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期

書評《燦爛千陽》

《燦爛千陽》阿富汗悲歌

書評《燦爛千陽》

李怡萱  2008/04/20

 

 

數不盡照耀她屋頂的皎潔明月
數不盡隱身她牆後的燦爛千陽

 ─《燦爛千陽》

 

黃沙滾滾,在那算遠也不算遠的中東國土,阿富汗,彷彿是一個永遠沒辦法得到真正和平的地方,而《燦爛千陽》的背景,就發生在這樣一個動盪不安的國度裡。作者卡勒德‧胡賽尼以身為當地人的出生背景,寫下了本書。書中除了看到了作者對於戰爭的恐懼及厭惡外,也看到了作者身為阿富汗人,為這片土地上受苦受難的人們發聲的努力。

在幾十年前,那個男人三妻四妾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年代,更罔論阿富汗這樣父權當道的地方,本書主角瑪黎安就是出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爸爸雖然是阿富汗城市赫拉特中數一數二的大商人,卻因為媽媽是女僕的身份而一輩子必須背負「哈拉密」,也就是私生子的這個名字。父親在知道母親懷孕之後,抵不過家中妻子們和親戚的反對,將他們送往城邊的小村落,把他們隱藏起來。

苦命私生女 唯有順從命運

瑪黎安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而每個禮拜四父親的來訪便成為他最期待的一件事,父親為她帶來新事物,以及告訴她外面世界的面貌,對她而言,父親就是世界的所有。而遭受父親拋棄的母親,總是對她這種想法嗤之以鼻,「妳自以為是他的女兒嗎?讓我告訴妳吧,男人的心卑鄙無情啊,男人的心不像母親的子宮,沒流過血,也不會撐大來容納妳。我是唯一愛妳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妳只有我啊!沒有了我,妳什麼也不是。」但瑪黎安卻深信父親是愛她的,一切都是因為他有不得已的苦衷。

但事實是父親真的只將瑪黎安視為一個私生女,因為在她義無反顧走進城市,想要求父親讓她住進華美的房子,和他其他的兒女一樣享受同等的父愛的時候,父親卻狠狠地拒絕了她;而母親因為瑪黎安的背叛而自殺,父親卻還把尚未走出喪母之痛的瑪黎安,嫁給了大她三十歲,住在遠在六百五十公里外的喀布爾鞋子商人拉席德。一切來得太快也沒有辦法拒絕,對於瑪黎安,一個私生女來說,命運就像是擺脫不掉的惡夢,如影隨形,唯有聽從。
 

面對這樣的安排,相信沒有人不為瑪黎安的遭遇輕嘆。作者運用細膩的筆觸,描寫這個小人物的生命,到此,似乎開始有了轉折。搬進喀布爾,瑪黎安學習做一個妻子,認份的做好每一件事,但從懷孕到流產,四年來七次給拉席德的失望,讓瑪黎安在拉席德心中的地位蕩然無存。從小心翼翼到拳打腳踢,瑪黎安默默承受了一切。而阿富汗的戰爭,也在此時到來。共產主義的興起,除了對於政府帶來極大的震撼外,也帶來了暴力傷亡和血腥。而首當其衝的喀布爾,人民想當然也受其影響,但卻無法阻擋更大的戰爭接踵而至。

阿富汗戰爭下的兩個女人

而故事的另一個主角,萊拉,也在二十年後的此時悄然豋場。從小父親就相當重視她的教育,而當時掌權的共產黨政府,也讓女性的地位提升,女性可以上學,不用再蒙面,一切看似有所改變的社會現況,卻在萊拉十五歲,軍閥開始在阿富汗大舉戰火的同時,化為烏有。人民紛紛逃出喀布爾,但萊拉的母親卻誓死不搬出這片她兩個因參加聖戰而犧牲生命的兒子,所生所死的土地。直到子彈差點再度奪走她僅剩的女兒,她才答應要離開,但卻也已經來不及。軍閥的炸彈,炸死了她和萊拉的父親,也炸聾了萊拉的一個耳朵。而救起萊拉的,就是瑪黎安和拉席德,兩個看似不會有交集的兩個女人,生命就在此開始產生重疊。
 
身負重傷,無家可歸的萊拉,就在瑪黎安家住下,而男人貪婪的慾念不曾停止,拉席德也就此提出要萊拉要嫁給他的要求。發現自己懷有從小就相愛的情人─塔利格的孩子,萊拉只能別無選擇的嫁給了拉席德,而瑪黎安也因此對萊拉心生恨意。但隨著萊拉產下的是個女孩,拉席德對待萊拉的方式,已和原本的細心呵護大不相同,兩個女人也就在彼此開始互生憐憫的心情下,建立了情誼。
 
