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克羅 永該被遺忘的地方
安克羅 永該被遺忘的地方
記者 許仲廷 文 2015/05/24
「你現在來的地方,我們為了保護你而埋了某個東西,這個地方永遠不該被打擾。」
隨著導演沉重的聲音,慢慢進入一條幽暗的隧道深處,像是在探索著某種寶藏,潛入一個深埋在地底的秘境。這裡是安克羅(Onkalo),意思是「隱藏之地」,這是一個將持續整個世紀的地下工程,而後,它將存在至少十萬年,至今世界上沒有一個建築能夠維持它的十分之一之久,而這一切,都是為了隔絕二十一世紀人類製造出來最可怕的毒物──核廢料。
丹麥導演麥克‧麥迪遜(Michael Madsen),以安克羅為主題,拍攝了紀錄片【核你到永遠】(Into Eternity),介紹了核廢料的起源、對人類的危害,以及安克羅計畫的來龍去脈。全片以參與安克羅計畫的專家學者訪問片段為主,卻不會讓人覺得無聊,反而在導演精心的段落安排下,一環接著一環,讓人提起興趣去深入這個話題。除了核廢料處裡、貯存的珍貴畫面,導演也善用象徵的手法,例如用無止盡綿延的公路,表達核廢料問題將永久留存的沉重。
整部片營造出一種科幻的氣氛,讓人不斷想深入探索這個神秘、危險的地下城,最特別的是,導演不斷透過與未來的人對話的方式,貫徹了安克羅計畫的理念,讓未來的人了解這個時代人類留下的爛攤子,以及這個永遠不該被打擾的地方。
紀錄片【核你到永遠】帶領觀眾探索深藏在芬蘭古老岩層地底下的
「安克羅」核廢料最終貯存場。(影片來源/YouTube)
一部給未來的紀錄片
「我所生活的,是史上最依賴電力的文明,你們也是一樣嗎?」
核能發電被稱為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會製造二氧化碳加速溫室效應,而且只需要相對低的營運成本,少許的原料就能產生巨大的電力,讓世界各國趨之若鶩。但起初,人們還沒意識到,在享受低廉電價的同時,也正在製造出一種無人能善後的汙染──核廢料。半個世紀以來,仍然沒有一個國家研究出處裡核廢料的最終方法,而這些毒物對人類造成的汙染,將會維持至少十萬年。
芬蘭目前有兩座核能發電廠,發電量約只有台灣的一半,但他們卻用全世界最謹慎的態度來面對核能。為了處理棘手的核廢料,芬蘭從二○○○年開始「安克羅」的計畫,在十八億年歷史的古老岩床下,深入地底五百公尺,建造一座大型的核廢料最終貯存場,預計可儲存芬蘭未來一百年所產出的核廢料,然後封死它的入口,盡全力讓這個地方能夠留存十萬年不受到天然、人為因素的打擾。
芬蘭未來一百年的核廢料將通過狹長的通道輸送到地底五百公尺的「安克羅」底部貯藏。
(圖片來源/radical)
不該被打擾的地方
「就像我們看金字塔一樣,未來的人可能也無法完全理解這個地方。」
芬蘭的核能專家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待核廢料的處理問題。當別人還在爭論核廢料該放你家,放我家,還是放佛光山的時候,他們已經盡全力在防止核廢料對數百、數千乃至數萬年後的人們造成危害,即使將核廢料深藏在芬蘭最古老、堅固的岩層深處,要如何保證未來的人們不會一時好奇將安克羅開挖出來,又如何能確定當時的人們能夠理解核廢料的危險?
