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福 做一場純淨玻璃夢
黃安福 做一場純淨玻璃夢
記者 周亭羽 報導 2010/10/10
一生致力於玻璃的發展,他,是巧奪天工的藝術家,是無數個工藝政策的幕後推手,更是全心投入教育的老師──他是台灣工藝發展學會理事長,黃安福。
貧困少年的旅程 玻璃燒出無限可能
|
在交大藝文空間,黃安福老師和海報中的自己合影。(攝影/周亭羽) |
十三歲就跟隨考上司法官的哥哥來到新竹,在黃安福國中畢業那年,哥哥到台中發展。在這個多數人每天還帶著媽媽的愛心便當出門,放學就準時回家的年紀,黃安福卻選擇獨自一人留在新竹過著半工半讀的生活。這一留,便留了四十年。
家在雲林鄉下,因為有九個兄弟姐妹再加上父親早逝,家中排行第八的黃安福早已做好吃苦的準備。「生長在優秀環境下的孩子比較無法承受挫折啦!」黃安福說:「我常常這樣勉勵自己,窮困的孩子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他16歲時進入玻璃工廠當學徒,大部分的人至少必須學習三年又四個月,黃安福只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決定離開工廠走自己的路。
像是故事情節般不可思議:有一個家境貧困的男孩,他國中一畢業就進工廠做學徒。做了一個月後,十六歲的男孩決定離開工廠自己創業。這個決定為他打開無限的可能,還成為一代玻璃大師。
克服困難 感謝兄、嫂肯定
他回憶道:「其實在這段時間真的吃了很多苦!」但是黃安福的眼神很肯定,「其實那時候根本不懂什麼玻璃的專業知識,只是出自於一種對玻璃的喜愛,便毅然決然地開始去做。把這樣的想法告訴大哥後,大哥聽完也覺得很訝異。」黃安福接著說:「然後大嫂把她所有的積蓄從郵局一次領出來,就這樣,她把十八萬全部交給我。」
就是這份支持,讓黃安福克服了種種困難:對玻璃材質的不了解和原料取得的阻礙。他的眼神充滿感激:「其實我真的很感謝我大哥把我帶到新竹來,讓我跟玻璃產生這樣的邂逅、也變成我的終生職業。」黃安福的大哥黃燈煌是台中高等法院主任,大嫂黃斐君則任高等法院議事庭庭長。「我大嫂非常喜歡畫畫,上上個月才辦完個展!」,黃安福語帶驕傲地說:「有他們一開始的肯定,才讓我沒有後顧之憂地發揮,我真的很感謝他們!」
創作不輟 更放眼國際
一開始是製作一些生活器皿和實驗儀器,像杯子、試管和玻璃瓶。藉由不斷製造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用品,黃安福漸漸了解玻璃的特性。他開始製造不同形式的玻璃,也對自己的「玻璃人生」有了更進一步的願景。黃安福說:「我決定參加比賽!」
|
每一朵花都有守護自己的花仙子,作品充滿對大自然的關心。(攝影/周亭羽) |
黃安福在民國八十年到高雄做展覽,去了文化中心和社教館,還有一些民間的藝廊。八十一年就送出參賽作品「荷花」,那一年,「荷花」得到台灣省優良獎。因為在比賽中獲得肯定,黃安福陸陸續續又參加了其它比賽,他的作品因此被更多人看見,也獲得更大的迴響。
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都是來自生活、來自朋友,更來自於大自然。像「花仙子」系列作品便是以現在環境被人類過度開發,所造成的破壞做為思考,擬人化將花仙子結合各類花卉,期以喚起大家對大自然的愛護與尊重。許多作品都以大自然為題材的黃安福有一個理念:一個藝術的創作應該依據它所在的環境而有不同的取向。
這些得獎記錄讓黃安福的視野變得更開闊,於是他決定造訪歐洲,實地研究那些比較先進的國家在玻璃工業的發展上和生活與藝術文化的關係。走過捷克、比利時和義大利等國家後,不但讓自己在專業領域中吸取更多養分,也因此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黃安福說:「他們身上有許多東西是我們沒有想過的。這些國家把玻璃從一開始的傳統產業、從生活中的應用,轉換成工藝,甚至變成國際矚目的產業和文化活動。」
推廣玻璃教育 企圖改變傳統學制
|
黃安福老師喜愛以大自然為題進行創作。 (攝影/周亭羽) |
「離開工廠」是黃安福人生中的重要轉捩點,當他發現,在自我摸索的過程中學到的遠多於傳統學制(必須歷經同樣的動作長達數十年,才能從學徒熬成技師,最後成為師傅)他便下定決心:「我要改變玻璃在傳統背景下的傳授關係。」
他解釋著一個傳統技術養成的約定俗成:「教你一個技藝讓你養家活口必須是有代價的,為了防止技術外流,三年四個月的時間是彼此的盟約,很多人在這樣的限制下,就在玻璃工廠裡做了一輩子。」雖然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但是黃安福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去了解玻璃工藝,這項資源是大自然的,而不是屬於任何一個人的資產。
有了這樣的想法後,黃安福開始為教育奔走。自從八十年得獎後便開始了玻璃的教育推廣,成立新竹市富禮國中附設技藝中心,並進一步培養高中以及大專的玻璃藝術人才。他描述引導學生的心情:「讓我最感動的是後段班的學生,」他說這些孩子大都來自單親家庭,和老師處不好,也常遭同學排擠,他們幾乎要自我放棄了,但是玻璃帶給他們希望。後段班的學生其實不是做不到,在黃老師的帶領之下,甚至連APEC(亞太經合會)都到富禮國中參觀,這些孩子還為大家現場示範製作玻璃。黃安福說:「這些孩子找到自己的未來!」
有一個信念是他所確信的:想要為下一代創造不一樣的未來。黃安福希望在時代巨輪的轉動下,能讓下一代看見自己在這個行業所帶動的成果,就像是我們在看到古人留下的文物時,感受到他們對當時的貢獻,並且能透過作品和他們產生對話與共鳴。而「教育」就是最好的管道。透過教育制度,所有成本由國家負擔,沒有人有權利保留,真正想學的人就能把它帶走。黃安福說:「我想做的就是我教你學,我把我做玻璃的成就和喜悅帶給你,你負責讓整個產業的發展更前衛。」
從十三歲來到新竹就此落地生根,黃老師從來沒有後悔過,因為他熱愛這片土地。這片土地上,孕育了他如同玻璃一般,純淨而美麗的夢。
![]() |
記者 周亭羽
我的名字是周亭羽 媽媽希望把它改成周庭宇 因為這個筆劃柔順乖巧 將來婚姻比較幸福 不愛批判 也不是女性主義者 但是我不聽話 相信不乖巧也能過得很幸福 我不要乖 夢想是一個人去看看這個世界 遇到綠燈就直走紅燈就轉彎地 一直走下去 把我眼裡的風景 寫成一篇篇文章 然後帶給別人一點點什麼 或者是感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