家庭,才是正常的家庭。雖然學校並不會將此觀點明白地灌輸給學生,但在無形之中,卻讓生活在「非典型家庭」的學生有備受歧視的感覺。

小時候曾接受祖母教養的郝天行表示,她曾經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針對這個觀念進行反叛。她自述:「當時對於『我的家庭真可愛』之類的範例作文產生了莫大的敵意,因為裡面寫的東西都跟我沒有共鳴,而且我不覺得家庭要那樣才可愛,那些文章讓我很生氣。」就算家庭經濟無虞,但隔代教養的孩子心裡面依然存在著一種自己是異類的壓力。


在學校教育的思維中,依然覺得核心家庭才是「正常的」家庭。
(圖片來源/
新庄國小

不過相對的,隔代教養也有優點所在,另外一位由外祖父母撫養長大的張同學說:「從外祖父母身上認識了以前的家族史,也更加懂得維繫家人的感情。」從隔代教養家庭長大的孩子,更能夠接受傳統的歷史與民俗技藝,對於傳承舊有的文化也有所幫助。
 

政府福利 偏重家庭及兒童

近年來,政府針對隔代教養家庭做了一連串的福利措施,像是內政部修正《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將隔代教養家庭也列入扶助的範圍,還有勞工委員會(現已升格為勞動部)修改《就業服務法》,幫助老齡人口能夠再度就業。無論是經濟援助或其他方面的幫忙,大多是以整個家庭的需求為第一考量,或從兒童的角度作為出發點,比較少直接從老人的方面作為幫助的著力處。

臺灣目前缺乏專門為隔代教養家庭服務的組織,反觀美國針對隔代教養的第一代,有較多的團體負責相關服務,像是設立「支持性團體」,透過定期聚會的方式讓祖父母們進行交流,還有像加州對於一般的隔代教養家庭所設立的GASP(Grandparents as second parents)熱線服務,每周透過電話聯絡的方式,專門給予這些家庭關懷和輔導,讓他們不但物質上不虞匱乏,心靈上也能夠穩定健全地發展。


隔代教養的支持性團體不但關注經濟上的方面,
也同時照顧祖孫之間的心理層面的發展。(圖片來源/
桃園市保母系統

但新竹市家扶中心的社工人員呂婉甄提到,臺灣要設立此類型的團體,在執行上仍具有困難度,每個隔代教養家庭因為地域、祖父母和孩子的實際狀況不同,有的家庭有經濟問題,有的則是祖孫之間溝通不良,支持性團體無法有效地分配資源給需要的家庭,也不一定能夠給予所有家庭完整的扶助。

隨著隔代教養的家庭型態日益增加,「隔代教養」這個名詞不再是一個社會問題,而慢慢地成為一種社會上常見的現象。要如何讓隔代教養家庭和一般的家庭一樣正常地過生活,已經演變成了一個新的課題。

記者 郭穎慈
20歲的埔里女孩,凡事都想追求對等的天秤座。 一直以來的目標是想要成為一個高EQ的人,可以笑著看待起伏跌宕人生的智者,但不知道為什麼,總是無法變成自己理想中的那個自己。 等我成為了自己喜歡的人,我就能向世界宣告,我叫郭穎慈。
記者 郭穎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