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期

畫沙 畫人文關懷

沙動畫家邱禹鳳,用質樸的沙畫風格,表達對社會的關懷。

畫沙 畫人文關懷

記者 林湘芸 報導  2015/10/25

她的雙手,將沙子變成創作藝術的材料,畫出一部部動人的影片,她是沙畫家──邱禹鳳。


沙畫家邱禹鳳。(照片來源/林湘芸攝)
 

與沙畫相遇

身為台灣第一位沙動畫家,其實邱禹鳳並非一開始就想踏入動畫界,她笑說因為討厭數學,聽聞朋友說讀藝術可以不用念數學,自己又喜歡畫畫,所以選擇就讀藝術大學。在拍攝電影時,發現動畫能將自己所學的繪畫加入應用,便開始接觸動畫。

有些人喜歡畫插畫,但是因為插畫是單張的圖、沒有時間性,便轉而學習動畫,她卻是因為喜歡紀錄片而鑽研動畫。礙於拍攝紀錄片有太多現實條件的限制,於是選擇用動畫來滿足自己想拍紀錄片的慾望。研究動畫後,她發覺國外其實很多動畫題材和紀錄片一樣,談政治、環保、女性議題,內容並沒有設限,尤其因為是美術畫面,大眾普遍接受度高,影片一開始的目的性不會太強,往往觀眾都是在看完動畫後,才驚覺原來影片所提的議題是那麼硬。

在邱禹鳳就讀研究所一年級時,課堂上看到由美國動畫家卡洛琳.麗芙(Caroline Leaf)創作的沙動畫,當知道動畫是由沙子而非毛筆畫出來時,所有同學都非常驚艷,沙子的透光性以及強烈渲染氣氛的能力深深吸引著邱禹鳳,此時,在她的心中,萌生想要用沙子來創作的念頭。

當時因為學校在山上,不易取沙,剛好室友養貓,於是邱禹鳳用貓砂創作她的第一部習作〈梵谷的微笑〉,用沙動畫的方式呈現文森.威廉.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知名的作品〈星夜〉(De sterrennacht)。


邱禹鳳第一部沙動畫習作〈梵谷的微笑〉
(影片來源/
Youtube
 

時光與旅 關心存活的人

邱禹鳳的作品,可以看見她對人文的關懷,許多作品的主題圍繞在人如何去面對「回憶」,邱禹鳳說:「回憶是很抽象的東西,卻比一把刀還要更有辦法致人於死地。」當經歷完天災人禍,人們為去世的人哭泣時,她想關心那些活下來的人,在夜深人靜時,該如何對抗過去痛苦記憶的侵擾,她認為這是一個相當困難的課題,往往有些人處理不好,便選擇自甘墮落。

二○○一年,一次機緣下,邱禹鳳看到關於慰安婦的紀錄片,對片中阿嬤們的遭遇感到惋惜,正好課程需要繳交一份作品,因此她運用沙子、剪紙創作她的第一部沙動畫〈時光〉。她想要把〈時光〉送給阿嬤們,告訴這些曾經被迫當慰安婦的阿嬤們,有人知道她們的故事,關心她們現在過得如何,當時邱禹鳳也失戀,於是把自己的情感和對記錄片的悲傷情緒投射在作品中。〈時光〉後來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動畫獎,當時影評人藍祖蔚評論她的沙動畫不像一部完整的電影,而是像一首影像詩。

隔年,適逢九二一大地震周年,她創作第二部沙動畫〈旅〉,故事描寫震後倖存的主角回到原本的家,但是人事全非。主角回到故鄉的路程,也是邱禹鳳希望倖存者能夠去走一趟回憶家鄉的旅程,但是走完之後,就把回憶留在原處,不要再帶走。許多倖存者在經歷巨變後,往往會失去自我,影片的最後,主角燒完香,找回自己生命的意義,頭也不回地離開,完成自我療癒之旅,傳達邱禹鳳希望倖存者也能夠從傷痛中重新再站起。

紀錄片讓大家事先知道苦難為何,以及可以從苦難中學會什麼,邱禹鳳把動畫當成是藝術品,有思想、有質感、是獨特的,她想透過動畫傳遞這些訊息,讓大家在觀看動畫的同時,顛覆一般人對動畫就像卡通的印象。
 

