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期

翻轉大腦 憂傷使人成長

【腦筋急轉彎】,一部帶領探索大腦世界的動畫,用簡單的故事,娓娓道出人們複雜的情感。

翻轉大腦 憂傷使人成長

記者 謝萱穎 文  2015/09/27

〇一五年,經歷兩年的動畫空窗期後,皮克斯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躍上大銀幕,被譽為是皮克斯最富創意的原創電影。本片講述一位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熱愛曲棍球的女孩萊莉(Riley),搬到舊金山後面臨的轉折與成長。

故事的架構簡單,但主角不是這位11歲女孩,而是存在她的大腦總部(Headquarter)內影響她行為的五種情緒形式:代表積極正面的樂樂(Joy)、悲傷的憂憂(Sadness)、幫助情緒發洩的怒怒(Anger)、進行愛好選擇的厭厭(Disgust)和避免萊莉發生危險的驚驚(Fear)。


【腦筋急轉彎】的五種情緒角色。(圖片來源/HD wallpaper
 

虛假的快樂 純金卻不純粹

樂樂是大腦總部的主導者,她努力讓萊莉維持開心、正向的思考。她拒絕讓憂憂有控制萊莉情緒的機會,因此萊莉的大腦總部內一直都被金色的記憶球塞得滿滿,鮮少見到其他顏色。每當憂憂忍不住觸碰那些記憶球時,球會從代表快樂的金色變成淡淡憂鬱的藍。樂樂無法理解憂憂為什麼存在大腦總部,為什麼要出現讓人變得難過。

直到有次樂樂看著萊莉的一段核心記憶,在舊金山的一場曲棍球賽結束後,父母與朋友為她喝采,將她開心地拋到空中。但樂樂幾乎忘記萊莉那天其實是輸了那場比賽,難過地哭了,她的情緒好藍好藍。父母和朋友當時的安慰,才是萊莉那天快樂的主要原因。可是樂樂當時卻硬生生將這段悲傷與快樂相合的記憶鍍上一層金。

在製作動畫期間,協助動畫進行的顧問醫生Dacher Keltner也表示,憂憂代表的是人與人、社會的連結(community bonding),在與人互動時,每一次的悲傷難過,都是重新建立一段感情的過程。

電影一開始雖然透過樂樂說明正面思考的必要性,但隨著劇情的走向也指出現今社會的一大盲點: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人們太過強調樂觀,而去壓抑自己的害怕與不安。每個被快樂包裝的哀傷,並不是都能真的因為正面思考而獲得解脫。
 

五彩繽紛 成長的滋味

同樣都是敘述成長,【心之谷】強調女主角追求夢想的磨鍊,經過琢磨後的原石雖然不一定會變成完美的水晶,但女主角依然選擇放棄高中大考,追尋自己的作家夢。最後她完成的小說作品雖然粗糙,但樸實的光芒卻大獲片中老爺爺的賞識,大膽地嘗試也是青春勇於追求自我的展現。

【腦筋急轉彎】則重視內心的茁壯,經歷叛逆青春期的萊莉最後選擇用離家出走當作對父母搬家的反抗。但回到家以後,年幼的任性反而被父母無私地包容,愧疚感與溫暖交雜成一顆金色與藍色相容的記憶球。那是萊莉第一次擁有一顆帶著兩種顏色的記憶球,也是樂樂第一次不再從憂憂身上強占萊莉的情緒。


年幼的任性被家人無私地包容(圖片來源/Salee Reese

從樂樂與憂傷的角色衝突到最後的彼此接納,【腦筋急轉彎】明確點出人類不需要以特定的視角去對待事物。難過和快樂可以相互交融,遠比告訴自己只能快樂或是不能難過更真實。

童年回憶 成長的羈絆

相較於【玩具總動員】中玩具們的歡樂大結局,玩具們被一代傳給一代珍惜,小彬彬最後的犧牲令人不勝唏噓。小彬彬是萊莉三歲的虛構玩伴,夢想是有一天能到大腦總部,讓長大後的萊莉重新想起他們曾說好要一起飛到月球的約定。小彬彬和【玩具總動員】中的其他玩具一樣,在離開主人以後,費盡千辛萬苦想要回到主人身邊。但小彬彬深知自己只能是萊莉三歲時的記憶,最後在自製的彩虹火箭上,他選擇跳下火箭,犧牲自己讓樂樂回到萊莉身邊。”Take her to the
moon for me.” 成為整部電影最膾炙人口的名言。

