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期

導盲犬權益 視障者的隱憂

導盲犬隻不足以致供不應求的問題,及ㄧ般民眾對狗狗的誤解,需要政府和民間一同面對及解決。

導盲犬權益 視障者的隱憂

記者 顏晟宇 報導  2015/01/04

導盲犬,擔任了領路的工作,是視覺障礙者的好助手,同時也是許多公共空間改善的幕後協助者。但是導盲犬在許多場合中,牠們的權益也並未受到友善的對待。導盲犬的數量並無法滿足視障人士的需求,沒有相關的配套措施。對視障者而言,這是他們期望能解決的困境。


導盲犬的四不一問政策,不餵食、不撫摸、不呼叫、不拒絕、主動問。
(圖片來源/
惠光導盲犬基金會
 

開路天使 領路兼回報路況

每當視障人士踏出了家門,導盲犬便成為他們的雙眼,指示視障者行進的方向。在路途中,若遇到非無障礙空間或是難以判斷行動安全性的道路時,導盲犬會難以通行。這樣的經驗,透過視障者的回報,便能快速地收集到哪些地方需要做改善,一併反映給政府單位做修繕,並向社會大眾做宣導。

除了行走道路,政府機關、建築設施、大眾運輸系統等,是否有設立身心障礙者友善空間,或是提出具體的協助,這些也能透過導盲犬的工作情況,清楚地了解障礙者到底需要什麼。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秘書長曾瀚霖表示:「基金會所培育的每一隻導盲犬,不會只服務一位使用者,同時更可以幫助到同一地區,成千上萬的視障者。」


導盲犬不只協助盲人的行走,也如同開路天使一般,提供了改善公共空間的意見。
(照片來源
humanebroward

曾有一位視障人士攜帶導盲犬搭乘臺灣高鐵時,遇到許多刁難和不方便,但因為他的經驗回報,讓公共設施有了改善空間。高鐵是他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但死板的標準流程與硬性規定,讓他在搭乘時覺得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為攜帶導盲犬,而被認為需要比較大的空間,必須買殘障座位或是升等商務艙。現行的高鐵乘車規定:「如果殘障座位已滿,你可以選擇付費升等商務艙,不然就要等下一班車次。」一輛列車只有四個殘障座位,很明顯地不足,但事實上,導盲犬其實是不需要佔用到殘障座位的。
 

轉變觀念 有效解決問題

台灣盲人重建院南區分院資源發展組組長鄭蓓芬表示:「儘管不斷的推廣,台灣民眾依然有許多錯誤的想法,以導盲犬為例,其實他們都是有經過專業訓練的,在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會很安靜的躺臥於視障者或訓練人員的座位下方,並不需要額外安置。」


經過訓練的導盲犬並不會隨意理會外在的干擾,恪守職責。
(照片來源/
新華網

若是真的認為會影響到其他乘客,曾瀚霖認為:「那大可安排旁邊有空位或靠窗的位置。他們依然能購買一般座位,因為特殊的專業訓練,導盲犬並不會干擾到他人。」透過這樣的經驗反應,讓高鐵公司能針對軟硬體設施及服務流程做一個全盤檢討,並做出適當地調整。這隻導盲犬並不僅僅服務牠的主人,間接地也服務了所有行動不便或是有同樣困擾的乘客。

在臺灣,許多公家機關也會和這樣的民間單位及社福團體合作,讓無障礙設施的設置更為妥切與完善。以臺北市為例,於市政府底下的建築管理工程處就是負責公共設施與建築物監督。業務承辦人員趙先表示「在現行的建築法規與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當中就有提及許多無障礙設置規定,他們的職責就是和專家一起評估是否符合標準。而民間團體的意見,或是像導盲犬這樣的實際經驗回報,則能作為他們十分有效的依據。」


