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期

風雨飄渺 強褓中的搖籃

民國一○四年七月一日,幼照法修法之爭總算落下帷幕,但幼教界是否真的變得更好,依舊是個未解之謎。

風雨飄渺 強褓中的搖籃

記者 楊淑斐 報導  2015/11/01

民國一○四年三月七日由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發起的「全民護幼大遊行」,至今依舊歷歷在目。同年七月一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公布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修正條文(以下簡稱幼照法)之總統令,這場萬人遊行阻止原幼照法中關於幼教工作環境、薪資、幼兒園財團化等爭議法條之修法。但時至今日,當時這些法條產生的爭議,似乎仍是無解之謎。


今年三月七日的「全民護幼大遊行」(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教育 適性多元發展

現今家長大部分擁有大學以上的教育水準,對「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的感受更加深刻。因為家長對幼兒教育(以下簡稱幼教)的期許,標榜不同教育方式的私立幼兒園(以下簡稱私幼,公立幼兒園簡稱公幼)如雨後春筍般林立。「許多大都市的家長對私幼趨之若鶩,公幼的招生已經不如既往了。」在幼教業任職多年的老師Sally說。私幼為了增加就讀率發展出「雙語幼兒園」、「主題式幼兒園」及「純美語幼兒園」等吸引家長,與公幼「適齡學習」的教育宗旨大相逕庭。比起公幼的低廉學費,私幼多元化的教育在招生誘因上更勝一籌。

美語作為現今強勢語言,家長對於如何培養孩子的外語能力無不絞盡腦汁。私幼為回應家長期待,聘請外籍老師(以下簡稱外師)教授幼兒美語,但根據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幼兒園不得聘用外師,由此可知,在私幼任職之外師全是非法從事幼教工作。不肖私幼為規避政府查緝,常與外語補習班合作,或將外師當作「陪伴小孩聊天的人」,規避手段不勝枚舉。政府在查緝無門之下,態度日漸趨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外師的美語幼稚園應該會對孩子的外語能力比較好。」目前育有一女的Mina表示。這種觀念為私幼非法聘請外師的一大導因,家長不僅願意支付比一般私幼更高昂的學費,也在無形中漠視非法聘用的情形。

在幼教業任職三年多的老師葉乃寧指出目前外師與台籍老師(以下簡稱台師)最主要的問題:薪水差距。「外師與台師的人數,依我目前的經驗還是以台師較多,但我知道薪水差異很大,他們的薪水是我們的兩倍多,工作內容卻較少,只著重在教育那塊而已,這是目前很常見的問題。」台師具有幼教專業、工作時長比外師高出很多,但薪水只有外師的二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一。「我覺得外師幼教專業是其次,對我們家長而言,外師授予的就是他外語的部分,其他的幼教經驗會由台師來輔助。」Mina認為台師雖有其專業,但外語還是交給外師較為恰當。外師與台師的薪資問題截至目前為止依然處於兩難,該從家長觀念下手抑或是強制取締私幼非法聘用,對於政府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育與利益 孰輕孰重

公幼教師起薪約四萬兩千元,教保員起薪約三萬一千元,但私幼教師起薪只有兩萬多元,教保員甚至更低。雖然私幼教師薪資較低、工時長,但公幼教師甄試錄取率低,私幼是他們在幼教業的唯一出路。「這就是我身為業者這麼多年,一直希望現在的社會新鮮人,要用正向的態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先不要論薪資酬勞,先努力增加自己的籌碼,社會確實是現實的,只要你有好的條件,我們一定會給予合理的待遇跟福利。」經營私幼多年的劉園長認為,即使私幼的待遇不如公幼好,但如果年輕人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幼教工作,努力也會回饋在薪資成長上。

日前幼照法修法預訂將第七條對私幼業者的評鑑補助改成無差別化補助,意即即使某一私幼評鑑沒有過關,還是可以向教育部申請補助。目前私幼調漲學費須向政府申請,條件是教保人員薪資需佔私幼全年總收入40%以上或是目的為增加硬體設備等。原推動修訂的目的是希望減低家長以及私幼業者營運的負擔,但事實證明許多私幼教保人員薪資只佔總收入的10~20%,故引起社會大眾爭論此舉是否有利益先於教育之嫌。

即使部分良心經營的私幼以合理的待遇對待教師,還是有不肖的私幼業者會制定不合理的規定扣除薪水,例如會議未到、家長客訴、衣著未符合規定等等。Sally因教育問題與家長產生摩擦時,私幼業者並不會特意介入調解紛爭,不冷不熱的態度不僅會使紛爭更加擴大,幼教師也會對幼兒園感到心寒。不肖私幼業者不願調漲教育人員薪資與支持、尊重他們,使得私幼教師流動率極高,甚至導致幼教師不願再次從事幼教業。
 

超人教師也是人

目前幼照法第十八條規定招收三歲以上至入國民小學前幼兒之班級人數在十五人以下,需配置一名教保服務人員,十六人以上則需兩名。「我小孩之前待的班級有一名幼教師跟一名助理老師,但那個助理老師也會到其他班幫忙,等於兩班只有三名幼教師。」Mina小孩的班級人數在十六名以上,此情況明確指出不肖私幼規避法律漏洞的手段。依據此法律規定,教保服務人員與幼兒人數比應為一比十五,甚至更低,私幼此舉不僅加重教師負擔,也讓超收人數的問題漸漸浮上檯面。

「現在的家長很注重個人性,班級人數多真的造成很大的壓力,孩子有個別差異,而家長也是,我們當老師的必須要注意更多,必須要照顧更多方面的需求。」葉乃寧指出因為時代觀念的變遷,家長更注重在校的受教權,但班級人數過多也讓幼教師分身乏術,在幼兒與家長間疲於奔命。現今行動裝置盛行,人手一「LINE」已是常態,家長常會藉由通訊軟體與老師溝通,原本立意良善的親師談話卻漸漸地變了調,部分家長會在老師私人時間不停追問幼兒在校情況,造成老師莫大的精神壓力。

為因應幼兒園日漸增多的才藝課程,教師需花費更多時間備課、準備勞作教材、設想新課程,在幼兒園待到晚上十點、十一點已是常態。雖然教師可從孩子們的進步與家長認同獲得成就感,但日復一日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依舊壓得他們喘不過氣。


社會大眾應該開始思考,台灣的幼教環境是否適合就業以及教育。
(圖片來源/世界經理人
 

人才出走 台灣的未來

私幼教人員工作負擔日漸加重,薪水卻沒有成正比調漲,家長與私幼業者不應將教育視為服務業,對教育人員而言,教育是一項志業,台灣的幼教人員值得更好的待遇。

教育不應被扼殺在搖籃裡,台灣一年培育的幼教人才不計其數,但真正從事幼教的卻一年比一年少,新加坡自二○一四年起,來台徵求幼教人才,開出的起薪待遇、工作時數都優於台灣私幼。台灣的幼教人才是否會因此出走,未來幼教師資源是否缺乏,都是台灣政府應該重視的問題。

記者 楊淑斐
我是楊淑斐,對珍奶異常狂熱;對橘色異常偏愛;對韓樂異常著迷,喜歡一件事情就不會輕易放棄。
記者 楊淑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