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英國的第一次相遇
我與英國的第一次相遇
記者 何佳頴 文 2015/10/25
在升上大三的這一年暑假,媽媽終於再也看不下去我一放假就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一副準備在床上天荒地老的架勢,毅然決然將我託付給了長年在英國的好友。於是我一片空白的八月份行事曆就這樣毫無預警地被「英國之行」四個大字填滿,在兵荒馬亂之中打包了行李,經過十七小時的航程,飛往了遙遠而陌生的英國。
初抵英國
我曾去過許多國家,但從未踏足歐洲,對於歐洲的認知也僅止於電視節目或旅遊書。但我對歐洲有許多浪漫的想像:漫步在湖邊的古老山莊、在廣袤無邊的草地上野餐、沐浴在陽光下來一杯英式下午茶,我夢想中的英國更是充滿濃濃的人文氣息、擁有古老的歷史底蘊且步調悠閒的美麗帝國。
雖然懷抱著瑰麗的想像,但這趟為期一個月的英國之旅,對於陌生國度的不確定感,與未曾謀面的旅伴都令我感到忐忑不安。經過一整天的勞頓奔波,抵達英國的我卻已無暇緊張,倫敦十九度的冷空氣也沒能使我清醒,我一股腦兒地衝上巴士,只想立刻抵達預定好的宿舍,梳洗、休憩一番。
與坎特伯里的相遇
我落腳的城市位在倫敦東南邊肯特郡(Kent)內的坎特伯里(Canterbury),坎特伯里是英國最早發展基督教的搖籃地,因此不僅教堂是英國聖公會教徒終其一生必須拜訪的宗教聖地,坎特伯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也是舉國上下的精神領袖。在來到坎特伯里前,我便已耳聞遠近馳名的坎特伯里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以及知名的主教暗殺事件,心心念念地期待著能親眼見證教堂歷久不衰的莊嚴雄偉,與曾經驚心動魄的歷史足跡。
坎特伯里大教堂。(圖片來源/何佳穎攝)
從倫敦到坎特伯里的路上,與臺灣截然不同的風景喚醒了昏昏欲睡的我。農業是英國重要的產業之一,因此路邊多是大片的草原,零星散布著三三兩兩的牛隻與羊群,僅僅是簡單的藍天綠地卻意外的美不勝收。公路上的車子有右邊駕駛也有左邊駕駛,對英國居民來說最平凡的事情卻是令我感到最有趣的景像。巴士司機操著一口濃厚的英國腔英文,中氣十足地與我聊天,自豪地介紹著大英帝國的種種,在不知不覺中便抵達了住處。我下榻於坎特伯里基督教會大學(Canterbury Christ Church University)宿舍,六人一棟的公寓式住宅,有衛浴、客廳、廚房,還有與隔壁宿舍公寓連接的後院,整片宿舍如同一座社區,十分溫馨。歐洲人十分注重隱私與生活品質,宿舍大多是單人房,在後來的英文課堂上,當我介紹我在臺灣所居住的宿舍是四人共用時,所有歐洲同學都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我想這就是這趟英國之旅的可貴之處,每天都能體驗到亞洲與歐洲價值觀的差異與衝擊。
坎特伯里基督教會大學宿舍。(圖片來源/何佳穎攝)
不同的生活
抵達坎特伯里的第二天,我便開始了一個月的英文課程,學校距離宿舍約三十分鐘的路程。第一天上午進行了分班考試,由這一週新進的學員依照程度分散到不同的班級,在等待成績公布的期間,學校帶著新生走了一趟坎特伯里。坎特伯里沒有高樓大廈,城鎮裡大多是幾百年前便存在的低矮房屋,知名的精品店也藏身其中。乍看之下,充滿花朵與矮房的坎特伯里就像鄉村小鎮一般,但它卻是不折不扣的城市。英國以「有無大教堂(Cathedral)與否」做為判斷城市的標準,因此擁有英國最古老宗教建築的坎特伯里,無疑是英國重要的城市之一。而我也終於看到了夢寐以求的坎特伯里大教堂,歌德式的建築不似想像中雄偉,卻莊嚴肅穆,教堂外牆上刻滿了歷屆大主教與國王的雕像,栩栩如生的神態讓人彷彿看到了當年他們身為政治與宗教領袖的傲人風采,帶隊的老師也提到這裡是許多大主教的安息之地,更讓我心生敬畏之情,不由得放輕了步伐,以免驚擾了他們的長眠。
坎特伯里街景。(圖片來源/britishandirishwalks)
下午便開始我在英國的第一堂英文課,班上同學大部分是歐洲人,以西班牙與義大利人居多,上課方式多是兩人一組或多人一組一起討論某個主題。簡而言之,就是必須不停地講話,這時東西方人的差異性便很明顯地顯現了出來:歐洲人講英文的口音其實很重,西班牙人尤其嚴重,發什麼音都會彈舌,常常讓老師也聽不懂,但他們很有想法也很有自信,不管英文好不好,總是能滔滔不絕地講上十幾分鐘,就算被糾正也不感到尷尬;相反的,亞洲人很害羞,常常只講兩句話便算是回答了問題,對於發音及文法更是小心翼翼地深怕出錯。這樣的上課模式令我很挫折,不僅聽不懂西班牙同學的彈舌英文,更對於必須不斷主動舉手、發表想法的開放式討論課程感到抗拒。但在過了幾天後,我卻漸漸開始愛上了這種自由的上課氛圍,任何想法都是被認可的,答案沒有對錯,同組的組員不討論上課主題,閒聊彼此的家鄉與生活,也總是收穫滿滿。東方人與西方人的個性差異也造成了課堂上有趣的現象,當亞洲人終於主動舉手發言時,老師總會喜出往外,激動地勒令聒噪的歐洲同學安靜,讓全班一同仔細聆聽。
下課後,常與朋友來野餐的Westgate Gardens。
(圖片來源/何佳穎攝)
英國人非常講究禮貌,老師曾在課堂上提到:「英國人不會說『Oh my god』,那是美國人的用法,我們會說『Oh my dear』。」由此可看出端倪,太過禮貌的英國人有時甚至會給人冷冰冰的感覺,因此便有傳言認為英國人不太好交朋友。但班上同學大多是義大利與西班牙人,他們如同傳聞中一樣熱情奔放,熱愛聊天與交友,一、兩堂課過後,便會親切地親吻我的臉頰打招呼,熱絡地呼朋引伴一起共進晚餐。因此下課後的生活也是多采多姿的,除了固定參與學校每週一在酒吧舉辦的燒烤派對外,其他日子,我與班上的三兩好友,總會一同到鎮上逛街吃飯,在英國的逛街行程安排必須充滿策略,歐洲的商店總是在下午五點半就結束營業,為了提早關門而請客人離開的情形也屢見不鮮,因此,四點半才下課的我們,總是必須一放學就直奔目標商店,否則常會鎩羽而歸。
我與朋友Maria。(圖片來源/何佳穎攝)
大多數人來英國旅遊,總會選擇去倫敦、愛丁堡等知名的大城市,但英國小鎮恬靜的人文風光才是能真正感受英國的地方。在坎特伯里的每一天總是充滿樂趣與驚喜,二〇一五年八月,我在坎特伯里走過的每一條街、看過的每一道風景,以及與朋友一同大笑的美好時光,我想將會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之中,永不褪色。
![]() |
記者 何佳頴
喜歡旅行,但很會迷路;愛吃,但很挑食;喜歡夏天,卻討厭流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