導盲犬培育 困難重重

經過多年的努力,導盲犬申請已變的普及和方便,造福許多視障朋友,但在培育過程中依然有許多困境須突破。對這些民間團體而言,最現實的問題就是經費來源。目前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每年固定補助和民間捐款,例如公益彩劵的回饋金,或是在動物保護相關活動舉辦時所受到的邀請及贊助。但相比於培育一隻合格的導盲犬至少需要一百萬元,資金的不足也是問題所在。


根據財報顯示,儘管捐款踴躍,但在收支平衡上還是有些困難。
(照片來源/
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

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教育推廣組組長的彭筱涵感嘆地說:「導盲犬對視障人士而言是非常得力的助手,我們提供最好的環境和扎實的訓練,讓他們能夠給予視障者最好的協助。這些訓練和場地需要經費的支持。如果不足,可能會影響到訓練的品質。」除此之外,和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在臺灣並未有導盲犬訓練員的執照檢定,這使導盲犬的培訓更添困難,也難以讓一般的民間機構去學習和培育。
 

寄養家庭招收 努力方向

除了訓練建設的經費問題,為了讓導盲犬能夠習慣於一般的居住家庭,並學習社會化過程,在牠一歲前必須居住在寄養家庭裡,這也是目前許多團體積極推廣的部分。希望符合資格又有能力扶養的民眾能夠申請成為寄養家庭,給導盲犬一個培育的地方。


寄養家庭對導盲犬而言,是個培育接觸人群並學習和人互動的重要場所。
(照片來源/
sudden+

儘管大力的宣傳及提供所有犬隻生活的費用補助,申請的狀況並非非常踴躍,許多人仍有顧慮。就讀國立中正大學經濟學系三年級的王瀞琪家中本身就養狗多年,問及擔任導盲犬的寄養家庭,她說:「蠻願意的,而且也不用擔心狗狗食物生活費用的問題,但是人和狗相處久了一定會有感情,如果照顧一年就必須分開確實會有些掙扎。」但並非愛狗人士都能夠接受寄養家庭的方式,家中也有養狗的臺灣華碩電腦軟體工程師黃翊恆反而認為:「我不願意,人狗間的情感是一個因素,撫養導盲犬需要很大的責任和耐心,若是單純想嘗試養狗,收養流浪犬是不會浪費社會資源的較好選擇。」
 

人犬比例 供不應求

導盲犬的培育遇到許多困難,而需要犬隻協助的視障者卻是非常地多,造成了無法滿足使用量的情形。根據國際導盲犬聯盟的標準,理想中的導盲犬與視障者比例應為1:100,截至二○一三年底,在臺灣有大約六萬多名視障人士,理想的導盲犬數應該至少為六百隻,但目前核可的現役導盲犬僅有四十隻左右,距離標準值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華民國臺灣協助犬協會從二○一○年成立至今,積極地投入犬隻培育的服務,在二○一二年,基金會將三隻培訓中犬隻送至協助犬協會進行專業訓練,持續雙方在導盲犬專業訓練上的技術交流。在二○一四年更產下了十二隻幼犬,且過去培訓的犬隻也成功地給予視障者服務,彭筱涵表示:「這樣子的合作非常有意義及幫助,導盲犬不僅服務盲人,更是開路天使,提供空間改善的意見,社會大眾應正視此議題,讓犬隻繁育獲得改善。」


政府民間一同合作孕育更多的導盲犬,以解決人犬比例差距和供不應求的現況。
(照片來源/
大紀元

記者 顏晟宇
成長在自由的年代  束縛於不自由的規定 有著熾熱好奇的心  有著摸索世界的熱情 我喜歡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用不同的角度去體驗、去發現 我喜歡在書桌前畫畫,沉浸在自己天馬行空的世界裡 我喜歡四處遊走,因為在旅行途中總有著意外的風景 我喜歡...... 1994,處女座,高雄人 跌跌撞撞 起起伏伏 過著簡單又精彩的人生
記者 顏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