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期

五一節 資本與勞工的衝突

五一勞動節有眾多的勞動者上街遊行,從其中的訴求檢視臺灣的勞動環境,並反思勞動節背後的意義。

五一節 資本與勞工的衝突

記者 張凱翔 文  2015/05/03

二○一五年五月一日勞動節的下午,各工會及公民團體走上街頭遊行吶喊,並以「縮工時、反過勞、要加薪、禁派遣」為四大訴求:「縮工時」落實周休二日、「反過勞」廢除責任制、「要加薪」提高整體薪資、「禁派遣」杜絕非典型雇用。

抗爭群眾對著總統府,擲出彩色煙霧彈,諷刺政府將臺灣搞得烏煙瘴氣。一顆顆投向立法院的紙芭樂,則批判政治人物總不斷開出「芭樂票」,贏得選票後便毫不留情地背棄選民。藉著這場遊行,來自全臺各地的勞工期望能爭取到更加優良的勞動環境,警方初步估計今年的五一遊行響應人數達八千人。


民眾對著總統府投擲菸霧彈。(圖片來源/風傳媒

近日,醫護人員、機師以及消防人員的過勞新聞頻傳,顯示臺灣勞動環境仍存在種種問題。儘管勞動環境差,多數工作者卻抱持安逸的心態,僅將勞動節視為另一個放假日做娛樂消費活動,勞動節的意義在現今已然變調。
 

臺灣 全球工時第三長

二○一三年,臺灣勞工的平均工時為兩千一百四十小時,排名全球第三,僅次於新加坡及香港。遠遠高於美國、德國、法國等歐美國家,與德國之差距更高達七百多小時,若以每日工作八小時的標準工時來計算,則臺灣比德國人還要多工作了三個多月的時間。


各國每年平均工時之比較。(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因此,五一遊行中的勞工團體「縮工時」的訴求,便是以正常化工作時數為目標。其中,落實周休二日便是一個重要的起點,由於目前全臺灣仍有一半的勞工僅周休一日至一點五日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醫護警消的相關工會也參與了今年的示威遊行,由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基層護理產業工會、警察工會推動會以及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共同組成了「醫護警消、無法救人大隊」,集合起來一同抗議工時過長導致過勞,而沒法救人。

以醫護人員為例,實習醫師在工時和勞動條件方面,都沒有受到《勞動基準法》所保障,常得要大夜班接著白天班連續執勤,生活作息混亂。近日更傳出醫院中有護理人員無法休假,必須要邊吊點滴、邊上班的狀況。而消防員每月超時加班時數高達一百八十四至三百小時,人力短缺一萬五千人;警察的人力缺口,亦達七千人。


由醫護警消等組織,共同組成的「醫護警消、無法救人大隊」。
(照片來源/
東森新聞雲

 

政府對於訴求之回應

勞動部表示,五一遊行中的四項訴求政府方面都會積極妥善地處理。在縮短工時、反對過勞方面的訴求,其相關修正草案已送交立法院,法定工時將會由雙周八十四小時,縮短至單周四十小時;至於,加班時數上限由四十六小時,延長至五十四小時的政策,政府方面將會廣徵各界意見,作出符合勞工期待的決策。

針對加薪的訴求,「加薪四法」其中的《公司法》修正案已於二○一五年五月二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案中明訂「企業獲利,應以加薪、獎金獲分配紅利給員工共享。」上市櫃公司應依照獲利比率,透過股票或現金,分紅予員工。然而,勞工團體卻認為,《公司法》的此項規範,僅具有勸導的功能,沒有罰則、缺乏強制性,勞工仍很有可能陷入「看得到、吃不到」的窘境。

此外,對於勞工團體「禁派遣」的主張,勞動部表示已研訂《派遣勞工保護法》,目前仍在行政院內審查,未來雇主將有責任更進一步地去維護派遣員工的權益。
 

五一勞動節的真諦

五一勞動節起源於一個世紀多前的美國,一八八六年五月一日政府通過了八小時制的工作法案,卻成了一條有名無實的法令。多數勞工每日仍被迫工作十多個小時。在此背景下,積怨已久的芝加哥工人為求實現八小時工時的工作制度,發起了一場罷工行動,總計共有二十五萬人起而響應。當時的政府及企業非常震驚於群眾間所散發出來的「革命氣氛」。五月三日,警方逐步開始驅逐群眾與暴力鎮壓。

當雙方氣氛正緊張時,一顆來源不明的炸彈突然之間爆炸,造成數名警員受傷。警察立即決定向廣場上的人群開火,民眾遭到血腥鎮壓,數十名民眾當場死亡。事後,更有數百人在缺乏證據下遭到逮捕,其中甚至有四人被處以絞刑。此事件後來被稱為「乾草市廣場慘案」。


乾草市場慘案紀念畫。(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一八八九年,第二國際的成立大會決議將五月一日訂定為國際勞工節,以紀念芝加哥的這場罷工事件,同時號召全球勞工以爭取八小時的工作制而努力。此一決議受到各國勞動階級者的肯定,隔年歐美各國的工人便各自於五月一日一同走上街頭遊行示威,爭取合理的工作時數與就業環境。現今每逢勞動節,各國的勞動者仍會上街遊行、集會,以示慶祝。
 

勞動「節」還是「勞動」節

勞動節是一個屬於勞動者們的日子,工人們藉著放假來休息、逛街、旅遊,這當中還具有刺激經濟的效果。中國過去每逢勞動節,更是有長達七天的「五一黃金周」假期,然而,儼然成為另一個消費日的勞動節,卻也逐漸讓人們遺忘了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衝突關係。

在假期中,人們總習慣於擁抱消費主義式的玩樂。由當今種種助長資本家剝削的消費行為,來對比當年芝加哥工人,起身對抗資本家、致力於爭取合理工時的勞動節精神,正顯得格外諷刺。隨著貧富差距攀升,要探究勞動節除了消費之外的意義,應追溯到勞動節的起源,再次使勞動節成為真正勞動者為自己伸張權益,追求社會正義的機會。


公民團體估計有上萬人上街響應。(照片來源/自由時報

與資本家巨人的抗爭

香港前學聯副秘書長林兆彬將工人與資本家之間衝突的關係,比喻成漫畫《進擊的巨人》中的故事情節。巨人與人類的戰爭,就如同資本家和工人間的鬥爭;多數的勞動者如同故事中的人民,習慣在圍牆內享受著虛假的安逸,卻忽視高牆早被資本主義的「巨人」給打破,工人的權益就這麼被資本家給蠶食鯨吞。

林兆彬強調,五一勞動節的假期,遠遠不只是另一個消費日,而該正視巨人存在的現實,重新檢視資本家與工人們之間的在歷史上的衝突關係,並聯合起來對抗巨人,進而爭取勞動者們應有的權利。

記者 張凱翔
台南人,處女座,喜歡拍照、電影、書籍、單純的東西。 不喜歡海鮮、虧心事。   台南人,但台語很爛,和計程車司機聊天總是有聽沒有懂, 處女座,但不潔癖,對於生活卻有自己的堅持。 思想很老派,老派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了自己的座右銘。
記者 張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