用藝術 關心社會弱勢

邱禹鳳認為自己非常有正義感,因此很多作品主題圍繞在關懷弱勢。在發表〈時光〉後,邱禹鳳發現有人開始說她是女性主義者,讓她覺得自己有使命要去關心這類議題,之後出現關於兒童的社會新聞,她也會去關注、保留新聞報導,用作品去紀錄自己的觀察。


二○一五年北投女童割喉案,邱禹鳳為不幸罹難的女童作畫。
(影片來源/
Youtube

社會新聞常常出現關於弱勢族群需要援助的報導,她說:「看多了總會懷疑社會公益到底存不存在?當沒有看到弱勢族群得到很好的幫助、回饋,我就會想用影片去關懷他們。」透過影片去抒發正義感,讓她覺得自己有盡到社會責任。藝術家常被人詬病是很自私、很奇怪的存在,邱禹鳳用她的作品表明藝術家中還是有一群人,不單單是做天馬行空,或是自舔傷口的作品,他們一直在觀察社會,從生活中取材,有時甚至直接以某個歷史事件或社會案件為題材,用影片去做社會公益。
 

遇見神 風格轉變

在受洗後,邱禹鳳的作品風格開始改變。談論自己最喜歡的作品,邱禹鳳不諱言是在自己受洗前的兩部作品〈時光〉及〈旅〉,她曾經問上帝為什麼在受洗後,比較不會像以前一樣有強烈的情緒去拍攝動畫片?而她也找到答案,在受洗前,藝術創作是她的情緒出口,幫助她沉澱心靈;在認識神之後,她的思想被翻轉,生活開始改善,覺得自己沒有什麼苦難,也沒有遇到很悲傷的事,看事情的角度變美好,相較於過去用悲壯哀怨的方式去呈現作品的主題,受洗後的她看待事情的主觀性降低,有時甚至會偷偷用神的角度來談論議題。

受洗後的第一部沙動畫〈末世的禱告〉,以美伊戰爭為題材,邱禹鳳用神的角度看戰爭所帶來的問題,在戰爭的摧殘下,許多人失去生命,而片中她的手入鏡以扮演上帝的手,不斷恢復生命,告訴觀眾戰爭有多麼殘酷。

在當上老師後收入增加,物質生活改善許多,邱禹鳳從關注苦難、災難的議題,轉而觀察生活周遭,自己也認為不應該一直拍悲傷的動畫片,所以她將自己的現況拍出來。二○一三年,高雄市立美術館邀請邱禹鳳在「我們都是蒙娜麗莎 當代篇:蒙娜麗莎MIT」展覽中製作一支短片,那時邱禹鳳離開原本任職的學校,到第二間學校開始新的生活,接到影片邀請,她決定要把女性經歷過挫折成長後,感到喜樂的狀態表現出來。在成為一位成功的人後,她可以傳承自己的經驗,影片中的女性優雅,呈現女性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達到安穩的狀態,甚至能夠分享自己身上所擁有的知識經驗,幫助其他以前和她們一樣遇到困難的女性。
 

堅持自我 為社會盡心

關懷人文弱勢、不帶商業化,是邱禹鳳作品的特色,也是大家給她的評價,邱禹鳳坦言不是沒想過是否要接商業演出,但是她選擇堅持自己的定位,用純樸取代華麗精緻的風格,知性的形象讓公共電視台邀請她在關懷八仙塵爆的公益短片中畫沙,為塵爆受難者祈福。


邱禹鳳與公共電視台合作的公益短片。
(影片來源/
Youtube

邱禹鳳用她的的雙手,讓藝術不再艱澀難懂,讓動畫不再只有娛樂的功能,一沙一世界,在她的沙畫世界裡,畫出對人文的關懷,用藝術為社會盡一份心。

記者 林湘芸
我是林湘芸,時而很感性,時而很理性的雙魚女。 喜歡和校狗玩。 看似瘦弱但其實很能吃,缺點是吃東西很慢。 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為世界帶來一點點的改變。
記者 林湘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