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期

第一印象派

生活中的小插曲之一,不經意間把我帶到自我探索其中的領悟的思考模式。

第一印象派

記者 王雪琪 文  2015/11/01

「我點了一盤茄汁義大利麵,給你嚐一口。」看著那一盤擺在朋友──小吳面前的番茄風味義大利麵,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確實令人難以抗拒。但我卻斬釘截鐵地說「不要」,拒絕吃下送到我嘴巴前面的那一口麵。會如此狠下心拒絕,是因為剛念大一的時候在學校餐廳,我點了一盤讓人難以下嚥的番茄肉醬意大利麵,口味非常地酸,也許是番茄放太多了。從那一次之後,只要是到義式料理餐廳用餐,我絕不會跟番茄相關的料理對上眼。


番茄特濃的義大利麵破壞這道料理原本的水準,也讓我的味蕾對它
產生畏懼。(圖片來源/厚生廚房
 

小吳了解原因之後,不但沒有因為我無情的拒絕而生氣,反而認為我是第一印象主義者。我不解為何厭惡食物會與第一印象扯上關係,通常第一印象都用在人物上。小吳好心地提醒我,希望我不要在生活中也以第一印象評斷人們。「你只是無意吃到了一家手藝沒那好的餐廳料理,並不是每一家餐廳的番茄義大利麵口味都一樣。」的確這道美食味道不差,可是因為第一次不好的經歷導致我不願意給其他餐廳的料理一個機會。在小吳看來,第一印象也會讓我直接斷定一個人的好壞,而這對自己來說其實並不好。
 

自我反省 理解自己

我也深深地思考,自己確實曾仰賴第一印象評斷一個人。高中時期常會靠對方給自己的第一印象來與對方交朋友。有的跟我建立了永固的友誼之情,因為對對方的第一印象不僅是有素養和內涵的,而且趣味相投;有的卻因為在相處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真正的個性其實和第一印象有很大的差異。我經常在與很健談的人相處過程中,感受到他的熱情和友善,但時間久了卻明白對方所謂的健談,是將我內心不願被知道、只讓自己信任的人懂的秘密,轉換成茶餘飯後的八卦,因此深感到被背叛。我知道如同親人的小吳是希望我能明白,靠第一印象來與別人建立的人際關係,雖然能夠直接避免再次受到傷害,但也會因為過於保護自己,不願在與人相處的過程受傷,而錯過了適合自己或喜歡的人、事跟物。

事實上,我並不是真正的第一印象主義,只有對於人類以外的事物才比較常以第一印象的方式處理。我常藉由別人的閒話家常,了解一些雖然不相干卻認識的人的模樣。但若是只透過單方面的聆聽去了解一個人,通常只能得到推斷,而沒有正確的結論。直到自己遇見被討論的主角,和他相處之後才發現原來本人和謠傳有很大的不同。在自己遇到的人之中,十個裡面通常就有九個其實並非真如謠言中所說的那樣,我也因此不斷地反覆思考,人不能將兩人初次見面的言行舉止、衣著打扮作為往後交往的依據。這些靠感覺推理出來的觀點,只會在無形中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偏移到不切實際的方向。

對我而言,與別人的相處是為了要了解對方,而不是以第一印象評斷一個人。那是在高中時領悟到的一門學問。在高二的暑假,我到大型書店當了短期的門市銷售助理,漸漸地明白第一印象也適用於服務業上。顧客上門來光顧,除了買賣交易之外,員工的服務也會影響顧客觀感。一個簡單的互動就能讓顧客感受到員工的親切,甚至產生歸屬感。顧客不僅因為書店的行銷手法消費,服務的第一印象更會影響顧客往後光顧的機率,這是我在那裡工作所中悟出的一個道理。


真正需要實踐第一印象的,是職場上的交際手腕。
(圖片來源/
The Adventures of Business Cat
 

體會生活周遭真正的一切

每一個夜晚睡前,我總會給自己三分鐘的時間,檢討當天所發生的事,思維開始運作,產生很多的為什麼。而有件事縈繞在心上,總是讓我想不透:人是否總是活在八卦當下?

舉例來說,身邊有一個群體很愛聊八卦,總是談論他人最近又發生了什麼事。所謂八卦,也不過只是他人身上發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像是大四學長在宿營期間特別照顧大一學妹,是否要展開進一步的人際關係發展等等。因為現在少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人,一件事一傳十、十傳百,確實容易讓人信以為真。而這種娛樂性高又稀奇的事情,總會吸引到不少人的討論,這也證明他們不會查證事情背後的真實性,只是為了一起起鬨而四處不停地談論罷了。雖然我並非當事人,可是身為旁觀者難免會感嘆,跟我年紀相近的人為什麼要拿別人的事高談闊論呢?他們是否曾為當事人著想?或許他們不了解學妹備受照顧的原因,只是單純因為學長的職責,有義務照顧晚輩而已。一個群體為了提升內部的凝聚力,而選擇透過八卦拉攏,是非常愚鈍的作法。不僅會間接傷害到當事人,也使其莫名地被放大化。

八卦其實褒、貶兩種含意,當一件八卦被確定為事實,那麼八卦就只是一則訊息的傳遞。但若一件事只有無中生有的推理,事實上並非如此,那麼八卦就會對當事者造成傷害。一直以來,我並不會對談論八卦的人感到厭惡,但會反感。因為以非黑即白的方式談論一個人,不僅欺瞞大眾也傷害他人,實為惡劣的行為。因此,我從以前的第一印象中所學習到的生活教訓,給自己訂定了一個做人原則──對於任何一件人事物,講求真實性。我想到在自己生活的環境中,每一個人盲目地去判斷社會大小事的好壞,不就是仰賴第一印象的社會表現嗎?我們能活在這世上,無疑是為了能感悟人生的意義,真正地感受明白每件事。我們生活中遇見的每一個人,都有他出現的目的,我們的生活也不應該被毫無根據的推理擺布。
 

用心去了解生活背後的故事

我不喜歡聊八卦,但有時候還是會主動去詢問一些人最近過得如何,是否發生了一些事。當然了解之後,也不會隨意向他人說起當事人的近況。除非別人問起,我也只是概述一下,若是想了解得更詳細,可以找個時間約當事人一起聚餐聊天。生活不要老是被八卦牽著鼻子走,甩開第一印象給自己的成見,實際去發展人際關係。

國、高中時的校園,在入口處的建築物上有一行英文箴言,寫著「分享與關懷是我們的生活方式(Sharing and Caring is our way of life)」。就像是在給我們生活的告誡,在應對每件一事,要發自內心去執行;對待每一個人,用真誠的態度跟他們相處。多關心身邊的人,多分享自己人生有意義又豐富的歷練。直到自己長大的那天,我才明白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每一件事,都與這一句箴言背後的意義息息相關。活在這世上,就是要用心去感受和了解生活的每個大小事跡。

記者 王雪琪
王雪琪就是我,不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南洋那裡有個地方叫做馬來西亞是我成長的地方。每天認真過日子,對生活的態度簡簡單單。喜歡就喜歡,該做就做,認真時就該認真。沒做很重要的事時,基本上思考能力都是處於睡眠狀態,在人群談話中總是不在狀況內,所以身邊的人總覺得我在發傻。我最愛吃香喝辣,山珍海味對我而言其實就是家裡可愛的媽咪煮的家常菜。
記者 王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