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期

迷幻享受 低著頭的搖滾

瞪鞋搖滾以效果器、穩定的鼓點、貝斯線,及主唱的呢喃創造出特殊的迷幻音牆,使聽眾彷彿置身另個次元。

迷幻享受 低著頭的搖滾

記者 呂安文 文  2015/11/22

搖滾(Rock’n’roll)起源自一九四○年代的黑人節藍調奏(Rhythm and Blues,簡稱R&B),並結合了鄉村(Country)、爵士(Jazz)、福音(Gospel)等不同類型的音樂,一九五○年代開始在美國造成一股流行,尤其是六○年代的嬉皮(Hippy)更是將美國的搖滾帶上一股高峰,接著風靡全球。
 

搖滾 不只是電吉他

大部分的人想到搖滾,腦海中出現的不外乎是:樂團、節奏快、拍點重的鼓聲、電吉他、嘶吼,甚至叛逆、熱血沸騰,雖然這些都是搖滾的一部份,然而「搖滾」其實有許多不同的分支,如常聽到的後搖滾(Post-rock)、前衛搖滾(Progressive rock)、金屬搖滾(Metal rock)、電子搖滾(Electronic rock)等等。

大約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後搖滾取代嬉皮,成為搖滾樂的主流。雖然在樂器上沒有太大的不同,然而後搖滾在節奏、旋律、和弦等都與以往的搖滾有所差別。如源自於英國的前衛搖滾,它融合了如古典樂(Classical Music)、爵士,甚至數學等不同的元素,使樂曲聽起來更「複雜」,更有層次;電子搖滾則顧名思義融合了電子元素,使用電子琴、合成器、效果器、電腦設備,甚至不需要任何樂器便能創作音樂。

後搖滾中還有一派較為冷僻的分支:瞪鞋搖滾(Shoegaz)。緣起於一九八○年代的英國,將吉他接上效果器,透過效果器製造迷幻感,並且以穩定的鼓點及貝斯線(Bass line),讓聽眾彷彿被這些層次重重包圍,身處於由音牆所包圍出的特殊空間中。而吉他手專注地控制著腳下的效果器,不若其他類型的搖滾樂會在舞台上四處與觀眾互動,這也就是「瞪鞋」的由來。
 

迷幻噪音 瞪鞋搖滾

與其他搖滾樂不太相同的是,瞪鞋搖滾的人聲較小,聽起來好似主唱對著聽眾輕輕呢喃低語,再加上層層堆疊的音牆,因此瞪鞋搖滾聽起來會讓人感到十分地迷幻、暈眩。瞪鞋搖滾的創始樂團為我的血腥情人(My Bloody Valentine),發跡於一九八三年的愛爾蘭,其主唱兼吉他手凱文.舒爾德(Kevin Shields)十分瞭解如何運用音牆創造出的迷幻效果,也深遠地影響了而後的瞪鞋樂團。

瞪鞋迷幻的效果會使人感到放鬆,但聽眾也可能因為在聆聽的過程中,因重重音牆而悶出心理壓力,進而產生憂鬱的感覺。瞪鞋其實就是一種音樂的表達形式,同樣的歌曲若以不同的音樂形式表現,便會帶給聽眾不一樣的感覺,如披頭四(The Beatles)的經典曲目〈Let it be〉,經過日本瞪鞋樂團Meeks重新編曲,可以聽見貝斯在背後串聯出明顯的貝斯線,配合穩定的鼓點,創造出有別於原曲的空間感,而女主唱如低語般的歌聲,更使歌曲增添迷幻朦朧的感覺。


經過改編後的〈Let it be〉,被音牆包圍著的感覺,讓人明顯地分辨出與原曲的差異。
(影片來源/
Youtube

 

各地的瞪鞋樂團

瞪鞋流派在搖滾中並非主流,然而世界各地深受影響的樂團也不少,如九○年代日本的Loco-Holidays,以瞪鞋為主,並結合了日式的獨立搖滾(Indie Rock)及夢幻民謠(Dream Pop)等元素,展現出其獨特之處。