他們考慮過立牌子、石碑,建立標語,警告未來的人們此處的危險,或是透過法律和教育,一代一代將這個警告流傳下去。但世事變遷,誰能保證文明的延續不斷?片中提到,專家預估六萬年後可能會贏來下一個冰河時期,而在那之後的人類文明,是否能夠理解這個時代的訊息?人們總是好奇,或許未來的人有能力開挖,卻還沒有足夠的技術能夠解決輻射汙染,畢竟社會的變遷太快,十萬年的危害真的太久,人類至今已有的歷史,也不過只是其中很小的一段而已。
更多的專家傾向於,讓安克羅被遺忘。百年後封死這個地下貯存場,深藏在五百公尺深的地底,上面就像過去依樣有雪地、森林,一樣有人們居住於此,要剛好在這個地點開挖出安克羅的機率可以說是非常小,而安克羅貯存核廢料的構造,像是俄羅斯娃娃一樣層層封阻,即使意外破壞了外面一層,裡面仍然有無數層防護,能盡量確保輻射不會外洩。
「安克羅」計畫中,考慮完工後在地表留下多國語言的訊息,告訴未來人此地的危險。
(圖片來源/rpcirkus)
反思臺灣核能問題
臺灣的人口超過芬蘭的四倍,土地面積卻只有芬蘭的十分之一,核能發電量遠高於芬蘭。然而,到目前為止,臺灣仍然沒有核廢料的最終處理方案,臺灣地狹人稠,同時也是處於地震帶的新生地層,沒有天然條件建造地下的核廢料最終貯存場,在世界各國紛紛禁止核廢料進口後,臺灣大量的高輻射核廢料,都卡在「中期貯存」的暫置階段,還不斷爆出貯存超量。過去臺電曾以「暫時貯存」命名的核廢料貯存場,後來乾脆把「暫時」兩個字拿掉,當成核廢料的最終處理方案。
「利大於弊」是這幾年很常聽到的字眼,政府和媒體常常自己下結論,將問題簡化,但是「利大於弊」不應該是人民接受的理由。究竟「利」到誰、「弊」到誰?得利的人能用「利大於弊」說服受害者接受嗎?芬蘭政府預支了30年的稅收,砸下數億歐元建立了安克羅,就是盡可能尋求一個能將「弊」減到最輕的方案,受害者甚至不是這個時代的人民,而是為了千百年,乃至數萬年後的人類著想。而他們,身為既得利益者,仍然為此感到十分的沉重與抱歉,有這樣的擔當,芬蘭才能有將近七成的人民支持政府使用核能。
回到臺灣,過去政府做出重大決策時,往往只會請一堆「專家學者」出來宣揚正面的好處,將負面的效應輕描淡寫帶過,甚至絕口不提。近年來,面對核四興建、兩岸服貿協議、亞投行、課綱調整這些關係重大的議題時,更是常常連說明都不用,反而盡可能避免讓人民知道相關的資訊。但是在一個資訊高度流通的時代,紙終究包不住火,只會讓火燒得更旺而已。
二○一三年,行政院編四百萬的預算,製作「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廣告,
內容強調「這些方案真的很複雜」,因此「無法說明這麼多政策」,
所以「拚經濟,做就對了」,引起爭議。隨後影片因太多人檢舉為「詐騙訊息」
使得YouTube帳號遭受停權。(影片來源/YouTube)
瑞典國家核廢料委員會的Carl Reinhold Brakenhielm教授在影片的最後說道:「我們有個專有名詞『不確定性決策』:當你進行一個許多不確定下進行的決策時,你必須說明你知道什麼,你必須說明你知道你不知道什麼,還有一些,是你根本不知道你不知道的。」這句話展現出來的,才是一個國家在面對重大議題時應有的公開、謹慎態度。
從【核你到永遠】這部紀錄片當中,可以看到芬蘭對於解決核廢料問題所做的努力,同時從他們的社會參與當中,也能反思臺灣政府及社會,在面對重大議題時的態度,為了維護未來的家園,社會大眾應該更加重視這個問題,留給後人一個沒有汙染的未來。
![]() |
記者 許仲廷
大家好,我叫許仲廷,但我希望你們可以叫我「阿D」,感覺比較親切。 我的文筆沒有很好,但我會用心寫,我不一定能寫出很有深度的文章,讓你們學到很多新的事物, 但我希望寫出來的東西能夠帶給大家歡樂,這對我來說更有意義。 這一年請多多指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