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期

泥土蛻變陶瓷 平凡的美麗

鶯歌,因為泥土養活身在這塊土地的人,近年來傳統陶瓷走向觀光導向,也許多業者逐漸轉型作為DIY體驗活動。

泥土蛻變陶瓷 平凡的美麗

記者 杜以翔 報導  2015/04/19

鶯歌,因為泥土而養活身在這塊土地的人,長期以製作陶瓷為生,發展出鶯歌陶瓷老街,早期的老街四處可見燒窯工廠、陶瓷工廠,但在九○年代後逐漸受到現代陶藝的影響,具有藝術價值的新式陶瓷作品快速增加,轉形為現今風貌,而臺北縣政府進行老街再造工程後,更成為新北市新興觀光景點,甚至成立陶瓷博物館,提拱遊客觀賞,更貼近鶯歌「陶都」的稱號。

近年來,傳統的鶯歌陶瓷產業面臨轉型,單純製作陶藝作品販售是一個巨大的生存考驗,因此鶯歌有許多業者逐漸轉型作為DIY體驗活動,除了傳統的買陶、看陶,也可以自己親自動手設計陶、作陶,加深消費者對於陶的印象。困難的手拉坯也能有陶藝老師在身旁指導,不管是小孩或是大人都能一同參與製作陶瓷的快樂。


在製作陶瓷前,必須先經過「揉土」這個步驟,把陶土放進真空機內運轉,將不要的雜質與空氣排除,才能減少燒陶時的失敗率。泥土若含空氣,當燒窯達到一千兩百度的高溫時,會因熱脹冷縮使得坏體爆裂。
(照片來源/杜以翔攝)

 


進入真空機中的陶土經過壓縮,會形成厚實的陶土,是學員製作陶藝作品最佳的原料。
(照片來源/杜以翔攝)

 


許多遊客帶著孩子一同參與陶瓷的DIY體驗活動,享受親子同樂。
(照片來源/杜以翔攝)

 


年紀較大的孩子則可以自行在陶土上割出喜愛的形狀,一旁也有陶藝老師指導,使得入門困難度極高的陶藝,在觀光導向影響下,不再特別著重陶瓷的美醜,而在製作過程中帶給遊客的快樂。
(照片來源/杜以翔攝)

 


手拉坏使用的旋轉機器,昔日稱為「石回仔車」或「轆轤」,利用旋轉產生的離心力、水的潤滑,再加上熟稔的技術來塑造黏土的形狀,捏出杯子、碗盤等造型。(照片來源/杜以翔攝)

 


更有來自香港的遊客前來親自體驗陶藝製作,圖中的奶奶已高齡73歲,依然專心地桿著陶土。
(照片來源/杜以翔攝)

 


遊客們的陶藝作品成列在架上,等待師傅們的巧手將它們變成一個個精美的作品,在過程上需經過修坯、上釉、燒製等繁複的步驟才會有成品誕生。(照片來源/杜以翔攝)

 


這個步驟稱為「修坯」,師傅將每個作品的底部修整為較美觀且平穩的樣子,在燒製出來後更賞心悅目,
也能替遊客的作品畫龍點睛。
(照片來源/杜以翔攝)

 


圖中設備為電窯。傳統的柴窯因為燃燒木材會產生空氣汙染,
現在都改以電窯來燒製陶瓷,
燒製完成的作品,在窯中冷卻後才能拿出。
(照片來源/杜以翔攝)

 


下一批的作品已在燒窯中排列完畢,等待下一次的燒製。師傅們都表示:「陶瓷的魅力在於從一塊平凡無奇泥土蛻變成美麗的陶瓷」,這也是他們對於這塊藝術領域的熱情所在。(照片來源/杜以翔攝)

記者 杜以翔
我是杜以翔,來自桃園,或許我是你人生中該出現的那個胖子。 自認為是個念舊而且很愛感受的人,相信命中注定,而且是深信的那種。 總是在人跟人相處之間感受到些什麼,然後去思考內化成腦袋的一部分, 所以就讓想像力飛吧。  
記者 杜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