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 精神不滅
改變世界 精神不滅
記者 張薇 文 2015/04/05
「有夢、有情、有朋友,世界就有無限可能。」以紐約街頭做背景,電影【中國合伙人】(臺灣譯作【海闊天空】)的海報上寫著這樣的標語。導演陳可辛將劇中時間聚焦在一九八〇年代至二十一世紀,這變動相當大的三十年,以三名男子的境遇,道出中國人的心聲,他們為了什麼而奮鬥、為了什麼而改變。
【中國合伙人】電影海報。(圖片來源/溫厝的543)
美國夢的追尋與破碎
【中國合伙人】有三大靈魂人物,成東青、王陽以及孟曉駿。他們在燕京大學相遇,個性迥異的三人成了好朋友,命運就此交織在一起。當時的中國人仍存有所謂的「美國夢」,認為只要到了美國,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三位男主角也不例外。片中有一段情節描述上課時,三人因為與老教授對美國的觀感不同而起了衝突,教授以「Too young, too naive.」形容他們,也埋下之後孟曉駿在美國發展不順、三人經營的公司「新夢想」遭美國控訴等事件的伏筆。
成東青扮演老實而俗氣落伍的「土鱉」,孟曉駿是喝過洋墨水的「海歸」,王陽則是懷有激進民族主義的「憤青」,導演陳可辛的安排頗符合當代中國學生的代表類型。演員黃曉明將成東青飾演得淋漓盡致,出身鄉村的他考了三次高考才進入大學、拿了高學歷,畢業後在中國卻只能當小學英文老師,從頭到尾擺脫不了一身的「土氣」;王陽則是一名文藝青年,留著一頭長髮、與美國女生談戀愛,但畢業後不僅女朋友離開了,寫的詩也沒人想出版,只能隨風飄蕩。兩名不得志的人因緣際會下開設了英語補習班「新夢想」,以幽默、貼近生活的方式搏得學生的歡迎,從只能佔用速食餐廳的小班級擴張至兩千人的規模。
演員黃曉明飾演「土鱉」成東青一角。(圖片來源/天豐信息港)
三人中看似最成功的孟曉駿,去美國後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助教。名義上如此,做的卻是些不需要高學歷的雜事,最後被另一名中國人取代。擠在窄小的房間,妻子哭著問他:「我們來美國幹麻?」回到中國後,孟曉駿加入昔日好友創立的公司,他對成東青的一句「我以後跟你混」象徵了美國夢的破碎,和在國外受到種種打擊後,自身民族性的崛起。
對白與配樂 緊扣主題
【中國合伙人】講的不只有三人的友情,更深深圍繞著主題:尊嚴。有尊嚴,亦即得到別人的尊重,而最好是得到對手的尊重。片中安排了許多對話,都透露著中國人為了活得有尊嚴而做的努力。例如成東青被人罵「賣國賊」後說道:「去向打你的人學習,直到你比他更強。」還有對控訴新夢想的美國人所說的:「這裡(美國)從來不是一個公平的戰場,我要用我的方式幫他(孟曉駿)贏回尊嚴。」都扣緊了導演想要傳達的意念:中國人堅定不撓的民族精神。
片中另一個重點,即是當代中國人的普遍思想:改變。孟曉駿在大學時提出他的理想:「我們這一代人最重要的是,改變。改變身邊每一個人,改變身邊每一件事,唯一不變的就是此時此刻的勇氣。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將改變世界。」自這段話後,劇情也一再緊扣著這個想法。成東青的初戀情人蘇梅在美國結婚生子,她淡淡地問成東青:「到底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而結尾也以此主題作結:「成東青壓根兒沒想過去改變這世界,但至少,他能做到不被這世界改變,永遠地土鱉下去。」
大家聚精會神地聽孟曉駿談理想。(圖片來源/截自【中國合伙人】電影主題曲)
除了對白,配樂也微妙地與劇情相輔相成。當新夢想賺到第一筆錢,他們在歌廳飲酒作樂時,背景音樂便是〈海闊天空〉這一首歌。「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 背棄了理想 誰人都可以 哪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理應是個歡樂的場合,他們的神情卻顯得茫然無助,王陽問道:「如果生活欺騙了你怎麼辦?你也要欺騙回生活。」表現出當代青年懷抱理想,卻時不我予的無奈感。
戲裡戲外 情感的投射
此部電影取材自中國新東方學校的真實故事,三主角的原型分別為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徐小平以及王強。雖然如此,但【中國合伙人】的劇情和實際上新東方的創業過程並無太多雷同。俞敏洪更寫了一篇文章,說明新東方並無參與投資該片,他表示:「電影是以新東方的創業故事為主線,人物以我和徐小平、王強三個人在新東方的共同奮鬥、兄弟情誼為藍本,這是不假的,但電影中發生的事情和實際發生的事情差了很遠,電影中人物個性的展示也和現實中我們的個性有很大的不同。」
在大陸的觀後感網,網友也提出相較於新東方,電影有更多成份是融入了導演陳可辛的影子:「孟曉駿的人物原型並不是新東方創始人中的任何一人,而是融入了導演陳可辛自己的很多個情節和生活體驗。」陳可辛在微博上坦言,【中國合伙人】是他這麼多年來最難忘、最感動的一部戲。他早年在美國求學期間,也如戲中的孟曉駿一樣當過服務員,有過坎坷心酸的經歷,或許是個人情感的投射,使他對這樣的情節感觸更深。
看了【中國合伙人】的觀眾,不免容易將之與同樣描寫三位好兄弟的印度電影【三個傻瓜】做比較。兩者電影海報皆是三人一字排開,以友情帶入劇情的敘事手法也頗為接近。但相較於【三個傻瓜】著墨於印度現今仍存有的教育制度、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中國合伙人】的主題性略顯不足。它所要描繪的是一個大時代,卻較缺乏一個讓觀眾聚焦的重點。同時,【中國合伙人】的結局也較為倉促,在美國人面前展現中國人過人的背誦功夫,除了讓螢幕前的中國觀眾一抒怨氣外,背後的含義顯得較不明確。
印度電影【三個傻瓜】的角色設定和敘事手法
皆相似於【中國合伙人】。
(圖片來源/Cinemagia)
中國人精神 保存與傳承
【中國合伙人】是一部令人感到青春時代那股躁動、熱血的電影,雖容易激起觀眾的情感,卻不易使人明白背後的主旨與內涵。片尾陳可辛放上柳傳志、馬雲、俞敏洪、李開復、張朝陽、王石等人的照片,表達他對那個年代成功企業家的敬意,也隱隱表達出陳可辛想把那個年代中國人的精神記錄下來、讓他們燃起的火焰永不熄滅的一份心意。
![]() |
記者 張薇
張薇,單名,非大陸人。骨子裡有潛在的客家魂。讀過六年美術班,腦袋自此扭曲變形變得高高低低凹凹凸凸又帶著詭異色彩。最喜歡的動物是紅鶴。有一顆甜牙齒。哭點是「男人的友情」。活在自己的小宇宙,好像很喜歡別人說:「你好怪。」世界上最想擁有的東西是耐性。如果你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那你就差不多認識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