Loco-Holidays的〈Strawberry〉將日式的獨立搖滾及夢幻民謠與瞪鞋搖滾結合,
創造其獨特曲風。(影片來源/Youtube

同樣來自日本的Broken Little Sister,曾在二○一三來臺灣舉行演唱會。與我的血腥情人等追求大量噪音及音量的瞪鞋樂團不同,Broken Little Sister的曲風充滿吉他與效果器所產生的音牆,並帶有電子氛圍,再加上女主唱甜美的呢喃,讓樂曲聽起來較為沉穩、溫柔。


女主唱甜美的呢喃唱法,加上吉他與效果器所產生的音牆以及電子氛圍,
讓Broken Little Sister的〈Slince〉聽起來沉穩溫柔。(影片來源/
Youtube

在英國,Slowdive及Ride發跡於八○年代末期,大致上承接著我的血腥情人,在瞪鞋尚未完全發展的階段迅速走紅,卻又都在短時間內解散,也讓正在起步的瞪鞋搖滾跟著沒落。Slowdive初期的曲風還融合了夢幻民謠,沒有如此大量的吉他噪音,加上一男一女雙主唱,使他們的歌曲聽起來更加的輕柔、迷幻。


Slowdive的Alison〉以男女主唱的聲線為主,沒有大量吉他噪音,聽起來更加輕柔、迷幻。
(影片來源/
Youtube

比起Slowdive,Ride的曲風與我的血腥情人更為相似,運用較多的吉他噪音,卻又不若我的血腥情人那樣沉重,如一九九○年推的專輯〈Nowhere〉,在旋律以及樂器的運用上都效仿我的血腥情人,然而噪音嘈雜中又有著清新的感覺,令人耳目一新。


Ride的〈Vapour Trail〉雖噪音嘈雜卻又有著清新的感覺,令人耳目一新。
(影片來源/
Youtube

臺灣樂壇也受到瞪鞋搖滾的影響,如雀斑樂團及TuT。雀斑樂團女主唱斑斑的風格由清新、可愛的獨立民謠(Indie-folk)轉變為迷幻、浪漫的瞪鞋搖滾,並在雀斑樂團解散後另外組成boyz&girl。TuT則和Slowdive同樣是男女雙主唱,也以瞪鞋及夢幻民謠為主要元素。不過TuT的另一項特色是還結合了噪音搖滾(Noise Pop),使其音樂相較於Slowdive更加嘈雜。


不像其他瞪鞋樂團的噪音,雀斑樂團的〈Sunset Time〉融合獨立民謠,
再加上斑斑輕甜的女聲,使整首歌給人較清新浪漫的感覺。(影片來源/
Youtube

TuT的You Got Me When I Stare At You〉以貝斯線及穩定的鼓點構築出層層空間感,
再加上男女主唱的呢喃,詮釋了瞪鞋流派迷幻的特點。(影片來源/
Youtube

 

音牆圍繞出屬於瞪鞋的空間

發跡於八○年代的瞪鞋搖滾,雖然在九○年代中期跟著Slowdive和Ride的解散而趨於沒落,然而世界各地仍會零星地出現包裹著厚重音牆,迷幻嘈雜的瞪鞋樂團。

觀察瞪鞋樂團現場表演時的聽眾,會發現所有人都只是靜靜地站在原地,隨著節奏搖頭晃腦。由於樂手專注的操控效果器而少與觀眾互動,使瞪鞋搖滾又被稱為自賞搖滾。以效果器、穩定的鼓點、串聯的貝斯線,以及主唱的呢喃所構成的迷幻空間感,讓樂手及聽眾共同被圍在音牆裡,與音樂做最純粹的溝通,彷彿置身另個次元。

記者 呂安文
喜歡藍藍的天跟藍藍的海,喜歡旅行,喜歡溫暖,喜歡笑容,我是呂安文。
記者 呂安文