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期

原住民加分 治標不治本

加分制度讓許多原住民學子得以就讀分數較高的學校,然而此制度下也存在著一些潛在問題。

原住民加分 治標不治本

記者 王彥琪 報導  2015/01/04

近年來愈來愈多原住民學子,透過特殊升學管道中的加分制度,得以進入分數較高的學校就讀,進而爭取培養專業能力的機會。

根據《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十一項:「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國家希望藉此制度,保存原住民族特有傳統文化及母語;而《原住民族教育法》第十條也提到:「原住民族教育應以維護民族尊嚴、延續民族命脈、增進民族福祉、促進族群共榮為目的。」政府根據上述條文推廣原住民教育,並實施保障的加分制度,但制度層面仍有許多未規畫周詳之處。
 

內含問題 單推教育難治本

原住民族加分制度已推行多年,但綜觀大部分的山地原住民在教育與生活資源上,和都市相比仍有很大的落差。一位從民國八十四年即於原住民部落教書的資深教師林育宏表示,以他數十年的觀察,山地部落有許多潛在的問題,包括家庭狀況、學生讀書風氣不佳、師資流動率高等,因此教育推行難度高。

家庭為孩童接觸的第一層教育,但山地部落存在許多家庭內部問題,包括父母酗酒、生育數量過多不足以養育、家庭暴力、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等,林育宏感嘆地說:「親子功能不彰,小朋友壓根對未來沒有憧憬。」許多孩童因家庭帶來負面影響,給予自我的期許也較低。家庭觀念一代傳一代,這些問題周而復始地存在於山地原住民的家庭中。

這樣的情況進而影響到孩子們在上學時,呈現出來的讀書風氣不積極,學業表現及程度不佳,也影響任教的老師並不會很認真去培養學生知識能力。部分教師將原住民部落的學校視為跳板,只要一有機會,便轉調到都市學校,所以師資流動率高,可看出家庭教養與教育所延伸出的問題環環相扣。
 

加分推教育 自救民族

新竹女中歷史老師林燕茹表示,以她長期研究歷史的觀點來看,要促使一個民族進步,教育是很大的推力,而加分制度確實是推動原住民族教育的重要管道。擁有較高學經歷的人,得以藉此其能力回鄉幫助自身民族。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一○二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報告統計,該學年度原住民新生就讀科系,包含醫療及衛生學門、工程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法律學門等,許多學生藉著加分制度,得以有更多樣的選擇。補足以往原住民學生由於分數不夠,能選擇的校系不多,未來職業大都僅限於農業、運動、演藝這樣的情形。


加分促使原住民生有較多樣的選擇機會,培養專業能力。
(圖片來源/王彥琪製)

為維護原住民族語,原委會前主委尤哈尼,曾於民國八十九年宣示:「不會講族語的原住民學生別想加分。」政策經過近六年的評估,於民國九十五年改制,限制只有考取原住民語言認證的原住民學生,能加總分百分之三十五;其餘未通過族語語言認證的學生,則加總分百分之二十五,民國九十六年未考取者,更降為百分之十五。將加分制度作為誘因,促使原住民學子維護自身語言。


原住民加分制度演進圖表。(圖片來源/王彥琪製)
 

大眾不解制度 原民遭誤解

現行的原住民加分制度,為「原住民生外加制度」,屬於原住民生之間的分數比較,並非原住民生與一般生的比較。外加名額為總招募學生中的百分之二,是因為臺灣原住民總人口大約五十三萬人,佔了臺灣總人口數兩千三百萬人中的百分之二,而外加名額人數分配,也是按照比例進行。但許多人的觀念仍停留在九十五年以前,原住民生與一般生考試尚未脫鉤的年代,並認為原住民生加分後,導致許多一般生無法進入理想的校系。

海洋大學一般生謝侑雯表示,對於制度十分不清楚,也不了解為什麼要實施原住民加分制度。除了謝侑雯,也有部分同學認為,同樣都是受國民義務教育,原住民學生為何可享有加分制度?其他學生天天補習,也不見得上的了想就讀的校系。另外也有學生指出,若一個班上招募名額為四十名,原住民生占了兩名,則取代了一般生的就學機會。上述的情形顯示一般生對原住民加分制度仍有許多誤解。

出身太魯閣族的政治大學學生詹潔如表示,因為原民生的身分而認識一些憑藉加分制度,就讀分數較高校系的同學,但部分同學為了不引起側目,會選擇隱藏身分。事實上,加分制度原本的用意是希望原住民能維護自身文化、延續族群價值,但由於大眾的異樣眼光,卻反而導致原住民不敢承認自己的身分。
 

山地處劣勢 都市原民得利

許多原住民學生並非生長於山地部落,長期生活於都市,父母教育程度不錯,收入也足以長期培育孩子。這些孩子所過的生活、獲得的教育資源,不比平地一般生差。但擁有原住民身分的他們,大考時競爭的對象為其他的山地原住民。由於擁有的教育資源比山地原住民來得多,因此,山地原住民往往難以勝過都市原住民。

為了改善資源所帶來的影響,區分都市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於民國九十五年改制,政府方面認為山地原住民對於族語較熟悉,將語言能力認證納入考量,能使他們較有優勢。同時也將「考取語言認證者加較多分」作為誘因,促使都市原住民維護族語。

然而改制後,部分問題仍舊存在。長期居住於非山地部落的詹潔如表示,她從小就不是在部落生活,因此溝通時不會用到族語,所以也不會講。但考取語言認證對她或是其他都市原住民來說並不是問題,考試內容只要花時間去讀,並不難通過。但考完試後,因溝通不需要用到,很容易就將族語忘記。改制的成果依舊不見得能提升山地原住民優勢、促進維護語言,當初的美意也難以彰顯。


將公布的題型讀熟,考過語言認證並不難。(圖片來源/原委會
 

制度不完美 仍為進步管道

原住民法庭法官助理朱婉宜表示:「加分制度現在雖然無法解決原住民族根本問題,但有朝一日輔以其他配套措施,將使原住民族的地位獲得大幅改善。」

林育宏也對於目前的加分制度表示贊成:「加分制度間接促使職業的多樣化,讓族群正向的發展、文化能夠健全。」他也指出原住民總人口數,僅佔臺灣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如果沒有加分制度輔助,原住民生在學業競爭中,難比得過在都市接收到較多教育資源的學生。雖然加分制度背後有許多爭議,但仍是一項促使原住民進步的管道。如何兼顧社會公平正義、提升原住民升學率、保存原住民文化等,則是現階段的加分制度需要規劃更完善之處。

記者 王彥琪
我 王彥琪,綽號 Abby~! 最近想要減肥,但是這樣就不能盡興的吃媽媽煮的飯,所以我還是決定當個胖子,把握每一次媽媽煮的飯! 喜歡和大家一起的感覺,和一群人一起做熱愛的事情,然後勇往直前,然後預見的快樂、難過、開心、憤怒,最後都能變成會心一笑的回憶。 喜歡簡簡單單快快樂樂的生活,也希望大家都能快快樂樂!總覺得世界上有很多好的人、好的事在等著我們去發掘!
記者 王彥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