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世界 女人的房間
私密世界 女人的房間
記者 林儒均 文 2015/10/25
房間,即是人們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在裡面有自由以及隱私,彷彿處於自己的世界一般。
對於許多人來說,房間是一個理所當然且稀鬆平常的存在,但這也讓人遺忘擁有一個自己的房間所代表的意義。作家彭怡平利用近六年的時間,走訪十個國家,包含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完成了《女人的房間》一書,她以文字記錄與受訪者的對話,以照片攝影紀錄她們在房間中所陳列的擺設,並在其中挑選出四十個案例做為代表,試圖描寫房間、文化與女性權力之間的關聯性。
《女人的房間》走遍十個國家,走進不同世界中女性的房間。
(圖片來源/南方家園出版社)
人與房間與自我
房間與人並不只是單純的從屬關係而已,從一個人的房間中可以窺視出此人的生活,而房間中的所有物,也代表著身體習慣的延伸。除此之外,房間內的每樣物品擺設,也象徵著個人意義。人們在單純的物品上加諸意義與個人價值,再將這些物品置於自己的房間,也是自我的世界。荷蘭詩人大衛・雅各・范倫內普(David Jacob van Lennep)曾說:「『我的房間』中的『我的』
兩字,並不只是表現我對房間的擁有,也表現了我與房間的關係,而這也意味著我在此房間的存在。」而從荷蘭畫家文森・威廉・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的畫作〈在亞爾的臥室〉(Bedroom in Arles)中也可觀察到,其畫中房間的擺設說明了梵谷在當時對於生活的不安以及期待。
梵谷〈在亞爾的房間〉表現自身對於伴侶的渴求。(圖片來源/wikiart)
從房間內探究文化差異
從走訪的十個國家之中,彭怡平在書中置入了兩百多張攝影照片,完整且忠實地呈現了受訪者們的房間擺設。而從每一個房間的裝潢風格甚至到飾品玩物,都能十足地彰顯此人的教育背景、文化涵養以及宗教信仰。
在古巴篇中,葉安娜・薩赫茲(Ileana Sánchez)是位具有一半中國血統的女性藝術家,家中擺飾除了部分攝影藝術是由其兒女所創作,其餘皆為她一手包辦。她的祖父在一九三〇年代為了躲避中日戰爭,帶領家庭輾轉經過當時由英國統治的香港以及美國加州,最後定居在古巴。而在如此過程中,也讓葉安娜的家庭接受了相當程度的歐美文化,因此從她的藝術創作可以看到普普風藝術以及立體派畫風的影子。
接觸了大量的歐美文化與教育,葉安娜與其他古巴居民的文化以及價值觀顯得差異極大。書中提到,古巴有個習俗,女子在十五歲便代表成人,而那年生日便會為她舉辦盛大的慶生,並且拍下一系列沙龍照,做為美好的影像紀錄。但葉安娜卻對於如此的社會風氣感到不以為然,她認為古巴居民並沒有任何資訊去理解自己女兒所拍攝的沙龍照背後影射的涵義,只是純粹認為這樣可能代表著美麗,事實上卻可能隱含著負面涵義,例如妓女、色情,而這些照片卻導致父母必須為了女兒省吃儉用十年。
雖然身於地球村時代,但人們對於自己以外的文化仍然不甚理解,也因此時常憑藉著自己的想像去定義其他文化,事實卻可能不盡如此。《女人的房間》一書以文字紀錄為主,照片攝影為輔的方式,讓讀者在閱讀時能直觀地得知該地文化以及信仰價值,產生對於地區正確的理解。
葉安娜的房間與其自我創作的藝術品。(圖片來源/南方家園出版社)
空間中的象徵意義
本書的創作起源和整體創作過程受到英國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一九二九年的創作《自己的房間》相當大的影響。「女性若要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吳爾芙曾在書中寫道,而彭怡平則在自序裡加強這句話的涵義,她認為,錢與自己的房間相較之下,
房間對於女性來說更為必要,它代表的既是女人的生活空間,抑是女人表達自己思想的私密世界。
黛拉・蒙特哥梅尼(Tera Montgomery)原來居住在美國中部的明尼蘇達州,棄醫從藝,並在一九九六年搬至巴黎,中間歷經幾次搬家過程,最終決定在巴黎的中國城定居。儘管黛拉在訪談過程中提到自己對於巴黎這個歷史悠久、藝術豐富的城市十分熱愛,卻從她最終定居城鎮的樣貌、房間擺飾以及個人穿著可以看出她對於美國仍無法忘懷,但卻奉子成婚,而選擇留在巴黎。
她在架上擺設的骨董相機以及膠捲攝影機,表示她對於自己燦爛的青春歲月致敬以及道別,而牆上懸掛著紐約帝國大廈以及計程車的黑白照片,呈現出即便身處巴黎,卻思念紐約的情感。
儘管書名為《女人的房間》,但彭怡平在書中所要呈現的並不只是「房間」這個元素所要代表的意義。在此書中,女人的房間更像是一個監牢,無論家庭主婦或是職業婦女,皆囚禁於繁忙的日常生活,懷念過往的生活或是故鄉的回憶,只能在與家人或是同居人共同使用的空間中,試著打造屬於自己的小空間,爭取個人主體意識。而這個概念也是彭怡平在自序中認為最有趣的部份,
正由於每位女性與其空間的關聯皆不同,其所打造的小空間才顯得精彩且具有故事性。
每位女性所擁有的故事皆有所不同,也造就了其專屬的私密世界。
(圖片來源/南方家園出版社)
掙脫父權的枷鎖
《女人的房間》此書繼承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被認為是女性主義的發聲器,試圖與父權主義爭取屬於女性的空間。父權主義將家加諸於女性,期待女性服侍男人與家庭,所以家對於女性是種限制,女性主義本可拒絕家庭成為女性的其中一種價值,但事實上家庭卻是人在整天的活動後休憩的空間,因此女人很矛盾地期盼回到家庭之中。女性主義者艾莉絲・馬利庸・楊(Iris Marion Young)認為女性主義者必須面對家所給予的壓迫,並釋放出一個屬於自我的世界,若仍將自己限制在服侍家庭的角色,房子與家庭,依然是父權主義的產物。家即便是個具有特權意涵的地點,卻同時擁有解放自由的潛力,也就是獨自的房間。每個女人在與身邊的物品對話、選擇保留哪些記憶以及選擇建構何種意義以及重新評估後,塑造自己的身分特殊性,並打造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女人的房間」。
對於女人來說,掙脫父權主義的枷鎖的第一步是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
(圖片來源/cosmopolitan)
![]() |
記者 林儒均
我是林儒均,眼睛是很小的一條線。 有著減不完的肥,跟說不完的倔強。 希望有一天可以成為用想像力吃飯的設計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