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一隅 黃昏市場的故事
轉角一隅 黃昏市場的故事
記者 黃苡齊 報導 2015/01/04
下午三點半,一輛輛載著不同貨物的卡車與機車,陸續駛入新竹市金城一路與金城二路交叉口旁的一塊小空地,待車子停妥、貨物就緒,黃昏市場正式開賣。
這塊小空地原本是一座池塘,當時金城一路這部分的路段尚未完全開通,因此池塘並不在主要幹道上。然而,隨著交通日益改善,靠著販賣蔬果、雜貨為生的朱文真號召眾人向政府租地,共同將池塘填平,將幾近荒廢的土地,成功轉變為在地人下班後方便採買的黃昏市場。
下午三點半一到,攤販們一一將自己的貨品擺妥放齊,等待客人上門。這塊以水泥填平的空地,雖然相較於其他市場較為狹小,地面也已明顯龜裂,然而它卻在二十幾年來,提供攤販們一個能夠賴以為生的空間。
(照片來源/黃苡齊攝)
朱文真販賣蔬果、雜貨已有三十年之久,他笑稱自己是這個黃昏市場的「元老級人物」。每天將總重量幾百公斤的貨品搬下卡車,他說自己早已習慣這樣的生活:「我們就當作在鍛鍊身體,一天五、六趟都不是問題。」
(照片來源/黃苡齊攝)
說到工作的辛苦,朱文真半開玩笑地抱怨自己的孩子:「叫他們來幫忙,每個都不敢回家!」唯有妻子儘管寒風刺骨,仍然每天與他一起到市場叫賣。攤子裡上百樣的商品,朱太太都一一清點、分類,讓客人挑選商品時能一目了然。(照片來源/黃苡齊攝)
在市場中販賣漁貨的蕭仔,熟練精闢地向客人分析海產的新鮮與否。他是市場當中最年輕的攤販,不到四十歲的年紀,卻已有二十幾年的賣魚經驗,他理所當然地說:「上一代是做這個的,自然就由我承接下來。」
(照片來源/黃苡齊攝)
由於豬肉不能長期曝曬於陽光下,因此載著豬肉的卡車會挑選較為陰涼的地方停靠、販賣。攤販也會利用黃色的燈泡來照射吊掛的豬肉,讓它顯得更有光澤。(照片來源/黃苡齊攝)
豬肉攤販現場解剖豬肉,熟練地將肥、瘦分離。老闆說自己從事這行已經二十幾年了,從可以私宰豬隻到現在會被罰款,他也在賣豬肉的生活中走過時代的變遷。(照片來源/黃苡齊攝)
不同於其他攤販開著卡車或騎著機車到這裡擺攤,黃婆婆每天拉著放滿蔬菜的拉車來到市場外圍。她坐在路邊,不喊叫也不試圖攬客,就這樣默默的等著客人上門。「每天賺個幾百塊,生活過得去就好。」她帶著親切又靦腆的笑容這樣說道。(照片來源/黃苡齊攝)
黃婆婆仔細地幫客人將老掉發黃的菜葉揀起,無意的貼心小動作,讓她儘管在市場的邊緣,也照樣能吸引顧客上門。(照片來源/黃苡齊攝)
晚上七點左右,攤販們陸續收拾自己的攤位準備休息。由於三、四個小時的販賣時間短暫,能賣的量有限,朱太太將沒有賣完的商品又一一搬上車,甚至時常會遇見如同卡車上的雞蛋,原封不動被搬回去的情形。
(照片來源/黃苡齊攝)
晚上八點鐘,其他攤販都已離開,市場裡剩下一盞微弱的小燈,朱文真與朱太太仍留下清理地面與其他殘留的垃圾,夫妻倆對於工作環境的尊重不言而喻。(照片來源/黃苡齊攝)
![]() |
記者 黃苡齊
我是黃苡齊, 其實真的沒有什麼特別,就是一個學生。 常常不太知道自己要什麼, 非常深信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個論點。 看似不積極,但也絕對不是消極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