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期

公民參政 從街頭走向議會

民國一○三年的六合一選舉,對不少社運人士的意義重大。因為他們從街頭走向議會;從體制外衝撞變成體制內改革。

公民參政 從街頭走向議會

記者 賴坤猷 文  2015/04/05


透過比較,可以發現公民參政的情形比起以前踴躍許多,但也呈現了資源的落差。(圖片來源/賴坤猷製)

在三一八學運(太陽花學運)之後,許多人對於政治開始有了不同的想像。不少社運人士也因為對於藍綠兩黨的模式感到失望,因而參與民國一○三年底的六合一選舉,想藉由這個機會進軍到地方議會,讓自己能為地方上的政治盡一份心力。

在民國九十八年的縣市議會以及民國九十九年的直轄市議會選舉中,扣除藍綠兩大黨和其他分支黨派以及地方政治派系後,剩下來曾有參與社運的候選人僅有六位,但在一○三年卻暴增到二十六位,參選的縣市也從四個成長到十個。

參選人選區中,光是六都的比例就超過六成,也反映了地方上社運人士手邊能利用的資源多寡。根據中選會規定,直轄市議員必須繳納二十萬保證金,縣市議員則是十二萬,而之後選舉的費用更是難以估算。這樣的門檻導致只有少部分體制外的社運人士能進到體制內進入改革,絕大部分的社運人士仍不得其門而入。而參選後的社運人士,也並未一帆風順,在二十六位候選人中,僅有代表勞動黨在新竹縣參選的高偉凱成功連任。其餘的政治新面孔,卻仍不敵傳統的政治勢力。

但對於在街頭抗議的公民來說,一○三年的選舉已經算是豐收的一年。再加上新成立的「社會民主黨」以及「時代力量」攏絡了更多知名社運人士來參與明年立委選舉,像是文化人馮光遠、樂團主唱林昶佐以及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范雲都宣布加入選戰。民國一○五年的選舉,對於社運人士來說,又是一場從體制外到體制內的戰鬥。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

記者 賴坤猷
一位相信存在主義的傻子。 如果你把這個人的名字拿去Google的話,就會發現這個人別無分號,找不到同名同姓的;如果你把他周遭的人都拿來問問,或許能夠更加了解他了一點。但有趣的地方是,如果你問問他本人,恐怕連個答案都拿不出來。 只知道喜歡馬丁史考西斯、史丹利庫柏立克、大衛芬奇和柯波拉的暴力美學電影,卻又愛好和平;喜歡搖滾、重金屬甚至死亡金屬,但仍然對藍調癡迷;不勝酒力卻想要喝酒。 結論:此人怪哉!
記者 賴坤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