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歌曲 拓寬音樂格局
議題歌曲 拓寬音樂格局
記者 陳致穎 文 2015/04/05
由於教育的普及與社會的開放,人們的自我意識抬頭,開始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身體力行來改變世界,而歌手也不遺餘力,用歌曲的力量,喚起沉睡的立場與正義。
隨著女性主義漸趨成熟,蔡依林在內的許多女歌手除了試圖翻轉既定的性別刻板印象,更加入了同志、社運與科技成癮等社會議題,不但在曲風上有所轉變,歌詞也開始著重於所構築的意涵。而除了女性歌手之外,時下亦有不少男性歌手透過歌曲反應社會現況,傳達包容或反抗的態度。
音符不分性別 擁抱差異
二○一五年三月底,「下一代幸福聯盟」舉辦活動反對多元成家,邀請了藝人劉畊宏夫婦站台,表態支持舊有的一夫一妻制,卻也引發了論戰,香港人權歌手何韻詩也對此隔空對嗆,讓同志婚姻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而長期致力於同志議題的何韻詩,其實已經演唱過不少如〈勞斯萊斯〉、〈紅屋頂〉等相關歌曲。
回顧二○一四年推出的專輯,可以發現不少替同志發聲的歌曲。能歌擅舞的蔡依林於該年度推出的專輯《呸》中,找來林夕填詞的歌曲〈不一樣又怎樣〉,正好搭上多元成家的潮流,用強而有力的R&B曲風來力挺婚姻平權,平實的歌詞中蘊含著深刻的冀望,「女方女方愛對方 不簡單也很平凡」,不避諱地描繪女同志的戀情,「世俗又憑什麼為難」一句,更是道出同志們渴望被接受的心聲。此外,歌曲MV中,兩位女主角更是上演女女吻,而這一吻也吻上了國外的同志網站,受到更多人的注目。
〈不一樣又怎樣〉由真人真事改編,希望透過歌曲傳達愛是人人都擁有的平等權利。
(影片來源/Youtube)
同樣支持愛不分性別的還有五月天,他們將〈擁抱〉舊歌重唱,而這首歌其實是他們在一九九九年出道時,首張專輯的主打歌之一,該曲甚至被收錄在角頭音樂的《台灣同志音樂創作2》合輯中。十多年後,五月天更敢於「擁抱」同性議題,不但找來執導原版MV的陳宏一導演,還在新版本的MV中,融入了男女同志伴侶和變裝皇后等畫面,亦呼應當年同志合輯中的背景,表達出「不分性別的人都有愛的權利」的意念。
在臺灣,同志的議題已不再是不能說的秘密,尤其是幾乎每年舉辦的同志大遊行,參與支持的人數不斷上升,二○一四年更有超過超過六萬五千人參與,使臺灣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同志權益爭取的國家,更被美國紐約時報稱讚為「亞洲同志的燈塔」,照亮性別平權的希望。
寫實音樂 正視科技成癮
根據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針對二○一四下半年所進行的「台灣消費者行動裝置暨APP使用行為研究調查報告」顯示,臺灣民眾持有智慧型手機的比例已有將近七成,這些人當中,平均上網的時間也超過三個小時,不少臺灣民眾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低頭族」,而這樣的普及現象也可以從近年來所推出的歌曲中找到蛛絲馬跡。
蔡依林的新歌〈電話皇后〉正是一首描述現代人高度依賴手機的生活情境,由香港知名填詞人黃偉文填詞,歌詞直接了當地寫著:「我要嫁電話」,明確地指出人們不能沒有手機的生活,再透過舞曲的旋律,活潑生動地帶領大家正是手機成癮的問題;然而,這首歌因為與電玩廠商合作,不少網友公開撻伐其置入性行銷的商業手法,讓歌曲的可看性降低。儘管如此,仍然不減〈電話皇后〉帶給人們的省思。
