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詩 刻劃獨立書店身影
影像詩 刻劃獨立書店身影
記者 沈祖廷 文 2015/03/22
【書店裡的影像詩】是一系列搭配著偶像劇播映的紀錄片,每部三到四分鐘長,共分為四十集,記錄著四十間別具特色的獨立書店故事。
紀錄片導演侯季然為做田野調查走遍臺灣本土,北從九份、南至恆春,潛入臺灣各個巷弄角落,拜訪多家具有歷史深度和人情溫度的獨立書店,並以該書店特有的風格,用寫詩般的影像紀錄下現存獨立書店的點點滴滴。帶領觀者重新看見獨立書店的價值,甚至是實體書之於人的關係和意義。
紀錄片敘事 電影風格拍攝
因應戲劇主題,偶像劇製片人邀請導演侯季然拍攝【書店裡的影像詩】,各方蒐集同時也紀錄了臺灣獨立書店的大小事。侯季然早年大多拍攝紀錄片,近年轉往電影劇情片市場,電影內容常是描繪臺灣城市各角落發生的小故事,卻擁有格外動人的情感故事,影片風格雖然清淡、但後座力十足。因而【書店裡的影像詩】雖說建立於寫實紀錄片的基礎上,又佐以近似電影的手法,在影像編排、光影色調、聲音配樂都處理細膩,如同四十部不同書店的「影像詩」。
影片開頭一以貫之的詩句和電影風格的影像。(圖片來源/ㄇㄞˋ點子)
每首詩中,侯季然都盡量以不重複的敘述觀點,適性地呈現四十間書店的獨特樣貌,影片的開頭會用一句話貫穿該書店的靈魂。【虎尾厝沙龍】就是其中幾間以老闆獨特的性格,夾雜平時工作的狀態以及採訪片段,來表現書店特有的生命氣息的一部。經營者王麗萍混著鄉土味的台語和國語口述,不僅介紹書店,也介紹虎尾小鎮,從而認識【虎尾厝沙龍】不單只是書店,更融合在地思想、關心女性議題。
而有些影片僅僅拍攝了書店經營者工作的身影。【九份樂伯二手書店】近乎整整三分鐘都是經營者樂伯的背影,樂伯的經營方式是從九份拖著手拉車,一路搭乘交通工具,無論白天黑夜、晴天雨天,親自到各地點收書,然後再回到九份,台詞雖少但卻讓人印象深刻,為之動容。另外,還有從店名延伸的故事,關於想念一隻貓的【晃晃二手書店】;從友善農夫的小穀倉轉變成的【小間書菜】;【女書店】則是只以簡單的影像和聲音結合,靈活地運用店中的留言本做影像,搭配多位女性的獨白,以「書店顧客」凸顯書店特色。
記錄下書店名字背後的故事。(影片來源/Youtube)
攝影照片 與聲音配樂共舞
除了從書店名稱、經營方式與經營者的故事著手外,侯季然也會根據書店理念、書店本身的性格改變傳統紀錄片形式,像是去除採訪段和口述,只以影像跟配樂搭配而成。例如:僅用一個畫面,縮時攝影紀錄的【時光二手書店】;著重在光和影互動的【草祭二手書店】。正因為書店中除了人是流動的,其他大部分都是靜態的物,因此攝影師幾乎要求一個畫面就是一張照片的品質,非常講究構圖和光線的美感,以及搭配色調所呈現的書店氛圍。
確立畫面品質後,配樂使用也幾乎是量身打造的,於需要配樂的紀錄片搭上符合該書店的曲子。由韓承燁作曲的【書店喫茶一二三亭】配樂,雖沉靜卻能同時表現深層情緒,配上時鐘的滴答聲和整點敲鐘聲,象徵沉積時間的書店魂;而【Room A】本身藉由黑白影像、打卡機和筆在紙上的刷刷聲做基底,來搭配黃玠節奏明快曲風清新的吉他曲,讓聲音為觀者帶來色彩;其他部還找來常與獨立歌手合作的杉特等音樂人和錄音師,不僅會用影像說故事,更能從聲音和配樂傳遞信念。
僅以影像、聲音及配樂構成的紀錄片。(影片來源/Youtube)
獨立書店 美好與現實存亡
