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第86期
- 對一個錯誤社會的《告白》
對一個錯誤社會的《告白》
大家常用「信賴」這個詞彙來描述師生之間的關係,但當這個信賴已經瓦解,甚至傷害了自己摯親的時候,老師會怎麼去抉擇呢?在書中,老師選擇了違背倫理,進行她的報復計劃。悠子在結業式當天向全班學生剖析真相,並在犯案的兩位同學的牛奶裡加入HIV病毒。也因為這樣,這兩位同學雖沒有接受法律的審判,卻受到內心以及同學們自認為正義的制裁。
對一個錯誤社會的《告白》
記者 林嘉敏 文 2010/10/10
這個告白,並不是「愛的告白」。
 |
在日本成為「告白旋風」的《告白》帶來了震憾的教育(圖片來源/博客來) |
六個關鍵角色的「告白」
擔任一年二班班導的中學女老師,悠子,在校園游泳池內發現自己的四歲女兒意外溺斃。但她發現這並不是一件單純的意外,而這是一樁謀殺案。殺害了自己女兒的兇手,不是別人,是自己最寶貴、最珍愛、最純真的學生。他們的犯案動機很簡單,一個想要吸引別人的注意,而另外一個,則是想要證明自己不是失敗的人。
大家常用「信賴」這個詞彙來描述師生之間的關係,但當這個信賴已經瓦解,甚至傷害了自己摯親的時候,老師會怎麼去抉擇呢?在書中,老師選擇了違背倫理,進行她的報復計劃。悠子在結業式當天向全班學生剖析真相,並在犯案的兩位同學的牛奶裡加入HIV病毒。也因為這樣,這兩位同學雖沒有接受法律的審判,卻受到內心以及同學們自認為正義的制裁。
《告白》是湊佳苗的處女作,在2009年榮獲本屋大賞的第1名,成為觸目的作品,2010年更翻拍了同名電影。全書共分為六個篇章,以獨白式的寫法,運用第一人稱一步一步地剖析真相,讓讀者將心比心地站在受害者親人、嫌疑犯學生、嫌犯的家人以及班上的女同學的角度,去詮釋整件事情背後發生的動機以及心理狀態。令人頭皮發麻的是,不管是從哪方觀點、角度,最後都會得到讀者的認同,更讓我們去反思現代的師生、親子關係,以及整個社會的脫序狀況。在最後一個章節,作者更帶來了一個震憾的結局,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張力,讓讀者再度去深思倫理以及正義的分歧。
這本書的結局,讓讀者不禁去思考:到底問題是出在哪裡?像是無法改變的命運一樣,事件與事件緊密得切合。如果老師沒有自行報復的話,是不是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但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失敗者就殺人,這樣荒謬的事要老師怎麼去原諒?畢竟老師失去的是活生生的一個女兒,也是她的全部。現在的法律無疑的對孩子太過於寬容,但這個報復的行為又是否正確?每個人的觀點都不一樣。
沉浮於社會巨大脈動中的人類
作者真正想探討的問題不只是這樣,她巧妙地把整個社會現象濃縮到一本小說裡面。這個社會隨著資訊的膨脹,科技的發達,人的注意力越來越低,心與心的距離越來越遠了,就算是一起生活的家人,也不知道彼此之間每天發生的事。缺乏了溝通,所以人才會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放在心裡,不能釋懷,越來越變得自卑、內向、寂寞……在這本書中,兩位同學都很像,他們都是這個發達社會中的被忽略的人。犯人之一的同學A 希望憑藉著自己的發明讓久未通訊的媽媽可以注意到自己,同學B 希望憑藉著幫同學A犯案而被認同,並獲得他的注意,希望得到一份友誼。
 |
看似和諧的一年二班,卻發生一連串的悲劇。(圖片來源/《告白》官網) |
他們的動機都沒有錯,他們只希望得到關愛、認同,這是小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的。作者希望透過同學A和同學B的家庭,剖析現在社會的親子關係。同學A在成長最關鍵的時候,父母離異了,對母親的過度思念會被人說成是「戀母狂」,他的思念勝過一切,甚至思想扭曲,以為做了轟動的事情母親就會關懷他,愛護他,永遠待在他的身邊;同學B有美好的家庭,爸爸努力工作賺錢,媽媽在家裡相夫教子,但母親的過份期望,讓同學B受到一定的壓力,過度溺愛的保護自己的兒子,也令同學B漸漸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所以希望做一些自以為成功的事情來得到別人的注意。
《告白》這本書之所以引起這麼大的爭議以及討論,是因為很難定論誰對誰錯。在《告白》裡面,沒有明顯的善跟惡,也沒有所謂的正確和錯誤。作者擅長利用第一人稱的手法,把事實描繪得淋漓盡致。當讀者親身代入那個角色以後,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想法竟跟他一樣,而不同於旁觀者可以按社會的既定秩序以及道德觀去評價這些行為。
其實,他們都沒有錯,錯的是這個社會。
沒有人是錯的 錯的是荒謬的社會
在這個物質、資訊豐裕的社會,人是貪得無厭的,他們的慾望只會受到外在環境──社會──控制。社會限制人類的慾望,並成為一種節制性的力量,但當社會約束破壞之後,社會對個人習性的控制影響將不再有效,造成了社會結構的脫序。
「經濟的富裕,刺激人們的慾望而造成脫序的危險。」這個社會就是因為科技發達,而造就了很多人為追求財富而不斷拚命工作,忽略了自己的家庭,也忽略了身邊的人的感受,造成很多不能彌補的破碎家庭,也出現越來越多家庭悲劇。很多時候,社會把這種脫序的狀況歸咎於教育,同時也給教師冠上了「神職者」的名銜,令教師的壓力越來越大。
社會的進步,學生要學的知識越來越多,而知識的豐裕會令他們不斷地追求更優質的生活,同時也會不斷去比較,並將自己的主觀思想加諸於社會,批評那些貧窮的人不求上進,認為他們就是所謂的大眾,其他人則成為了「尼特族」、「家裡蹲」、「電車男」……。
就如同在《告白》這本書中,犯罪者和受害者其實都沒有錯,造成最後結局的,是這個錯誤的社會型態。
 |
記者 林嘉敏
你好,我是嘉敏。
有著正反不一樣的性格,
很愛笑,因為很樂觀;
也很愛哭,因為想太多,
一個傳統的天秤座女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