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期

袖珍藝術 實現手創夢

蔡旺達四十歲投入文創,創作出第一個具有台灣文化底蘊的袖珍屋,並持續為此努力。

袖珍藝術 實現手創夢

記者 王聖安 報導  2015/10/11

藥櫃上整齊擺放著指甲大的白瓷藥罐和藥酒,一格格跟鍵盤按鍵一般大的小抽屜上,寫著各式中藥名稱,其中一格還未關上,原來是正抓攤在藥台上的三帖十全藥方,而旁邊五塊錢大小的木製砧板上,正將高麗蔘切成片。環顧四周,這儼然就是一間以實物十二比一縮小的傳統中藥房,而這出自蔡旺達的一雙巧手下。

袖珍中藥房以鹿港實體中藥房等比縮小而製,每一個細節都十分講究。
(圖片來源/王聖安攝)

 

四十歲轉行 不留遺憾

原本與妻子開辦補習班的蔡旺達,在一次機會下,參觀了臺北袖珍博物館。當時他滿心驚訝,原來有如此精緻又好玩的手作品,然而館內收藏品都是西洋作品,「怎麼沒有東方文化的作品?」這樣的疑問立刻出現在他心中,他認為袖珍屋就是一個文化的縮影,是訴說生活以及文化的媒介,歐洲百年技藝沒有傳入臺灣,因此看不見本土文化下的袖珍屋。蔡旺達談到最初的想法,眼神依舊堅定,「如果能做我們自己文化的,該有多棒啊!」帶著莫名的把握,這樣的想法根植在他心底。

蔡旺達從小就生長在有著「手工藝橋頭堡」之稱的鹿港,小而封閉的老鎮處處皆是傳統手工藝的蹤跡,使得他自幼對於手工藝品便保有濃厚的熱情和興趣,但卻從來沒有機會親手製作,這樣的興趣和遺憾一直存在他心中。

蔡旺達當時已屆四十歲,身體狀況不如從前,「不做就沒有機會了!」人生只有一次,不論結果,試過才不會遺憾。在得到作為錫藝大師的舅舅大力支持與妻子的鼓勵之下,蔡旺達帶著從沒有過的熱忱及源源不絕的靈感,毅然決然開始創作屬於臺灣文化的第一座袖珍屋──神明廳》。
 

首創本土袖珍屋 熱忱不斷

想要做出臺灣文化的袖珍屋,蔡旺達笑說當時他腦中有很多想法,懷抱著莫大的熱情。從手繪製圖開始,蔡旺達將實物仔細測量,等比例縮小,從一把木製的小椅子到精細的燭台,都在他手中一點一點成形。創作一個月後,神明廳就已經有了雛型,蔡旺達形容,當時妻子一看到便落淚,她從沒想過自己的丈夫能夠做出這樣的作品,是無法言喻的感動。

湊巧的是,在作品完成後,袖珍博物館的創辦人林文仁剛好正召集臺灣袖珍藝術家,舉辦交流會。當時八位藝術家各自帶著自己的作品前去,其中不乏技藝更加精湛的老師傅,但除了蔡旺達,沒有人的作品屬於臺灣本土的文化。神明廳是許多臺灣人的回憶,小時候回到鄉下老家,客廳就是祭拜神明和祖先的神明廳,這充滿臺灣文化意涵的作品立刻吸引了林文仁的注意,並在所有人面前稱讚蔡旺達,希望能收藏這個作品。對於剛開始創作的蔡旺達,這無疑是非常大的鼓勵,「不栽下去都不行。」蔡旺達如此形容當時的心情,《神明廳》便成為袖珍博物館第一個由臺灣藝術家創作的收藏品。


神明廳內滿載臺灣人小時候的回憶。(圖片來源/王聖安攝)
 

戰勝現實困境 不忘初衷

當遇見真正的興趣,熱情彷彿能戰勝一切,但現實上卻仍會碰到問題。蔡旺達投入袖珍屋藝術的創作中,同時也需要負責一家溫飽,考量到這個問題,他決定在鹿港開設全臺第一家販售袖珍屋零件的專賣店。開店除了希望解決現實問題,也希望更多對於袖珍屋有興趣的同好能夠方便地取得零件。

然而在開店時,恰逢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襲台,鹿港觀光人數驟減,初踏入行業以及初次開店都令蔡旺達惴惴不安,卻又遇到沒有人光顧的情形,心中擔心不已。所幸這個情形沒有持續太久,過了兩個多月,遇上農曆過年,鹿港天后宮帶來龐大人潮,而充滿臺灣文化底蘊的袖珍屋,也吸引許多人前來,蔡旺達回憶,當時媒體一家接著一家來,幾乎每個月都有專題報導,真的不誇張。

雖然名氣漸增,臺灣市場卻因為沒有收藏袖珍屋的傳統而無法擴大,蔡旺達曾經做出充滿臺灣味的袖珍零件,如袖珍大同電鍋,但仍無法成功打開市場。為了解決困境,蔡旺達將目標轉向政府文創計畫和外銷。

當時文化建設委員會(現為文化部)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都曾請蔡旺達寫創作計畫,邀請他參與文創計畫,然而當官員替換,計畫便隨之取消,蔡旺達無奈地說,那幾次經歷就像是看到希望,卻又倏忽消失。若想外銷國外,則必須做西洋文化的袖珍品,蔡旺達認為這是穩固經濟基礎的機會,在擁有足夠的資金後,再回頭發展臺灣文化。


蔡旺達的西洋文化作品內常有創意小物,如可以播放的電視或仿真火。
(圖片來源/王聖安攝)

雖然需要考量到經濟問題,蔡旺達卻不忘初衷,持續為臺灣文化創作。他曾經耗時兩年,為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創作以一百五十分之一為比例縮小的袖珍作品,也持續做出充滿台灣味的作品,如傳統的「灶腳」。
 

不怕失敗 傳承袖珍藝術 

「不要把失敗當成敵人,把它當成你的好朋友。」這是蔡旺達想和年輕人分享,遇到瓶頸時的應對方式。在製作袖珍屋的過程中,由於每個零件都可能是不同材質製成,常常會遇到失敗或做不出來的問題,但他卻喜歡解決問題,不怕失誤,因為每一個失誤都在指引改進的方向。蔡旺達舉例中藥房中的一個竹盤,需要利用竹條編織,一開始怎麼編都會散掉,但失敗了幾次後,他找到方法固定,最後成功完成竹盤。

近幾年,蔡旺達也投入教學,讓這份技術能在臺灣繼續傳承。袖珍屋藝術是一門綜合性工藝,因此入門困難,蔡旺達便找尋生活周遭的事物,利用簡單的材料做出複雜的成品,為教學設計新方法。他也鼓勵對袖珍藝術有興趣的人一起分工,有人專門做家具,有人便專門做五金零件,完成一個作品便相對省時省力。


蔡旺達讓袖珍藝術不再限於西洋,而是創造屬於臺灣的袖珍屋。(圖片來源/王聖安攝)

蔡旺達在四十歲遇見袖珍藝術,才發覺那是他真正想追求的夢想,更讓他肯定自己,用袖珍的創作為臺灣文化做出巨大的貢獻。

記者 王聖安
我是王聖安。百分百牡羊的熱血衝動,常常有稀奇古怪的想法突然躍進腦中,想到就去做!期許自己能再多一點點的勇敢,不留後悔地去闖。Young Forever!  
記者 王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