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期

淺談廢文文化

廢文文化並不僅只廢文本身,還包含人們藉由廢文,所衍生而出的互動交流,以及相關的文化活動。

淺談廢文文化

記者 陳緯僑 報導  2015/10/25

現今社會中,許多社群媒體已然與現代人的生活緊密相連,人們不僅透過社群媒體接收資訊、與朋友互動,還能對外發表言論。社群網路的運作,使得生活更加便利,資訊更易收發,然而,由於任何人都能輕易且快速地發表言論,使得社群網站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文章,也間接造成了社群網路上「廢文文化」的形成。廢文文化並不僅止於廢文本身,更包含人們藉由廢文,所衍生而出的互動交流,以及相關文化活動。
 

什麼是廢文

先從字面上的意義來看。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廢」作形容詞使用時,可解釋為「無用的」意思,也因此「廢文」一詞,可由字義解釋為無用的文章。但廢文的解釋並非如此狹隘。

根據二○一五年「高醫期末廢文大賞」的冠軍得主陳思罕同學的說法,他認為,廢文有分很多種,不過當中有個共同點,就是讀者在看完廢文後,往往會有一種「我到底看了什麼啊!」的感覺。此外,陳思罕表示,要判斷廢文,端憑其內容是否空洞、有無內容,並非絕對評判依據,而是以讀者的感覺為主。

實際上,廢文大略可分為三種:第一種,若閱讀者認為文章內容沒有重點、無閱讀價值,如無頭無尾的情緒文,或敘述自己正在做什麼事的動態文,還有「呵呵」、「哈哈」這類只有狀聲詞的發文,都會被大多數人視為無意義的廢文。第二種,文章內容帶有誤導性資訊,或者語意不通、不知所云的文章,常常會被認定為廢文;第三種,文章內容荒誕,引人發笑,像是冷笑話、腦筋急轉彎等,或有趣的虛構故事,也會被當作是一種廢文,但此時的「廢文」是一種對其文章的戲稱,而非批評。相較於一般性廢文,這類「有笑點」的廢文受到較多人歡迎。
 

廢文文化的發展

廢文文化與社群媒體的發展相關,以Facebook為例,由於可以讓使用者任意發表言論,且幾乎無內容審查與箝制,因此人們可以在Facebook上看到各式各樣的文章,當然也包含許多廢文。廢文的出現,有時是因為作者文筆不佳,或者自身資訊錯誤,導致所寫的文章成為廢文,但相較於這種無心之過,很多的廢文是被有意創作出的。

為何創作廢文?這有許多原因。首先,廢文創作可以抒發壓力,放鬆心情。由於廢文不需嚴謹的邏輯與結構,也不用耗費心神組織文句,只要順著心思書寫,直白表達即可,因此,儘管發表的文章對他人而言並無意義,甚至讓人看得一頭霧水,但作者本身已藉由文字達到抒發心情的效果。發廢文紓壓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二○一五年所舉辦的「高醫期末廢文大賞」網路活動,目的就是要讓面臨期末考的同學們,有個抒發壓力的管道。隨後,此活動吸引了超過兩萬四千位校內外學生點選「參加」,並在短短一個多禮拜累積了六千四百零八篇廢文,可見學生們期末壓力之大,積極發廢文紓壓。


高醫期末廢文大賞前十名統計表。(圖片來源/Facebook截圖

此外,發表廢文還可以促進社群媒體中的互動。由於廢文有趣、無明確重點的特性,並常常與發文者的個人狀態、情緒有所關聯,因此有時能引發他人對發文者的詢問、揶揄等言語,甚至藉此開啟聊天話題,進而在留言板中,與其他留言者聊天交流。例如,在二○一四年十月,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系學生許凱智,在同班同學姚煒哲的動態上發布了:「踮起腳尖愛」這句連標點符號都不存在的五字發文。對多數人而言,這可視為一篇無前後文連貫、意義不明的廢文,但此則貼文卻有三十一則留言,仔細觀察,留言者之間除了相互聊天、揶揄外,還張貼許多影音連結,互相分享,交流十分熱絡。因此,發廢文的重點常常不是廢文本身,而是廢文下方的留言互動。

此外,有些廢文的創作目的,乃純粹為取悅他人,引人發笑而創作。例如,有很網友會發表有趣的冷笑話或腦筋急轉彎,自娛娛人,此外,也有很多網友創作虛構性故事,發表誇大荒誕的言論,其目的就是要製造文章的「笑果」,以達到令讀者們會心一笑的目的。例如,台灣著名網路論壇──批踢踢實業坊,就有ID名為「max0113」的網友,發表標題為「我太強了我100公尺跑5秒」的文,但點進去後,內容只寫「就不跑了」四字,就有許多網友在下面留言,認為好笑、有趣,當然也不乏表示無聊、不以為然的網友。

從發廢文的思維、廢文對發文者的影響,以及廢文所帶動的言論往來、人際交流,都顯示出廢文文化的脈絡性,讓人們依循著一套以廢文為中心的系統活動,同時,人們的活動模式也反過來建構著廢文文化。

廢文文化不僅呈現在文章風格與互動模式,更衍生出特殊的現象。例如,許多對廢文評論的流行語出現,像是「沒有最廢,只有更廢」、「廢到笑」、「你媽知道你在這裡發廢文嗎?」等句子,其中「你媽知道你在這裡發廢文嗎?」,更在二○一○年「第二屆批踢踢流行語大賞」中,得到三百零八票,高票當選第十名流行語。另外還有各種與廢文相關的活動或專頁相繼出現,如批踢踢上曾先後舉辦「廢文大賽」、「西斯廢文夜」的活動,而Facebook上則有「高醫期末廢文大賞」、「期末廢文大賽」活動、「廢文台大」粉絲專頁等等;另外,也有許多人將廢文與圖片結合,形成特殊的「廢圖」,並運用於留言或訊息回覆中,形成一股風潮。這些廢文文化所衍生的現象,讓廢文的發展多元化,鼓動人們對廢文的熱情,促使廢文文化更加蓬勃。


由廢文轉變而來的「廢圖」。(圖片來源/Knowing

廢文的爭議性

然而,廢文依然有其爭議性。廢文最常為人詬病之處在於──浪費讀者時間與精神,由於許多廢文前半段的性質與一般文章無異,因此讀者常會誤以為是一般文章而閱讀,讀到最後才發現是篇缺乏意義與深度的廢文,此時讀者便會覺得被欺騙了,更氣惱自己徒然浪費時間和精神在毫無價值的字句上。

此外,廢文佔據版面有時也是個惱人的問題。例如在Facebook上,每則貼文都有固定的版面大小,因此,不論優質文章、一般文章,或是廢文,都佔據同樣大小的視窗,導致有時因為幾則廢文的版面占據,使重要的訊息被擠壓到視窗之外。
 

寫出優質廢文

寫廢文十分容易,但要寫出幽默有趣、受人歡迎的優質廢文卻不容易,因此,若是發文者常貼出不討人喜歡的惱人廢文,容易引起讀者反感。對此,陳思罕表示,要寫出一篇優質廢文,平常可以多看各類文章書籍,累積廢文的創作題材,此外,還可以使用一些熱門影視或時事的「哏」(特殊橋段、笑點),作為創作素材,以提高廢文的趣味性與共鳴,讓所創作的廢文受到更多人喜愛。

記者 陳緯僑
新手一枚,請多指教,呵呵~
記者 陳緯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