然而在電影上映前的宣傳過程中,小彬彬沒有出現在任何海報或是預告片中。除了是導演皮特‧多克特(Pete Docter)刻意安排的驚喜之外,小彬彬據官方部落格(Disney Insider)所言,正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縮影。雖然這些動畫陪伴全球的許多孩子長大,但是否仍有一些孩子還是會忘了綁滿氫氣球起飛的房子、會說話的小丑魚或是害怕人類的怪獸?

不同於【玩具總動員】中的每個玩具都能有最終的歸屬,陪伴孩子長大的小彬彬與皮克斯都害怕有天被遺忘,而這樣的恐懼被投射到小彬彬身上。雖然孩子終究會脫離童年長大,皮克斯仍希望製作出的動畫能在每個孩子心目中留下獨特的意義,如同小彬彬之於萊莉。
 

接納憂傷 重新認識自己

劇中小彬彬的出現可說是樂樂與憂憂角色比重的巨大轉捩點,從小彬彬因為被主人萊莉遺忘而跌坐在地嚎啕大哭,樂樂與憂憂不同的安慰模式就可以看出。對比樂樂嘗試以鼓勵的方式激勵小彬彬,卻不見效果;憂憂坐在小彬彬旁,感同身受地難過,最後反而讓小彬彬脫離哀傷的情緒,重新振作。


憂憂陪在小彬彬身邊聽小彬彬訴苦(圖片來源/under the mask

當進入網路書局的搜索引擎打上關鍵字快樂,會有上千本教導人們如何快樂的工具書出現。而導演安排的橋段卻發人省思:悲傷或許才是重新開始最好的辦法。小彬彬因為難過萊莉忘記自己,所以更堅定了想要回去找到萊莉的心。正視傷痛,有時才是繼續向前的捷徑。

根據統計,台灣有大約200萬人罹患憂鬱症,原因來自工作或是生活上的壓力,在一天內死亡的人數中更有87%的死亡原因來自憂鬱症。憂鬱症甚至名列人類十大疾病第二名,可見其嚴重性。礙於【腦筋急轉彎】的目標對象是孩童,因此在憂鬱上的著墨稍淺,但細細品味仍能發現其寓意深厚。導演也談及他不願意將一部屬於孩子的電影在悲傷的層面做太多描摹,但如何與悲傷對話的確是人生的一大課題。
 

無懼成長 笑也能帶著淚水

導演皮特‧多克特的作品大多強調一個角色心靈的轉變,【天外奇蹟】描述一個沉浸在喪妻之痛的老人如何在遇見熱愛冒險的男孩後走出陰影、【怪獸電力公司】則是描寫膽小怕人的怪獸如何和小女孩成為朋友。【腦筋急轉彎】同樣強調角色心態上的轉變,但更讓觀眾思考在每個人生階段如何勇敢面對悲傷進而成長,引起更大的共鳴。

為厭厭配音的演員敏迪‧卡靈(Mindy Kaling)曾說:「整部電影最動人的地方在於,他們多努力告訴孩子們,長大是一件多麼困難事情,所以不要害怕難過。」電影看似圍繞在萊莉的轉變,但其實成長才是電影的核心,而難過是一個人成長最好的催化劑。


樂樂與憂憂最後接受彼此都是重要的存在。(圖片來源/Scoopnest

皮特‧多克特也直言:「在美國有多少人害怕難過,他們害怕經歷難過,殊不知哀傷才是身為人類必經的課題。」人得以在哀傷後,反省進而內化成長。導演一如以往運用幽默有趣的方式以及簡單的故事架構製作電影,這次他告訴全世界的大人與小孩:我們都還在成長,不要害怕成長有時會讓人憂傷。

記者 謝萱穎
我可以很快融入人群,卻也很快消逝在人群中 我享受人群,卻也享受自己 我喜歡笑,卻也容易疲累而只剩沉默 在矛盾中,我終至找到自己 我是謝萱穎。
記者 謝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