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繽紛的年代
秩序繽紛的年代
記者 張宇翔 文 2010/10/03
《秩序繽紛的年代》書影 (圖片來源 / pots.com.tw)
具體而微 書寫歷史
2010年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以這樣的心情來看待今年的話,書寫歷史的理由就變得充分許多。《秩序繽紛的年代》不同於坊間以個人出發,記憶為本的文學性歷史書寫,而以多種富有政治關懷的角度,切出90年代至2010年間,關於民主社會進程的數個剖面;以社會運動的世代交替作為論述的主體,探討台灣在生態環境、藝術人文、公民社會、民主政治上所面臨的諸多「現在進行式」的提問。
本書的創作者在台灣的出版界而言,算是相當特殊。由清大社會所副教授吳介民、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范雲、政大廣電系副教授郭力昕等二十位學者為主,作家為輔的作者群,透過互相號召與討論,共同譜寫了這本帶有淑世精神的「批判性歷史回顧」。為期待透過本書了解台灣社會運動發展過程的讀者,提供了相當豐富的歷史敘述。更有甚者,書中學者刻劃了該議題未來發展的可能藍圖,提供了多種對台灣未來的願景與想像。無論是想作為一個有行動力的知識青年,還是期望看到一部具體而微的台灣當代史,這本書都可以是理想的口袋名單。
秩序繽紛 從書中看見時代
非文學類的書籍,雖不以華麗修辭、生動故事做為吸引讀者的方式,不過書中對於公共議題的犀利論點,深沉內斂的關懷精神,也可以是進入此書的一種感性形式。在〈從農村到都市,再到農村?〉的章節裡,報導文學作家吳音寧形容全球都市擴張「一座座城市相互競爭,像是盡量拉長手臂……擴張城(市)的腹地......聽!工廠工地、大樓裡、巷弄內、車流中,何處不傳來離鄉者忍抑的低語?」即是對現今台灣社會重商抑農的人情感懷,為本書的理性基調薰風送暖。
從〈激流般起伏的紀錄片運動〉到〈第三種中國想像〉,書中為台灣社會所提供的觸角相當的多元,不僅包含族群認同、憲政改革等嚴肅的政治問題,也有較為社會大眾所關切的教育改革、環保議題。字裡行間充滿了學院派的嚴謹梳理與邏輯分明的論證結構,對照書序中作者們期許為「年輕世代做一趟歷史導讀」,呈現出一種諄諄教誨的氛圍。
以議題貫穿歷史,比起單純的時間順序,更能表現一種時代感,算是這本書的主要特色。以〈在國家與資本夾擊中的環保運動〉為例,從1987年台塑王永慶與時任宜蘭縣長的陳定南針對六輕設廠的辯論,到2009年友達、華映面板廠的汙水問題。透過這樣的時間軸線,作者潘翰聲一口氣拉出了關於工業用地的賤賣、有機農業制度的不公、環境影響評估法被架空等議題。即便時間拉到書中內容無法涵蓋的此時此刻,只要對像國光石化這樣的連主流媒體、商業媒體都窮追不捨的環境問題稍有了解,便很容易從這篇文章中得到一種事出必有因的歷史共鳴。
美中不足 源自編纂策略與優越意識
在內容的編排上有些混亂,讓這本書有些議題沒有辦法有效的集中來看,算是這本書的一個明顯的問題。頭三篇分別是探討台灣的紀錄片在政治與經濟環境下產生的變革、搭配後面對於國家文化政策探討,以及藝術的自主性如何從政治與市場中掙脫出來,還算能以藝術文化這個構面一以貫之。但後面關於媒體議題與全球化現象的部分就被散落在本書的開頭與結尾,造成閱讀的連貫性大受影響,又因為其集體創作的形式,作者群大致都有明顯不同的筆觸的情形下,這個問題更是會讓想先從自己較為熟悉的議題下手的讀者無所適從。
舉例而言,以媒體為討論主體的兩篇文章〈公共知識分子的殞落〉與〈當媒體走出黨國巨靈的爪掌〉這兩篇分別被放在書中的頭和尾,但是媒體公共化的緩步必然會和黨國對於媒體的操作有所關聯,書中對這個部分的討論也多有交集,甚至所擷取的歷史事件如「壹傳媒」進駐台灣等都有雷同,將這兩篇文章分開放置,便無法像書中頭三篇探討藝術文化議題時那樣的擲地有聲,算是作者們在書中嚴謹結構下的百密一疏。
在內容上,也有一些死角可以拿出來進一步的討論。還是以〈公共知識分子的殞落〉一篇為例,文中雖針對媒體的商品化,使學者在媒體這項公共輿論的平台逐漸式微,有著深刻完整的論述,但是書中不斷的以一種父權的姿態詮釋所謂的年輕世代,將文中所敘之「野草莓」世代,看來缺乏一種自主意識的張力,對於年輕一代的社會參與模式缺乏更進一步的批評論述,反而僅止於一種摸頭式的點名嘉許,對照於被過分強調的知識菁英社會責任的論調,顯得有些妄自尊大,期待日後在閱讀由學者執筆著述的文章時,能夠以更對等互動的筆調書寫學生對象,較易產生認同與溝通的可能性。
來自社運的弦歌
從「野百合」到「野草莓」,是本書框架台灣二十年的特殊歷史觀點,因此將這本書以社運史的方式來看待可說毫不為過。在台灣的閱讀環境對歷史的論述方式普遍充斥個人色彩與記憶情感,缺乏理性的結構性敘事與深刻探討的情形下,這本書的促成無疑是珍貴而稀有的。全球化時代特有的繽紛燦爛在資本主義市場中充分的展現,但這些富有理想性的學者,依舊希望讓在深受市場經濟影響的年輕世代,對於自身鄰近的社會脈絡有一種更多元的認識空間,塑造消費社會以外的另一種繽紛,在台灣這個逐漸冷漠疏離、短視近利的社會環境中,注入了一首富有儒家式關懷的錚錚弦歌。
![]() |
記者 張宇翔
存在是被歲月吸到發紅的煙頭 當它落地,成灰成土 我願用我的筆做掃帚將它撿拾 聽它訴說一個快要消逝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