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期

嬰兒整形 探討美的定義

「美」不侷限於外在,內在的美才是真美。探討嬰兒整形如何讓兩個家庭帶來難以抹滅的影響,以及整形的意義。

嬰兒整形 探討美的定義

記者 王雪琪 文  2015/11/22

整形是透過外科手術改變自己身體的外觀,來達到極致美麗的外表,可是去接受整形的人,並非因為天生的身體缺陷或傷殘,而是想讓自己變得更加亮麗出色,像是割雙眼皮、墊下巴、隆鼻、隆胸等。整形也稱為醫學美容(簡稱醫美),目前在台灣頗為盛行,對象幾乎是以女性為主,少部分男性也逐漸加入整形的行列,年齡層也有從青少年擴展到中老年的趨勢。

醫美診所在台灣日漸普及,意味著整形這件事被台灣社會接納,但還是存在爭議,有一些學者針對「真美」與「偽美」在辯論著,那些追求後天美麗而接受醫美幫助的人,是否違背了上帝創造給我們原始外貌的意義?又如果我們從一出世就對外表進行一些「調整」,會不會未來因此而有所改變?


《嬰兒整形》探討整形的未來及對社會的衝擊。
(圖片來源/
博客來

台灣文學小說作家秀赫(本名許舜傑),以整型議題寫出《嬰兒整形》這一本長篇鉅作,他在小說中設定四個人物:父親、母親、女兒以及整形醫生,從各個角度來討論假設剛出世的嬰兒就進行整形手術之後,可能會遭遇的狀況。這本書被喻為「意念先行」的話題性小說,探討未來的十年若嬰兒涉入了整形風波之中,給兩個家庭甚至是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跨領域討論「美」從哪來?

秀赫在小說中除了將討論中心放在整形,也在小說中加入許多文藝面向的知識配合嚴肅議題探討。音樂、美術、文學、攝影和哲學,都圍繞著小說的內容,尤其美術的部分,他把父親職業設定為一名華裔法籍的畫商徐絜,具備對古代與現代藝術的知識。小說內容鋪陳,讓幾乎有上百位的古代著名畫家,以及他們的著名畫作現形。這些畫作背後的意義,實際上是做為人物與人物之間討論相關議題的開端。例如藝術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畫論》(Trattato della pittura)中,曾提問:「繪畫是不是藝術?」這句話被引用在徐絜和整形醫生戴晴哲所討論的內容之中。整形是不是一種藝術?醫學能否創造美?秀赫在小說中巧妙利用藝術的論點去延伸醫美的發展,呈現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對於「美」所抱持的相異觀點。


達文西也曾在《畫論》中提到:
「人物的面孔不能
雷同,同樣的動作切忌重複。」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藝術無法與醫學二合為一

藝術的美,是用雕刻、繪畫去創造的,但那是死板的藝術,想讓「美」能更深層地展現,唯有靠人們的思想和繪畫技巧的提升才能做出令人驚艷的作品。外表的美,則是將先進的醫學科技及時尚美感結合在人體身上,幫助整形的人達到他們心目中想擁有美麗外表。當徐絜及戴晴哲進行討論時,因兩人觀點不同而產生了衝突。

「我已經意識到醫生您在藝術史上所扮演的革新角色,那就是直接以人體創造大自然才有的美。」徐絜認為戴晴哲所擁有的嬰兒整形技術,屬於天然之美的發展,剛出世的嬰兒接受戴晴哲的整形手術後,臉部完全看不出整形過的痕跡,隨後在成長過程中,慢慢把所謂理想之美的樣貌呈現出來,跳脫以往的整形技術。但是戴晴哲認為,醫學中存在著藝術,但醫學終究是醫學,如同藝術有所謂的醫療性質,但藝術終究是藝術,兩者之間保有關聯性,卻依舊獨立。