〈電話皇后〉隱含了現代人,過度依賴手機與科技的現象。(影片來源/Youtube)
除了蔡依林,歌手蕭亞軒也曾在〈愛不離手〉中透露了相同的現象。儘管三年多前,擁有手機的比例並沒有如現今這麼普遍,但她仍發現許多情侶不再傳遞手寫情書,改以手機來發送訊息,卻也無形中拉遠了情感的距離,就算只有一面之隔,卻如遠隔重洋般遠不可及。
擅長觀察社會的饒舌歌手大支也發現了近來常見的「臉書成癮症」,在歌曲〈非死不可〉中,將臉書(Facebook)的諧音做為歌曲名,精確地讓人們正視文明社會無形中養成的壞習慣:低頭滑手機,並在歌詞中呼籲人們「這世界還有很多事等你去感受 快抬起頭看看」。
時事入歌曲 喚起危機意識
除了性別議題與科技成癮的問題外,社會與環境爭議近來也常被寫入歌詞中。
蔡依林新專輯的首波主打歌〈PLAY我呸〉,不但在曲風上加強了Bass與鼓音的強烈節奏,更邀來詩人李格弟寫詞,直白地描述現代生活中腐敗且寫實的流行風氣,像是女明星藉由裸露來贏取版面等等。另外,歌曲MV中還巧妙地暗諷了許多時事,尤其在影片最後的臺灣地圖中表露無遺,包括了核四事件、石化汙染、頂新黑心油事件等,讓整首歌不再只是流行歌曲,更是社會的縮影。
〈PLAY我呸〉除了描寫人們荒謬且虛榮的心態,也巧妙地在MV中放入了許多社會的嚴肅議題。
(影片來源/Youtube)
榮獲第二十五屆金曲獎最佳臺語男歌手的陳建瑋,擅長將流行音樂重新編制,融入臺語歌曲中,其演唱的〈糞埽人〉一歌,就是批判性十足的歌曲,嘲諷了時下政治客暗地裡損害百姓權益,就只為圖謀自己的利益,整首歌曲在俏皮的格調中,帶出沉重的社會問題。MV動畫中更是加入了怪手拆房子、百姓綁上抗議布條的情節,將政府強制拆遷房屋的苗栗大埔事件搬上螢光幕前。
另外,爭執多年卻尚未有定論的核四存廢議題,亦成為歌曲的創作來源。臺語歌手陳昇與客籍歌手黃連煜兩人共同譜寫的〈應該是柴油的〉一歌,透過輕快曲風、揶揄又帶點惡搞的歌詞,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兩人的反核立場,更在MV中提醒了大家:「臺灣核一、核二廠周圍的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三,若發生核災,後果不堪設想。」透過這樣的恐懼訴求,試圖喚起人民對核災的警戒心,也讓這首歌入圍了第二十四屆金曲獎的年度歌曲。
〈應該是柴油的〉的歌曲及MV皆表達了鮮明的反核立場。(影片來源/Youtube)
跳脫傳統 更具時代性
當歌曲的涵蓋層面跳脫過去的男女情愛,針對嚴肅的社會時事加以針砭時,影響力就不僅止於療癒、撫慰的功用,藉由一針見血的歌詞,搭配寫實的影像畫面,更能喚起一股人們內心沉默的能量,站出來呼應他們所支持的社會正義,儘管可能引來正反兩方不同的爭辯聲浪,但如此一來,音樂才更具有其獨一無二的意涵及時代性。然而,身處在這個多元的世代,面對多元的聲音與議題,每個人都有言論與創作的自由,至於如何真正落實包容與尊重,依舊是許多歌手與歌迷們必須持續努力的課題之一。
![]() |
記者 陳致穎
想要和矛盾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 還要展示收藏的荒唐和瘋狂, 然後摻入極端的黑與白醞釀, 慢慢享受這種特殊的烈酒的香醇。 有時候覺得不可思議,有時候覺得有何不可。 到底怪還是不怪,我也不知道。 但這終究是我。 我是不斷在對現況妥協與不妥協之間衝突擺盪的陳致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