然而,暴露在銀幕上的電影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雖迷人,真實的獨立書店經營起來並不容易,因獨立書店多是買賣二手書維生,經營者必須思考如何在經濟上維持盈虧平衡、與連鎖書店的競爭、更要面對便利而低價的網路書店崛起等。開獨立書店是浪漫的理想,但理想背後的現實緊勾著書店的存歿,一旦敵不過市場競爭,則面臨倒閉。
但比起經濟利益,獨立書店經營者更在乎書本內容的價值。大多經營者的共同信念是:「雖然生活僅限於還過得去,但書店價值在於精神上的富足。」更有書店老闆因為要開書店實踐幫助弱勢兒童、提升社區文化水平的理想,還處在舉債之中。紀錄片中的獨立書店經營者,也幾乎都是生活簡單、穿著簡樸,有老闆在書店裡住了十九年,算是省住宿開銷,但更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自身體認和滿足。
至於如何與連鎖書店和網路書店的大勢力抗衡。有經營者認為,獨立書店才能和人近距離接觸,老闆能夠熱情地推薦自己挑選的書、還能在結帳時和顧客聊天、更有議價空間和人情味;且有些獨立書店不僅賣書,還會舉辦講座、音樂會或者兼經營餐廳,讓志同道合者可以互相交流思想,重新凝聚社群,也在現代社會中讓書店和城市有更多的對話空間。
獨立書店的經營價值不在錢,在於人。(圖片來源/【書店裡的影像詩】影片截圖)
書與人 人與人的珍貴情感
近年來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造成臺灣人閱讀習慣改變,更有電子書取代實體書的危機。獨立書店經營者仍舊堅持,出版書才具有文本保存的意義。有經營者每天到資源回收場搶救將要被攪碎的「好書」;也有經營者投注一生精力,每天在住家附近走上四小時,蒐羅要被遺棄、已經殘破不堪的書籍,再帶回自己的書店重新換上書封,並用毛筆一筆一畫替舊書寫上書名,因為「舊書才更有歷史價值、更有味道。」
經營者經營獨立書店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是對孩子讀書環境消逝產生危機感;也有的認為和孩子共同閱讀童書的回憶,才是童書存在最珍貴的意義;還有經營者則是因自身曾在情感上被傷害,但從書中得到心靈上的救贖,從而認為這樣的讀物應該傳遞給更多受害者知道。在許多經營者眼中,書本的功能不再只有增進知識,書本存在的歷史意義,創造和家人的緊密連結,或是成為自我尋求的慰藉以及生命解答的依據,是智慧型手機無法比的。
經營獨立書店的各種型態,也是經營者對生活的態度和生命的意義。(影片來源/Youtube)
【書店裡的影像詩】透過影像,不僅具象了「書店裡的影,像詩」,更一部部如「書店裡的影像詩」,精簡卻優美的紀錄下獨立書店的故事、經營者的信念,除此之外更傳遞一種對生命的態度、一種現代社會即將消逝的閱讀生活方式。楊照曾說:「開書店的人都有點瘋瘋的,那是一種Gentle madness,溫文儒雅的瘋狂。」經營者對於獨立書店的執著,在書本和書店即將消逝前,有心人用美好的方式紀錄下來,盼留存於觀者心中。
![]() |
記者 沈祖廷
因為矮矮的、所以頭髮短一點才有自信 不喜歡太安靜和看不見 於是成為聲音和影像成癮者 文字還在探索中 生活若是液態、希望不只是水酸性要再高 用一種水果形容的話大概是奇異果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