整形醫生不會把富有色彩的藝術肖像,做為整形參考的範本。
(圖片來源/
Infini HD

徐絜與其妻子王敏娜,也就是嬰兒的母親,帶著自己的剛出世女兒徐摩珈來整形,其實他們並不敢正視這件事,因為新生兒接受整形違反道德倫理,不被社會所接受。所以在跟戴晴哲的討論中,徐絜試圖想把這位整形醫生拉進自己的思想空間,也要他承認這間提供嬰兒整形的診所,是為了要在新生兒的臉上,打造出一個以藝術的美來決定的樣貌,但卻被戴晴哲反駁了。
 

「美」不侷限於外在

在父母眼裡,孩子擁有美麗的外表是他們的理想,似乎代表對日後的生活會更好。身為母親的敏娜,當初送未滿月的摩珈去整形時,並沒有跟徐絜一樣有這樣的想法,但隨著女兒一天一天長大,長相比想像中更美麗令她欣慰,卻也最痛苦,因為她無法將自己曾帶摩珈去整形的事親自告訴摩珈。不過她一直認為,無論女兒有沒有進行過手術,只要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擁有從內散發出的善良氣質,對她來說,這才是最美的地方。一直以來她沒辦法接受她丈夫徐絜和自己帶女兒去整形,理由是為了透過外表來教育女兒,可是隨著孩子長大,也就慢慢釋懷這件事,只因為慶幸摩珈不像父親,是一個過度堅持表面形式之美的人。


在追求修飾美時,往往忽略了許多未修飾的人事物之真實美。
(圖片來源/
名言簿

但是在摩珈的成長過程中,一直困擾她的卻是父母為她打造的樣貌,她很漂亮又與眾不同,但是摩珈卻認為很不真實,因此萌生想整形的念頭。在自己不知道小時候曾整形的情況下,回到戴晴哲的診所尋求整形,看到這一位曾經動過刀的孩子如今有如此出眾的外貌,戴晴哲內心激動之外,也說服了摩珈打消整形的念頭,解決她對於美的認知是一種「外觀上的病」。一個人毫不掩飾自己從內而外自我表現,這就是美。
 

弊多於利的嬰兒整形

如果有天嬰兒整形在現實社會中盛行,那社會所受到的影響必定弊多於利,嬰兒整形也許能實現父母心目中孩子的理想樣貌,幫助孩子往後生活的發展更好,但換個角度思考,如果天下父母都以同一個美女或帥哥做為孩子未來樣貌的參考,日後當這些孩子長大,可能會出現許多不同的人,卻擁有同樣臉孔的詭譎現象。

就像戴晴哲的女兒依希,正是因為上一代整形事件的受害者。當戴夫人藍雪誤會戴晴哲手上一張女人的照片是他喜歡的女人,事實上卻是徐絜請戴晴哲賦予未滿月的摩珈照片中女子的模樣。而在依希出世後,藍雪刻意把依希的臉也複製成同一個樣子,儘管技術上,不小心讓依希的臉部受到了許多傷,但不至於影響到臉部的完整型態。然而與摩珈幾乎如出一轍的模樣,不禁讓依希懷疑起自己是否真的是戴晴哲和藍雪的親生女兒。

無論是嬰兒還是成年人整形,這本書想傳達給社會,「美」不是僅止於外表,而是一個實體的本質所散發出的正面能量還有內涵。無論一個人是先天或是後天的美,如果內心不美,都無法和真正所謂的「美」有任何關聯。

記者 王雪琪
王雪琪就是我,不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南洋那裡有個地方叫做馬來西亞是我成長的地方。每天認真過日子,對生活的態度簡簡單單。喜歡就喜歡,該做就做,認真時就該認真。沒做很重要的事時,基本上思考能力都是處於睡眠狀態,在人群談話中總是不在狀況內,所以身邊的人總覺得我在發傻。我最愛吃香喝辣,山珍海味對我而言其實就是家裡可愛的媽咪煮的家常菜。
記者 王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