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漫談成功 在校學子取經
校友漫談成功 在校學子取經
記者 陳貞儒 報導 2008/04/20
為慶祝交通大學在台建校五十週年,原先預定於西南交大舉辦的「全球校友商業峰會」,今年度特別移師新竹交大舉辦。畢業於兩岸五所交大的傑出校友,紛紛從世界各地前來新竹,參與此次盛會。為了促進交大的在校同學與校友間的交流,校友會特地在峰會首日規劃座談,邀請兩位成功校友前來,讓交大同學與之認識,並挖取兩位前輩的人生經驗。
學長回母校 爲學弟妹們指點迷津
|
校友會邀請許文良(右二)以及封波(左二)與交大學生交流對談。(陳貞儒/攝) |
這兩位重量級的交大校友,分別是畢業於上海交大的封波,以及畢業於新竹交大的許文良。封波目前為環太中科軟件公司的董事長,同時身兼上海交大北京校友會秘書長。許文良則是遠屆科技的共同創辦人,雖目前已從產業界退休,卻擔任起北加州交大校友會會長一職,欲為母校貢獻一些力量。
同為交大人的身分,使在校同學在面對兩位傑出校友時,絲毫不感到畏懼,紛紛拿起麥克風向學長詢問問題。此次參與座談的學生,多為清交兩校大三大四的學生,面對充滿選擇及挑戰的未來,大多充滿了疑問,包括詢問出國留學或就業的相關資訊,該如何解決工作時的困難,人脈該如何建立等。
綜觀學生的問題,著重於將來畢業後,該如何因應這個多變的社會,試圖從公司管理層級來推斷,該為自己的將來做些什麼樣的準備及規劃。許多人也希望藉此次機會,聽取兩位前輩創業的成功經,交通大學電控系大四的劉達偉說:「如今高科技產業已走向薄利時代,學生創業成了難事,他想趁此機會請教兩位學長的創業經驗,作為未來人生的參考。」
創新是成功的首要條件
許文良說:「你需要用創新的方法去解決唯一的問題。永遠be two(當第二),就不容易成功。」1994年他與交大同學葉漢章、成建中等人,在矽谷創立PCTEL公司時,主要產品軟體數據機的營利,已經開始壓縮,眾人不斷苦思該如何進一步壓低價格,後來決定採用一個前所未有的方法,將功能寫在軟體上,直接取代數據機內的兩顆IC,直接地將成本壓低數倍。創新的做法並非一開始就被業界採納,但過了幾年後,終於證明他們的想法是沒有問題的。其他競爭者才剛要起步時,許文良的公司早已得到微軟的認可,搶得了市場的先機。
許文良認為創業著重創新,而封波則認為,創業也必須懂得「定位」,產品或是服務必須要有定位,找出銷售市場,他說:「沒有市場,你只能算是個藝術者或學者,不算是企業家」創業之時就必須先把公司、產品和服務給定位好,要能夠極大限度符合市場需求,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再想投資問題以及企業管理等問題。
除了定位,封波也強調成功必須不怕挫,他說:「一個公司不死個兩三次,就不算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在成功之前如果缺乏失敗的經歷,往往預示著未來會有更大的失敗。創業初期若是失敗,往往只會損失創業基金,但當企業越做越大後,失敗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也相對提高許多。
|
許文良於會後,與台下學生做進一步的交流互動。(陳貞儒/攝) |
封波認為,人在年輕的時候遭受失敗,其實是有利的,因為人最大的障礙就是看不清自己,失敗後才會更清楚的認識自己,進而克服所有的弱點和缺點。把自己定位好,才能夠面對更多的挑戰,並且獲得成功。許文良相當同意這個意見,他說過去管理公司的時候,常會提醒員工:「不要怕做錯事,做錯了沒有關係,但是不要犯同樣的錯誤,重複地犯錯,表示沒有從錯誤中學到經驗,這是成功相當重要的一點。」
艱困的環境 激發無限潛力
在學生的眼中,兩位學長都是相當成功的人物,但許文良卻謙虛地將成就歸功於時勢。1977年許文良畢業於交通大學電信工程系,當時台灣設有研究所的學校並不多,新竹科學園區也尚未成立,無論是要找工作或是深造,勢必得到國外才能謀得發展。許文良說:「那時候美國矽谷已經出現了,我們班上出國的人差不多有一半,所以在海外的校友會,新竹交大的同學很多。」
許文良跟著這股出國熱潮,獨自到美國求學,面對艱困但多元的環境,反而造就了勇於面對挑戰的個性。他說:「很多人會成功,就是因為他常把自己放在一個不是很理想的環境之下,一個人過得太舒服了,就沒有動力去想要怎麼解決問題。」反觀現在的大學生,學校給予相當豐富的資源,國內有良好的研究所,也有廣大的就業市場,太好的環境,反而削減了鬥志,許文良鼓勵在場的所有學生,有機會務必要多到外頭看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嘗試一些從未嘗試過的事情,才能夠激發出潛力,獲得成功。
九零年代後,台灣科技業開始發展,新竹科學園區成立,越來越多大學生留在台灣發展,但對岸的情況卻截然不同,中國大陸在此時選擇改革開放,走入市場經濟。封波表示,過去中國大陸的社會環境,創業是不被允許的,大學生畢業後,國家會將戶籍以及工作都指定好,必須按照分配前往就業。當封波就讀大學時,上海交大的學風非常開放活躍,校內學生會開辦昂立(only)沙龍,經營咖啡館,讓校內學生擁有談論交流之地。身為學生會營生部部長的封波,從此學到了經營的概念,畢業後順利趕搭上改革開放的熱潮,他笑著說:「真的是時勢造英雄」
雖然許文良和封波都認為,時勢令他們擁有如今的成就,但要成為萬中選一的成功者,絕非抓準時機即可達成,必是他們不斷從失敗中學習經驗,勇於創新突破,懂得市場機制,才能成就事業。兩位學長不吝嗇地暢談人生體驗,提出成功的關鍵,為交大學生上了一堂重要的人生課程。
![]() |
記者 陳貞儒
姓名:陳貞儒 綽號:思奇 關心的議題:藝文活動、流行文化、社會公益、媒體現象。 經歷:交大客院金山面專題報導記者、台視節目部實習生、交大傳科系學會會長 專長領域:文字撰寫、攝影剪輯、影像後製處理、動畫製作等。 之一‧以前的夢想是當台灣第一位女總統,不過長大以後發現國家政治超乎我想象的麻煩,就此迅速打消念頭,反正人生還有很多樂事可以做,最好是一輩子都可以懶懶散散的,依照「天不從人願」的慣例,八成是不會實現。 之二‧總覺得世界上有很多問題存在,很想去改變,但是一介草民力量太渺小,加上懶(也許這是主因),好像什麼都無法改變一樣,有這種想法的時候就會去看海賊王,我覺得魯夫可以給我力量。 之三‧立下志願不當記者,但諷刺的是好像不斷地作著新聞,不管以後會走上什麼樣的路,都還是先面對眼前的挑戰比較實際,謝謝觀賞。請多指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