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Day 龐克搖滾希望
Green Day 龐克搖滾希望
文 蔡昇峰 2008/04/20
![]() |
▲Green Day成員,左至右為貝斯手Mike Dirnt、主唱兼吉他手Billie Joe Armstrong、鼓手Tre Cool。 |
Green day,龐克樂復興最重要的樂團之一,被喻為「九O年代龐克新希望」。繼承了七O年代Sex Pistol等龐克始祖,並突破了流行的限制,用滿滿的能量與精力,以及最簡單易懂的三和弦,將對世俗的不滿完全表現在歌曲上,讓粗糙的龐克搖滾留下了深度,並帶動了後龐克、金屬龐克、ska龐克等的復興。
Green Day來自加州北方,成員僅三人,分別是主唱兼吉他手Billie Joe Armstrong、貝斯手Mike Dirnt及鼓手Tre Cool。
Green Day炫風 地下走向主流
1988年,年僅14歲的Billie Joe和同齡的兒時玩伴Mike Dirnt組成了Green Day的前身Sweet Children,隔年鼓手Al Sobrante加入後改名為Green Day,也就是年輕歲月的意思。Green Day成立後便開始獨立發行EP及Live表演,在北加州的地下樂界造成一股旋風,並加入了當地的獨立音樂廠牌Lookout!,在1991年發行了第一張專輯《1,039/Smoothed Out Slappy Hour》。
《1,039/Smoothed Out Slappy Hour》發行時,Green Day的團員雖然都只是十幾歲的年輕小夥子,但是憑著青春洋溢的曲風,加上叛逆、直接不做作的歌詞,雖然有著些許的不成熟,但已經有了Green Day特色。首張專輯發行後,鼓手Al Sobrante為了繼續自己的學業,毅然決然離開了Green Day。於是現任鼓手Tre Cool加入,並在1992年發行了第二張專輯《Kerplunk》。
《Kerplunk》因為新任鼓手的加入,讓整張專輯的氣氛更加活潑,如〈Welcome to Paradise〉這首Green Day的經典名曲,便是收錄在這張專輯中。這張專輯除了奠定了Green Day的成員以及樂風走向之外,更讓主流唱片公司Reprise注意到,並和他們簽約,讓Green Day從地下走向主流。
純粹龐克搖滾 風靡全球
1994年初,Green Day發行了第三張專輯《Dookie》。由於單曲《Longview》和第二支單曲《Basket Case》的連續推動,這張專輯成爲了整個1994年的一個現象,兩首單曲全部都成爲了現代搖滾單曲榜的冠軍,而此後在大名鼎鼎的Woodstock音樂節上的精彩演出,以及第三首冠軍單曲《When I Come Around》推出之後,收錄有以上單曲的專輯《Dookie》風靡美國,繼而蔓延全球。
美國國內總銷量超過800萬,全球銷量超過千萬張,《Dookie》的成功不但為Green Day帶來了1994年格萊美獎最佳另類音樂表演獎,也讓龐克音樂重新成爲主流搖滾樂重要的一部分,而Green Day也因此被認爲是美國流行樂壇龐克復興的先鋒,成爲了美國龐克復興樂團中最主要的代表之一,並影響了Blink 182、Sum 41等流行龐克樂團。
在《Dookie》的成功後,Green Day似乎遇到了瓶頸。1995到2002年,Green Day發行了四張專輯《Insomniac》、《Nimrod》及《Warning》,這三張專輯雖然也有相當的成績,但都沒有突破《Dookie》時的聲勢,許多樂迷認為Green Day已經走下坡了,直到2004年的《American Idiot》,讓Green Day又有了亮眼的成績。
打破正規 挑戰權威
《American Idiot》除了在銷售量上有相當好的成績,也獲得了葛萊美最佳搖滾專輯獎等獎項的肯定。除了以「American Idiot」這樣聳動的字眼直指美國總統小布希之外,歌曲也充分表現出反戰、反權威、反媒體的龐克精神。除此之外,Green Day還將「搖滾歌劇」的概念帶入了龐克搖滾之中,結合更多樣的樂器編制及音樂劇中歡喜的氣氛,首次嘗試長達9分鐘的史詩創作,並用歌曲傳遞更多敏感的政治問題、宗教問題等愛恨情仇,這樣成功的新嘗試,證明Green Day依然寶刀未老。
又經過了四年的沈寂,Green Day宣佈將在2009年初再度進入錄音室錄製新專輯,並且已經有相當數量的歌曲完成,相信Green Day的樂迷,很快就能夠再一飽耳福,享受Green Day龐克搖滾純粹的爆發力。
![]() |
記者 蔡昇峰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四年級,主修數位媒體學程。國中開始玩樂團一直到現在。跟記者比起來,更想當一個rocker,總覺得彈吉他比寫字容易。記者和rocker其實是相當不一樣的兩個身份,記者對於事情要有客觀的眼光,公正的評斷;rocker則是說幹就幹,相當主觀的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不過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中試著取得一個平衡點,也許是一件有趣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