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期

獨特解析的創作者 周琳晏

為了喜愛而不停改變,她是不曾停歇的周琳晏。

獨特解析的創作者 周琳晏

記者 楊淑斐 報導  2015/10/25

現今各式各樣的娛樂媒體充斥在大環境中,每天報導著許多速食新聞,只要一篇報導過了時效性,不會再有人去點閱它,就這樣石沉大海,也不會帶給讀者更有深度的內容。許多人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書寫關於時事、音樂、連續劇等評論文章,在這些新興媒體中,《Koszine》,一個具有獨特美感與精煉語言的線上獨立雜誌,以獨樹一幟的文字風格抓住大眾的目光。而她就是《Koszine》創辦人──周琳晏。


《Koszine》創辦人周琳晏。
(圖片來源/楊淑斐攝)

 

興趣 創作的起始

在成立線上獨立雜誌前,周琳晏在高中時代就已經是一位部落客,那時部落格非常地興盛,許多年輕人會利用這個平台抒發自己的心情。周琳晏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但她不只書寫自己的心情故事,更搭上韓國文化潮流。那時韓流在台灣還是剛起步的階段,對當時是高中生的周琳晏來說,同儕間並不會談論太多關於韓國流行文化的話題,所以周琳晏只好往網路上發展,並找到很多有共同喜好的朋友。

經營部落格的初期,周琳晏的文章通常是簡單地評論、介紹新推出的韓國綜藝節目、音樂或是偶像團體。隨著時間推移,部落格吸引了許多網路上的同好駐足,在韓流的這個圈子裡達到了一定的知名度。每當一個人到達了人生或是事業上的一個階段時,對於自己的目標就會有所改變,周琳晏開始想加深文章的深度以及廣度,讓她的部落格變得更加品牌化。創建一個線上獨立雜誌,對當時的她來說是達到目的的最佳捷徑。
 

蛻變 兼具深度與廣度

於是《Koszine》就這樣應運而生,它結合了周琳晏部落格的名稱「King Of Solitude」(孤獨的國王,簡稱KOS)與「Zine」(少量發行與內容自由的獨立出版品),蘊含原本部落格評論韓國娛樂的精神與加深文章深度的野心。周琳晏正式從一名部落客成長到雜誌創辦人,文章的定位也從小品文提升到更加專業的評論,內容不再只是文字一枝獨秀,加上攝影創作等媒材,更豐富雜誌的可看性。

但在自己專屬的網域建立一個平台其實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將經營雜誌視為副業的周琳晏來說,就像在一大片荒蕪的空地上建造一棟房子,有關房子的一切,什麼都要自己來。周琳晏大學的主修是藝術相關,對於網站上的排版、語法與攝影作品的後製等都有基本的了解,減輕了雜誌初期架設上的負擔。也因為在模特兒經紀公司當過編輯,對於媒體的生態還有出版都具有一定的認識,在經營上相對比較得心應手。

目前台灣的韓流興盛,許多與韓國相關的臺灣媒體如雨後春筍般不停成立,周琳晏現在不只寫韓娛,更將觸手伸向不同的領域。對於她有興趣的東西,她都想嘗試看看,例如性別議題與時尚產業等,都是她積極創作的方向。
 

嘗試 培養不平凡視角

周琳晏除了是一名文字工作者,也是一名攝影師。由於她的作品風格大部分都配合專案的主題進行拍攝與後製,對於有她個人色彩的攝影風格,她還在尋找。「一開始攝影的時候會比較喜歡文青跟輕柔的風格,現在就比較喜歡像雜誌《Toilet Paper》那樣色彩鮮豔的感覺。」在文字跟攝影之間,更多時候周琳晏比較喜歡的是攝影。雖然在嘔心瀝血地完成一篇文章後會有成就感,但周琳晏認為自己不是一個文思泉湧的人,相較於在幾個小時內寫出兩千多字的文章,她覺得自己更像視覺動物,攝影還是她最直接的表達方式。

周琳晏現在還是屬於勇於闖蕩的二十代(二十到三十歲),在她身上看到了年輕人尋找方向的影子,從一開始的部落格到線上雜誌,從文青攝影到現在喜歡抓拍(抓取時機拍攝)與色彩強烈的影像風格,她不停地為自己熱愛的事物作出改變,同時在改變中尋找自己真正喜歡的風格。拋棄了大眾熱愛的主流文化,她更喜歡關注一些冷門的話題。在她積極追尋的歲月中,不知不覺地嘗試了更多的東西,評論的角度也越來越多元。

在周琳晏好惡分明、直言不諱的文字下,自然地會受到特定族群的喜愛或是厭惡,但也因為獨特鮮明的寫作風格,讀者可以看到更真實的周琳晏,對於現在這個消息快速流通的時代來說,這個世代顯得更需要留下一些較有意義與深度的討論。對於目前臺灣綜藝節目面臨大環境險峻的問題,她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除了臺灣綜藝目前缺少資金來源與創意之外,韓國與臺灣對於主持人跟製作團隊的重視程度不同,臺灣比較重視主持人而韓國則相反。一個節目如果缺少主持人掌控進行的節奏或是一個製作團隊規劃整個節目的方向,對於節目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這也顯得主持人與製作團隊間的合作平衡非常的重要。


周琳晏二○一二年的攝影作品
(圖片來源/
周琳晏個人網頁


周琳晏二○一五年的攝影作品
(圖片來源/
周琳晏個人網頁

 

轉型 交叉路口的抉擇

《Koszine》成立到目前已邁入第三個年頭,經營上具有一定的規模,開始會有廠商邀稿的情況出現。但在周末以及下班時間處理合作邀約已經擠壓到周琳晏自己寫作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她不想在邀稿的文章內加入太多廠商的元素,如何在廠商邀稿與自己的喜好上取得平衡,周琳晏還在努力。

周琳晏近期也開始思考《Koszine》轉型的計畫,該繼續把雜誌變得更「個人化」,還是做得更像大眾定義的「媒體」?個人化的經營方式可以讓雜誌更具有周琳晏的個人色彩,她可以寫更多自己有興趣的項目,延續比部落格更專業的評論文章。而另外一種像是大眾媒體的經營方式就是擴大現有的規模,廣邀更多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寫稿,使雜誌的面向更為多元。對於自己本身的攝影作品也在考慮是否要開設另外一個平台或是直接與《Koszine》合併,減少經營上的負擔。

有這麼多計畫在同時進行的周琳晏,正體現了年輕人對於自己的未來應該有更縝密的計畫與勇氣。讀者不知道未來周琳晏的文字與攝影作品會轉變成什麼形態,但唯一知道的是,在確立獨一無二,只屬於她的風格之前,周琳晏會一直找尋下去。

記者 楊淑斐
我是楊淑斐,對珍奶異常狂熱;對橘色異常偏愛;對韓樂異常著迷,喜歡一件事情就不會輕易放棄。
記者 楊淑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