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文化 未來新趨勢
創客文化 未來新趨勢
記者 王聖安 文 2015/10/04
「如果有人做出那個,我一定會買!」這樣的想法常常掠過人們的腦海,但也僅僅是如此想著,許多人隨即將這個想法拋之腦後。而有一群人卻不同,有了想法他們便動手做,他們崇尚自我實踐,他們是自造者,他們是創客(Makers)。
創客起源 車庫與實驗室
創客是一群人,是一個運動,也是一個亞文化。廣義來說,樂於分享並享受動手做的任何自造者都是創客。而狹義的創客文化,則作為DIY文化和車庫文化的延伸,和單純動手做相比,創客文化更加技術化和科技化。藉著現代科技,常見如3D列印機和雷射切割機,經由設計和操作,將腦中的想法一步一步親手實踐。創客是一群熱愛科技、崇尚自造、善於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的人,腦中創意有無限可能,他們用雙手及電腦,就能把家中變成小型工廠,包辦整個生產線,把創意轉變成實體產品。他們也擁有難得的特性,創客以開放的理念,希望所有人一同交流創意,不吝於分享自己的想法,在腦力激盪之下,製造出更加獨特的主意。
由於定義上的不同,創客文化的起源也有許多說法。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和史蒂芬・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在車庫中一起創造出第一台蘋果電腦,同樣發源於車庫的科技公司還有谷歌(Google)、微軟(Microsoft)、惠普(hp)⋯⋯。這些科技龍頭的創辦人們利用當時的數位技術,從零到有,自造出一個個產品。他們在廣義上都是創客,因此有人說創客文化來自於車庫文化。
而從幾年前開始風靡全球的創客運動,則源自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個人製造實驗室(Fabrication Labortory,以下簡稱Fab Lab)。Fab Lab提供完善的數位設備,秉持著開放、交流和分享的概念,讓所有喜歡玩創意的人參與,在這裡可以創造出任何想像到的東西。漸漸地,它從一個開放空間成為國際性的創客社群。隨著創客運動越來越興盛,Fab Lab也在全球各國創建。根據MIT去年的統計,全世界已經有565所Fab Lab,並且仍持續增加中。由於創客強調開放與分享,Fab Lab幾乎不收費,或僅收取微薄的成本費,並提倡教導孩子發揮想像力,自己動手做。
阿姆斯壯的Fab Lab內部。(圖片來源/waag.org)
創客空間 兩岸大不同
創客空間(Makerspace)是一個讓人們自由創作的空間,在領導創客運動之一的《MAKE》雜誌創刊後逐漸興起。每個人都能打造創客空間,在這裡有數位製造工具、令人放鬆的空間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讓所有創客能夠在這個共享空間互相學習和實現創意。廣義來說,Fab Lab也是一個創客空間,但Fab Lab是個國際性非營利組織,成立需要透過申請,規模、工具和課程都有一定標準,因此普遍將它視為專有名詞。
另一個創客聚集的空間是TechShop,它創立自美國加州,自稱是「美國第一個全國的開放公共工作坊」,與前述兩種空間不同,TechShop是營利組織,採用會員制的TechShop提供更高級和完善的設備,但它不因此失去創客精神,會員之間仍然熱衷於交流與互助,而TechShop也會提供課程讓會員學習技能,使許多人成功實踐自己夢想中的點子。
臺灣與中國之間的創客文化便能從創客空間看出不同。依《MAKE》雜誌統計,目前臺灣約有十五個創客空間成立,它們有著不同的形態,有以共享理念為中心的咖啡館,也有大學生成立的社團,共同在臺灣推廣著創客的理念。Fab Lab Taipei創辦人洪堯泰比喻「臺灣創客是宗教家,大陸創客是企業家。」臺灣的創客空間多為公益性質,保留最原先的創客精神,希望更多人加入空間激盪創意,共享資源並互相學習,並結合文創產業和社會設計,因此臺灣的創客空間較偏向文化和教育。而中國的創客空間則偏向商業,深圳三大創客空間之一的TechSpace便是受TechShop影響而成立的會員付費制創客空間,其中的氛圍較像是創業空間,中國創客空間更偏向於企業孵化器,而這絕大因素是受中國政策的影響。
臺灣創客空間相當多元化,其中有咖啡廳形式的創客空間。
(圖片來源/FabCafe)
創客時代來臨 各國立政策
當科技與匠藝結合,工業將走上新的道路。提出長尾理論的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二〇一二年出版了《創客:新工業革命》,他預測創客時代即將來臨,創客們將帶領第三次工業革命。各國政府顯然也注意到這波浪潮,紛紛立下新政策,以求促進創客經濟的發展。
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將創客視為未來人才的重要內涵,不但在二〇一二年宣布將在四年內在全國1000所學校內引入創客空間,更在二〇一四年舉辦了白宮創客嘉年華(White House Maker Faire),期望美國成為一個創客國家(A Nation of Makers)。美國政府也為創客創業提供資金和培訓,並和眾多大學、圖書館及企業合作培訓未來創客,此舉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對於創客的重視。
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則在今年表明「中國政府支持創客這個產業的發展,激勵大眾創造新的第一桶金。」,他更親自探訪深圳的柴火創客空間。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也成立「創客中國」的平台,以利創客培訓和交易。中國現在已經形成三大創客圈:北京、上海和深圳,而這熱潮還在持續擴散。經中國政府及媒體的推廣之下,創客明顯和「創業」有很大的相關性。與其說他們視創客為一種文化,不如說是一種創新創業的方式。
回歸臺灣,中央政府推動「vMaker行動計畫」,第一階段載著數位製造工具的Fab Truck會巡迴全臺高中職,志工們會提供創客相關資訊,並讓學生們發揮創意動手做。但第二階段「Make for All 數位製造競賽」原定八月結束,卻只見報名簡章和相關資訊,成果無人得知。第三階段則是協辦Fab Lab年會,期待中央對於創客文化的推廣。地方政府中,臺北市市長柯文哲在去年競選時,便參加了創客嘉年華,也親自造訪Fab Lab Taipei,可見他認為創客文化不容小覷。臺南市府則與勞動部一同邀請外國專家舉辦「自造者國際論壇」,高雄市政府也舉辦創客嘉年華。臺灣政府持續打造創客環境,但回歸根本仍須專注經營創客社群。
Fab Truck巡迴至高中進行講解。
(圖片來源/Fab Lab-Hualien)
臺灣創客 未來走向抉擇
把創意變成行動,發揮創客精神,享受動手做的美好,最初由興趣而聚集的創客在近幾年已經開始轉向創業。創客與物聯網,當現今兩大趨勢結合,帶來的經濟效益顯然已經是未來一大議題。臺灣須盡快找到自己的定位,究竟該迎合市場?還是維持最原本的創客精神?兩者之間該如何取捨,值得政府與民間創客們深思。
![]() |
記者 王聖安
我是王聖安。百分百牡羊的熱血衝動,常常有稀奇古怪的想法突然躍進腦中,想到就去做!期許自己能再多一點點的勇敢,不留後悔地去闖。Young Forev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