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期

緊抓人心 手作的溫度

近年吹起手作風,人們渴望觸碰手作的溫度、營造獨特的生活態度,更掀起新興創業潮。

緊抓人心 手作的溫度

記者 陳珮容 文  2015/03/22

在這步調快速、科技進步的時代,越來越多人渴望觸碰手作的溫度。近年來,文創潮流蔚為流行,因此開始有人結合創意手工,創造出不同於以往的商品。消費者也漸漸改變購買風氣,不一定非要買名牌才是有品味,手作小物也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生活態度。

手作產業的崛起影響了設計師的定位,掀起一陣新興的創業潮,也喚醒許多沉睡的傳統手工業,得以重新被大眾看見。


在縫補、剪貼等動作中,小物即在自己的雙手中完成。(圖片來源/
好日。新竹

 

送禮新選擇 客製化溫度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工作繁忙疲憊,為了節省時間成本,送禮時通常以現成禮品為首選;然而對許多人而言,精緻的飾品、貴重的3C產品,卻遠比不上手作禮物所帶來的感動。手作的風潮,讓想為自己增添品味行頭或替親友準備巧思的人,有了更多的選擇,除了能以DIY的方式親手製作,也能在設計作品的園地裡挖寶。

有別於自動化生產製造,手工設計品的優勢在於「客製化」,注重使用者體驗、情感、及價值。擺脫傳統窠臼束縛,消費者可以將自己的喜好與需求傳達給設計師,量身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商品。


知名設計網站便以情感訴求的廣告,來強調自家手作商品的的溫度與感動。
(影片來源/
Pinkoi
 

搭建網路舞台 新興創業風

舉凡精緻的玻璃盆景、壓花紋路的首飾、木質雕刻的筆記本等,每件都是設計師的心血。然而手工製作的藝術作品,若要賴以為生,只能薄利多銷以補足其無法以機器大量生產的弱勢。

不過隨著免費的網絡空間愈來愈多,不少人經營社群或自行架設網站,在上頭開設虛擬店鋪,不但可以即時接收訂單,還能省去店面成本的開銷。香港「手作人」何思諺在Lifestyle中表示,從小喜歡花草,到台灣旅遊發現花藝十分盛行,又發現臺灣年輕一輩中的手作風氣繁盛,因此決定將這股「臺灣風潮」引入香港。一年半前以乾燥花起家,將各式花朵壓乾加上水晶滴膠,製成頸鏈、匙扣圈及手機殼等,並以社群網站的方式經營,她說:「一擺上去馬上就有人購買」,可見網路銷售的成果優異。

近年有許多商城平台興起,設計師可以自己在上頭開設自己的商店,販售自己的手作商品,知名設計平台技術長李讓也表示,光在自家平台就有15,000名設計師,也就是說臺灣設計人才豐富,創作能量是很足夠的,只是缺乏發揮的平台。

平台及免費的網路空間,讓設計者有更大的開展舞台,讓商品能夠被看見,更讓大家注意到臺灣不容忽視的設計力。不少兼職的設計師,轉為全職經營者,不但可以彈性調整時間、跟隨自己喜愛的節奏過生活,更能一圓老闆夢,因此引起一波創業風潮。
 

特色市集 傳遞溫度

除了在網路上,有些設計師也會開設實體店鋪,或是在其他商家寄賣,但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夯」度爆錶的手作市集。設計師僅需要以低廉的價格租借攤位,便能與顧客面對面互動。到了假日,三五好友可以去逛逛市集,在輕鬆的氛圍中,顧客愜意地挑選商品,而設計師也能分享他的設計理念,並與顧客聊天交流;此刻滿載心思的手作小物,成為人與人之間的溫暖的溝通,而非單純的商品。

這些市集也會結合不同的主題,像是頗具特色的手手市集,名字的由來便是「手作」加上「二手」,主打二手古著及手工創作。手手市集在臺灣各地擺設攤位,並結合在地特色活動,例如曾經與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合作舉辦的電幻DJ音樂派對。除此之外,部分市集也會與當地的人文背景融合,像是「新瓦屋古風車巷弄市集」就是個結合老屋、在地手作、友善土地農作的微型市集,從古老遺跡中散播藝術的種子給民眾。

手作小物也帶動台灣整體的DIY設計風氣,不少店鋪開設手作課程,讓親子、情侶、好友報名參加,體驗動手做的樂趣。根據《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7期,專注力可以消除挫折與壓力,增進個人的信心,提升創造力。因此平時繁忙的上班族,可以在假日,透過製造手作物品轉移一週工作的疲勞,不失為一減壓的休閒樂趣。


銀飾店家推出一日銀匠的活動,讓想給另一伴獨一無二的禮物的人,可以親手打造禮物。
(圖片來源/Niceday

喜愛手作但撥不出時間參加活動的人,可以利用居家常見的舊器、家具、簡易素材,甚至是常被丟棄的牛奶紙盒紙板等物品,加以改造,舊有的物品重生,成為具有手感溫度,並綴入製作者回憶的手作物品。滿足「少女心」的同時,也讓環保議題與手作創新擁有了共存的全新意義。
 

回味 被淡忘的手工溫度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自動化的生產方式快速有效率,機器逐漸取代手工業。而隨著生活品質的提昇,人們更加講究美感及質感,加上文創風潮的興起,漸漸扭轉現代化冷冰冰的風氣,使大家更能體會手作物品的人情溫度。

在這個傳統手工藝逐漸被人們淡忘的世代中,手感的溫度重新被喚醒。文化局表示臺南的菁寮老店,數十年來持續為老客人、新訪客生產獨具風味的產品,努力傳承著農村文化,但由於觀光熱潮使得廣告招牌林立,已漸漸失去老聚落、老街的原始樸質風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便邀請木作藝術家侯成育與在地老頑童工班及老店家們,共同打造菁寮老店創意新招牌,讓老街注入手作風格的視覺意象。

 
臺南瑞榮鐘錶店,將九十歲主人瑞祥伯的老時鐘,
加入木作招牌,更添一分傳統與創新融合的意象
。(照片來源/自由時報

手作,甚至已漸漸成為一種生活修行的方式,在雙手與造物之間最原始最純粹的連結中,去感受並收穫被標準化、自動化生產所遮蔽的生命力。新一代手作產業的快速發展,相關創業者也如雨春筍般冒出,正因為手工的感動重新被注視,許多傳統產業也在加入些許現代元素後,被大眾關注及喜愛。

記者 陳珮容
嗨,我是陳珮容 有時候很吵,但偶爾又會躲進自己的小宇宙 可以很果決,卻也常莫名地優柔寡斷 對未來有很多期待和想像,希望我可以真正地勇往直前 期待生活像藍色一樣簡單自在
記者 陳珮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