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止的聲音 唱出心聲
被禁止的聲音 唱出心聲
記者 許馨仁 文 2015/10/11
好的歌曲,就像一本歷史書,也像是一部紀錄片,紀錄社會,敘述整個歲月的故事。歌曲不僅是一部音樂作品,它更是屬於整個時代、整個世代的縮影。而歌詞的創作,是音樂人傳達自身理念的最佳管道,它傳達了對於社會的期待與看法,然而,這個現象在早期的臺灣卻是不被允許的。
臺灣禁歌 語言歌詞皆侷限
臺灣禁歌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早期在臺灣被禁唱的歌曲,主要是因為語言,為了利於統治,日本政府禁止人民唱日語以外的歌謠。而皇民化運動之後,歌曲審查變得更加嚴厲,流行樂受到的侷限更加複雜。
一九三五年發行的歌曲〈街頭的流浪〉,歌詞中寫道:「景氣一日一日歹 生理一日一日害 頭家無趁錢 返來食家己 唉唷 唉唷 無頭路的兄弟」用閩南語唱出人民找不到工作,生活困苦的社會現狀,由於內容對社會具有負面的形容,在發行不到一個月就被政府查禁,成為臺灣的第一首禁歌。
晚期臺灣被禁止的歌曲,大部分是因為歌詞。歌詞內容傳達出對社會的負面印象,或是對特定敏感話題(如:二二八事件)有所描述的歌詞,甚至是使用不符合社會善良風俗的字眼,都難逃被查禁的命運,特別是戒嚴後的臺灣,更是處處設限。
一九四九年呂泉生的作品〈杯底不可飼金魚〉,也是著名禁歌之一。歌詞開頭便以「飲啦」塑造出與三五好友把酒言歡、互相揶揄的景象,提醒彼此把杯底的酒喝光,歌詞的結尾「哈哈哈哈」語調像是酒醉後精神恍惚,又像是帶點無奈的笑聲。整首歌營造出歡樂有趣的氣氛,不時有一兩聲打嗝聲,讓人誤以為這是一首炒熱氣氛的飲酒歌。事實上,呂泉生在歌詞中,寄託了他對二二八事件的無限感慨,深入了解歌詞的涵義後,更能體會他對當時大環境的無奈。
〈杯底不可飼金魚〉酒醉的口吻,道出對社會的不滿。
(影片來源/YouTube)
一九八二年羅大佑演唱的〈之乎者也〉,在海外發行版本額外加了一句歌詞:「歌曲審查之 通不通過乎 歌曲通過者 翻版盜印也」用輕快短促的語句,慵懶搖滾的唱腔,直接唱出對歌曲審查制度的不滿。
羅大佑沙啞搖滾的嗓音,替歌曲增添一分黑色幽默。
(影片來源/YouTube)
直到民國七十六年解嚴後,臺灣的歌曲創作才獲得彈性。而一九九〇年底由趙一豪所演唱的〈把我自己掏出來〉,歌曲節奏緩慢,咬字含糊不清。前段呻吟呢喃的唱腔,以及副歌重複唱著「掏出來」,被認為具有性暗示,成了臺灣最後一首被新聞局查禁的歌曲。
趙一豪音樂風格迥異大膽,被歸類為另類歌手。(影片來源/YouTube)
意識抬頭 諷刺現今社會
現在臺灣的音樂創作界已有了足夠的彈性,描繪現實生活的詞曲創作越來越盛行,不少作詞家透過歌詞,用最樸實簡單的字眼,和不多加修飾的語氣,寫出生活上的大小事,或是使用批判以及警示的口吻,寫出社會上的不公不義,讓世人正視這些問題的存在。
輕饒舌歌手蛋堡的創作〈煙霧瀰漫〉,用藝人吸食大麻的事件為主題,諷刺社會的虛假。歌曲中描繪煙霧瀰漫的奇幻畫面,暗示著吸食毒品的景象。而歌詞中也提及:「大家都亂鬧 新聞都亂報」,諷刺新聞媒體的捕風捉影。歌曲中口哨聲的配樂,營造出輕鬆的氣氛,和吸食毒品嚴肅的形象形成對比,不修飾的髒話更是直接宣洩了不滿,重節拍和押韻的設計讓歌曲更有節奏感。
重口味的歌詞讓〈煙霧瀰漫〉成了蛋堡的招牌曲目。(影片來源/YouTube)
關注社運 議題歌曲興起
有別於戒嚴時期的敏感,現代人勇敢唱出對社會運動的支持。許多社會議題歌曲更是隨著學運的興起,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滅火器樂團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共同為太陽花學運所編製的〈島嶼天光〉,奪得二〇一五年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搖滾樂少了激昂複雜的編曲,用樸實的閩南語,以及像是在訴說故事的溫柔唱腔,讓歌曲更能進入臺灣人的心,副歌處以「天色漸漸光」開頭,用清晨的微光比喻台灣的希望之光,「我欲去對抗袂當原諒的人」更是直言政府是不能原諒的人,歌曲後段設計副歌大合唱,讓原本平實的氣氛轉為激昂。
金曲獎最佳歌曲〈島嶼天光〉(影片來源/YouTube)
同樣是以社會議題為靈感,張懸的歌曲〈玫瑰色的你〉向各個社運人士致敬。透過音樂錄影帶的劇情鋪陳,男主角事不關己地轉著遙控器,諷刺現代人普遍漠視社會議題。玫瑰色的眼鏡原為負面意涵,形容人過於樂觀而自我感覺良好,張懸則將其轉為正面意涵,象徵自己願意對社運人士無可救藥地樂觀正向,支持他們努力為自己發聲。前奏部分使用吉他彈奏,再加入弦樂彈奏出重拍,進入主歌則是重複彈著相同頻率的重拍,節奏感顯明,讓歌曲氣氛變得嚴肅莊重。
張懸〈玫瑰色的你〉(影片來源/YouTube)
語言不限 部落歌曲大聲唱
有別於日治時期政府對臺灣歌曲語言的規範,現今歌手的創作並不受語言限制,不少原住民歌手開始用自己的族語創作,藉由音樂作品讓世人更認識自己部落的文化。
來自臺東的雷鬼樂團MAZTKA,作品裡可以聽到搖滾、雷鬼、藍調以及濃濃的原住民風。排灣族語創作〈Mado Vado〉是首輕快的歌曲,用幽默的手法諷刺部落裡輕浮的男人,歌詞的設計讓臺下聽眾可以和臺上一起互動,曲風搖滾又加入爵士配樂,曲中再穿插一段饒舌(Rap),讓聽眾一改以往對傳統原住民歌曲的印象。
MAZTKA〈Mado Vado〉(影片來源/YouTube)
風氣開放 自我審查取平衡
南非知名音樂家強尼.克萊格(Johnny Clegg)曾言:「審查的根本是畏懼」。或許歌曲審查制度的存在,除了保護聽眾、維護社會風氣以外,更多的原因是畏懼歌曲所傳達的意義,畏懼歌曲可能對社會帶來的影響力。
然而現今社會風氣開放,人民意識抬頭,政府的規範早已無法框住人民的思想。無論是在語言上、歌詞內容上或是歌曲的唱法與唱腔,歌曲的創作已開放許多,但在得到創作彈性的同時,也必須透過音樂創作人與唱片公司的自我審查,思考如何在自由創作與維護社會風氣之間取得平衡。
![]() |
記者 許馨仁
我是許馨仁,台北人。 鼻子過敏,很愛喝開水,食量很大,很杞人憂天,但看待事情很理性。 是最不像雙魚的雙魚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