戰火不停的延燒,接連著的乾旱始喀布爾民不聊生。軍閥走了,隨之而來的塔利班政權帶了的卻是更可怕的屠殺及更嚴格的法令。作者在書中花了許多篇幅來描述戰爭為這個國家所帶來的巨變,血腥的殺戮、難以言喻的情景,人民無法選擇只能承受的無奈,都在書中一覽無遺。伊斯蘭國家中,人民一心信仰的真主阿拉,似乎也沒有辦法做出任何改變,每日的禱告,彷彿也對和平的嚮往沒有任何的影響。

大男人主義陋習  女人處弱勢

男人對於女人的掌控,似乎也永遠不會停止,原以為看似開明的共產政府可以為女性地位的提升帶來改變,但隨著共產政權的垮台,這些興起一波波戰爭的男人們,對於女人的掌控及輕視,只是有增無減。女人必須依持著男人而活,似乎在阿富汗,或是所有伊斯蘭國家中,被過度的實踐了。男人害怕什麼,沒有人知道,但卻從來不願意放下仇恨,總是使用暴力來宣示自己的能力,而暴力使用的對象沒有限制,甚至對於手無寸鐵、無力反抗的女人也可以運用的泰然自若。書中作者所描寫的男人們,不管從那些可以實際擁有武器能夠殺人無數的,或是以為是一家之主就可以掌控一切的拉席德,似乎都跳脫不出這樣令人感到厭惡的陋習。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萊拉雖然又為拉席德產下了一個兒子,但對夫妻間的情感沒有多大的幫助,而艱難困苦的生活,也迫使萊拉把女兒送進孤兒院。但原以為死於戰火中的塔利格的出現,就如同久旱逢甘霖的給了萊拉無限希望,但也讓拉席德發現女兒不是自己親生的事實。慎怒的拉席德,狠狠掐住萊拉的脖子,眼看就要殺死她的瞬間,瑪黎安救了她。瑪黎安用了一把鏟子,親手殺死這個折磨她幾十年的男人。

愛情善終 那戰爭呢?

故事隨著拉希德的死,似乎走向撥雲見日的未來,但阿富汗無止盡的戰爭卻與故事大相逕庭。恐怖主義的肆虐,蓋達組織對於美國發動的攻擊也在此反撲到阿富汗的國土上,殺戮再起,更多更高科技的武器出現,帶來的不是更多的保護,而是奪走國際間的和平。作者利用本書想傳達出對於戰爭厭惡的沉痛,在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以為身在和平世界,感受不到遠方國家戰火紛紛擾擾的人們,也藉由此書,看到了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紀,也令人害怕顫抖的情景。

雖然經過這麼多的痛苦和分離,萊拉與愛人塔利格的善終,彷彿給了讀者一個可以安慰的結局。男人與女人間無解的拉扯,也似乎在瑪黎安失手殺死拉席德的那一刻畫下休止符。但在故事的背後,相信作者要傳達的應該更多,是希望讀者可以發現深刻的意涵,跳脫出國家、性別、政權糾葛的複雜利益,是身為人類該為受苦受難人們感到難過的同理心,以及對其伸出援手的本能。而在阿富汗,戰爭似乎走了,但留下的痕跡卻永遠不會消失,而這樣慘痛的教訓,不僅阿富汗人民應該記得,而是所有人們都應該記取的歷史傷痛。 
記者 李怡萱
  姓名:李怡萱   E-mail:swallow1986129@hotmail.com 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mos1986129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98級 興趣議題:性別、族群、電影文化等   我是高雄人,從炎熱的南部來到天天都應該放颱風假的新竹唸書,對我來說是陌生的。我原本想念法律系,從嚴謹的法律系到思想無比開放、說話無比霹靂的傳科系,對我來說不僅是陌生的,更是一個挑戰。 我對於文字是敬畏的,認為文字可以帶來的影響無遠弗屆,非常深遠。但因為沒有理組的細胞,讓我的文字充滿了深深的感性,覺得讓別人閱讀自己的文字時留下感動的眼淚是一件很厲害且偉大的事情。 我喜歡攝影,現在想過對未來最實際的目標就是可以去拍婚紗,喜歡自己的照片裡面有人味,對於拍下可以另人感動的一瞬間有很大的堅持。除此之外也想過要當攝影記者,想要在最關鍵的一秒將真實傳遞給社會大眾。 傳播影響了我,讓我的思想開闊。也希望我的文章能影響讀者,給讀者帶來不只是新資訊,而是更多的想法和刺激。
記者 李怡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