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期

建設纜車 找出核心價值

臺灣目前共有兩條營運中及九條規劃中的纜車線道,先前北投纜車確定停止策畫,掀起纜車建設的隱憂。

建設纜車 找出核心價值

記者 陳思寧 文  2015/05/10

貓空纜車於二○○七年開通,歷經短暫四年期間,其總旅客運輸量已超過千萬人次,為臺灣纜車歷史寫下第一筆輝煌紀錄。另外,位於南投縣日月潭的九族文化村纜車也在二○一三年,一舉突破八百萬「搭乘人數大關」。由此可見,臺灣目前運行中的兩座纜車系統,皆受到國人與觀光客的愛戴,「纜車新文化」無疑地在臺灣持續開通中。


每逢假日,臺北貓空纜車與南投日月潭九族纜車,總能吸引大批民眾前來。
其中貓空纜車於二○一一年總旅客運輸量突破千萬人次。

(圖片來源/yam蕃薯藤

 

瘋纜車 策畫中的纜車島

宛若「小型而密集的行星系統」,一台又一台的纜車乘坐箱在空中反覆運行,將旅客輸送至遠方的一端。透過空中纜車,能夠一覽當地最真實的自然面貌,無論是貓空的茶園文化,抑或日月潭的湖光山色,皆毫無保留地呈現給每一位乘坐的旅客,同時這種懸空的交通模式,也在娛樂中摻雜了些許刺激與緊張感。

根據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的統計,二○一四年共有九百九十萬旅客到訪臺灣,而隨著近年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與陸客自由行的政策開放,預估來臺旅遊人次也將逐年增加,間接提升纜車運輸量。

除了現行營運中的貓空與日月潭纜車,排除去年確定停止的北投纜車建設計畫,目前仍有八條纜車線正在進行規劃。若這些纜車成功建造與開通,臺灣將成為世界纜車密度最高的國家。
 

纜車建設 觀點大不同 

纜車建設橫跨高山、丘陵地帶的特性,影響學者與社會大眾抱持著不同的看法,引發「環境與發展」的爭論與安全的疑慮。藉由纜車,能夠成功吸引民眾進入較偏遠的地帶,促進當地產業發展並減少城鄉差距,但是同時也將帶來垃圾量增加、物種消失及地質改變、引發土石流的隱憂。

貓空纜車的設立將當地提升為國民旅遊景點,並成功推行自家飲茶品茗的文化。然而二○○八年,薔蜜颱風重創北部文山區,貓空纜車塔柱掏空面積擴大、附近地表鬆動,引發當地居民痛批纜車建設加重了當時土石流的嚴重性。


二○○八年,薔蜜颱風重創北部文山區,
貓空纜車塔柱掏空面積擴大、附近地表鬆動,造成更嚴重的土石流,
纜車建設對於當地的安全造成衝擊。(圖片來源
簡余晏部落格

但在環境影響的方面,國外則極力推行著另一種觀點。二○○二年聯合國在「高山議程」中表示纜車系統對於高山地區是最為無害而環保的交通方式,而這個論點也獲得不少永續發展協會的支持。歐洲阿爾卑斯山區總共開闢一萬多條的纜車線,明白顯示纜車順應地形、破壞面積少、減少旅客汽車使用量的優點。另外,即便旅客多確實會造成環境破壞,但是若能設置良好的宣導模式、限制旅客活動範圍、頻繁而定期的處理垃圾並安排專業的人員嚴格管理,近乎可達到無汙染的境界。
 

觀光飽和 檢視纜車作用

觀光局的調查指出,百分之九十的陸客會造訪日月潭,而隨著中國來臺觀光的持續開放,如何疏散日月潭旅遊人潮成為一大課題。目前政府正規畫第二條日月潭纜車線道,可往返向山與車埕地區,期望達到分散日月潭遊客的作用。但是由於該地屬於於邵族文化所在地與水源保護管制區,因此引發各界激烈爭論,呼籲這項開發案務必謹慎評估。

日月潭觀光事實上已達飽和狀態,而在環境與交通方面甚至已明確顯示「超載」的現象,包含假日水洩不通的人潮、車潮與清除不完的垃圾量,以及周邊旅館造成的廢水排放,嚴重影響日月潭的水質和生態體系。

另外,籌畫中的日月潭向山─車程纜車線,已經招來不少業者虎視眈眈、準備招標土地以興建飯店和建設大型休閒娛樂設施。若要再新開闢一條纜車線道,恐怕分散作用的成效有限,反而將導致更多的人潮湧入、更嚴重的生態破壞,甚至打擾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最後日月潭的觀光品質只會持續惡化。因此,仔細觀察目前的狀況,重新檢視纜車的作用是首要的功課。
 

臺灣如何做 改變出發點

政府近年來努力將目標放置在提升來臺觀光人次,其做法含括健全周邊旅遊指南系統、推行文化與深度旅遊等,但是吸引眾多國外旅客的同時,良好的觀光品質也得趕上這股潮流。

探討世界先進國家為何普遍將纜車視為友善的交通工具,而非生態、文化的殺手,其核心在於出發點的不同。這些國家將纜車作為開發山路、人行步道的「替代方案」,其出發點在於不願造成環境更大的破壞;反觀臺灣則是為了促進觀光人次或疏散旅遊人潮,其中心的價值不斷圍繞在「觀光旅遊」的本體而無法跳脫。


國外纜車的開闢是作為開發山路、人行步道的替代方案,目的並非促進觀光,
而是減少環境破壞。(圖片來源/
PChome個人新聞台

事實上臺灣因為地質活動頻繁而脆弱、天然災害事件多,屬於較不適合開發纜車的「體質」。而地狹人稠的特性使得人口遍布,山路的密度也是世界之冠,因此許多地區已有公路能夠順利抵達,其實並不需要另外發展纜車。而假若政府建造纜車是為增進偏遠地區發展、減少城鄉差距,那麼也建議先「發展與行銷當地特色」,再考慮大型建設。

現行規劃中的八項纜車建設,例如:花蓮太魯閣、池南森林遊樂區以及雪霸國家公園纜車等,每一處皆是臺灣著名旅遊景點,政府開發纜車只為促進觀光的目的顯而易見。建設本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歷程,因此,民眾開心搭乘纜車的同時,也應關注開闢潛在的問題,正在策畫中的纜車線道需要更多的參與做出最明智的決定,政策的核心價值也才能真正被改變。

記者 陳思寧
哈囉,我是陳思寧。生活緊湊,難免追跑著消逝的時間,在所有辛勞過後,我喜歡以自己的步調認真享受,多看、多觀察身邊的人事物,戴上一副耳機、輕便的小包包,隨著心情,讓閒情逸致的散步變成豐富的個人小旅行。
記者 陳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